《前瞻基礎建設條例》已在5月15日立法院一讀通過,但所有條文列入協商。在5月11日的《自由時報》上面,看到社運團體對於民進黨蔡英文總統執政一周年的施政成效做評分。令我很吃驚的事情是《前瞻基礎建設條例》的得分最低,而且只有10分。英全政府整體施政,成績被打成不及格,我不吃驚;但理論上應該受到最多支持的《前瞻基礎建設條例》,竟然除了國民黨在立法院大力杯葛之外,社運團體也只給它10分,實在令人吃驚。
雖然我在「前瞻建設計畫」提出時的3月24日,就寫過一篇文章〈道路、網路、電路〉來對整體計畫有所批評。但是看了這兩個月來有關前瞻計畫在立法院的審查過程,尤其是看了社運團體只給10分,這樣不及格又不及格的10分的時候,我心裡真的是非常難過與吃驚的。我不想在這裡多談軌道及水環境等項目,在這篇文章我只想討論綠能建設。目前提出的綠能建設問題何在?以及如何修改、可以使綠能建設真的是前瞻建設?
政院版綠能建設前瞻性不足、新北提69億地熱及儲能計畫被拒
我們在四月十日的新聞上,看到《前瞻基礎建設條例》舉辦公聽會時,新北市產發處施威全處長要去參加,卻因没在受邀名單而被趕了出去,後來在國民黨立委的堅持之下,才得以進入到會場。後來我們也在新聞上,看到新北市提出69億元的綠能計畫爭取特別預算案,而且打出「沒有新北綠能、就沒有非核家園」的口號。新北市說要用地熱來做基載,而且要用儲能來降低尖載,我想概念上是正確的。至於其具體內容可行性如何,由於沒有看到相關的資料,在此我不多做評論。
老實說目前行政院提出來的版本,至少在綠能建設方面確實不夠格稱為前瞻建設,因為前瞻性不足。目前的綠能計畫經費244億元,只佔前瞻計劃的2.75%,其實主要只有三項,一項是海上風機,一項是太陽光電,一項是沙崙綠能科學城。海上風機說是引進國際第一流的技術,而且台灣海峽確實是一個國際級的風場,要說是前瞻還勉強說得通。至於太陽光電,如果20年前提出,可以算是前瞻;如果10年前提出,勉強可以;現在提出,根本是一點前瞻性都沒有。而且所有的光電計劃,其實只是在某些陽光充足地區,找出公有地或公有房舍,補助廠商拿來裝置太陽能板,而且是補助已經競爭非常劇烈的光電板廠商。更要命的是,依照目前市場狀況,這些光電模組,其中很大部分都還會是中國製造的呢。那麼,這個所謂太陽光電20GW的前瞻綠能計畫,前瞻性在哪裡?不說它是「資匪計畫」,就已經是不錯啦。
用2/3綠能預算建沙崙科學城,怪哉!
其實大部分的綠能特別預算,是用在沙崙綠能科學城的建設。佔了164億元,也就是佔244億元綠能總預算的三分之二以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經費分布,也是令人十分費解。建設一個科學城,真的有這麼重要嗎?而且效益預估只是2021年引進民間投資40億元,是三項綠能建設中民間投資最少的一個項目。
我在以前的文章〈道路網路電路〉就特別提出:所謂科學城,其實在宜蘭就有一個已經建好的「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簡稱宜蘭科學園區),12年前開始興建,且已經建好很多年了。但是到目前為止,進駐的廠商只有兩家,有一家是真正進駐,有一家還在建廠之中。而加上申請進駐的總共只有六家。顯然,科學城,宜蘭綠能與數位科學園區,也只不過是一個宣傳口號,不保證不會淪為蚊子館。
那麼,為什麼不加强宜蘭科學園區的使用而卻要叧起爐灶?以交大台南校區為基礎的沙崙綠能科學城,如何說服民眾:以後不會與宜蘭科學園區一樣變成一個蚊子園區?這一點,負責規劃的行政院綠能與減碳辦公室,應該要特別加以說明。
建龜山島成地熱、温差及黑潮發電基地
在2016年10月28日的《民報》,我曾經發表一篇〈龜山地熱綠色宜蘭〉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我建議宜蘭縣政府可以好好利用龜山島這個火山的資源,把地熱發電做起來。在這裡我引用當時的一些論據如下:
1.建議宜蘭能源開發公司,可以將以編列的一千萬元預算直接投資在挖掘龜山島1000公尺地熱井上面。
2.只要能夠爭取到可以售電,海底電纜的建置經費由台電、宜蘭縣政府、宜蘭能源公司分攤,剩下的工作我們蘭陽地熱資源公司可以來承擔。
3.CEEG單管可以抽取10MW,挖10個管就有100MW,挖20個管就有200MW。只要海底電纜的容量足夠,此案有助於解決缺電燃眉之急。
對於這篇文章,在此我想再加上一些補充。因為龜山島是一個活火山,所以在不太深的深度,就有溫度高達1200℃的岩漿庫。因此在龜山島打井,不會像NEP2在三星打井般的找不到熱源,尤其是靠近龜首的部分,因為海邊有火山口,有地熱出口。那麼,在這個地方只要往下打個幾百公尺,應該就會有很好的地熱資源。
我們可以在龜山島建立一個綠能城鎮。以前,龜山島是有人居住的。後來一段時間,變成軍方艦艇射擊的砲擊點。雖然現在列入風景特定區,算是劃進保護區,更是宜蘭重要的觀光資源。但是在這個島上,由於以前開發的歷史因素,在島上進行地熱發電的開發,完全不會影響當地既有的環境生態。
此外龜山島的外海,向東的太平洋側,是黑潮通過的地方。也就是說,龜山島是台灣發展地熱發電及黑潮發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據點。我們知道,中山大學陳陽益教授在做黑潮發電的研究,也就是說,在做放在洋流裡面可以發電的渦輪機的研究。然而,至今對安裝於定點的問題没有稍具可行性的方案。我們認為這一次綠能計畫中的海上風機部分,確實是可以提升台灣海事工程的能力。那麼對於需要高深的海事工程的黑潮發電,一定會有相當大的幫助,這一點我們仍要加以肯定。
在龜山島也可以進行地熱發電及海洋深層水一起的建置工作。目前水利署在台東知本進行的「海洋深層水園區」,其實已經花了10多億元,在這一次的水環境裡面,也特別編了4億元。但是使用的工法,是原先的由海上佈管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在知本已經證實,是很容易因為受到颱風的影響而失敗的。另外一個替代的工法,是從陸地上挖深井的方式,向海底挖斜井,然後在適當的地點出海,例如說800公尺深處打出海底。這樣,海底800公尺處的海洋深層水,就可以直接引到海平面的地方來使用。
如果再加上龜首附近海底火山的熱度,那麼這兩者的温度可以高達150度溫差,甚至達200℃,這會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海洋溫差發電」的示範區。甚至可以建置成10MW、甚至100MW級的海洋溫差發電加地熱發電的區域。我想這樣的計劃,比起目前提出的沙崙綠能科學城,或者海上風機,更不用説陸上光電,更具有前瞻性。
無線供電,一箭雙鵰
另外一個可以做的前瞻研究,是在發出電力後,如何將這個百萬瓩(100MW)級的電力,送到宜蘭或者核四廠。從核四廠可以看到龜山島,核四廠跟龜山島間大約是20公里。那麼我們可以用無線傳輸的方式,將這個100MW的電力,直接用微波傳送到核四廠,然後由核四廠已經建好的對外輸電網,就可以送到台灣北部地區。
我這樣說好像有些天方夜譚。其實在1996年11月,我在美國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跑了22個校區,宣傳我當時寫的一篇「太空電廠」的文章。該文主張台灣應發射在三萬六千公里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電廠衛星,在衛星上面以聚光型太陽電池收集太陽光能發電。並以微波傳輸到核四廠區,也就是説當年是提出「以太陽光電取代核電」的概念。記得1996年11月巡迴演講的第一站,就是到耶魯大學去演講。我當天就住在林佳龍夫婦家。
去年我有一次到嘉義市參加凃醒哲市長召開的綠能方面的顧問會議,我也向凃市長提出無線供電的建議。因為從嘉義市府可以看到玉山,那麼可以考慮在嘉義市府旁建一座微波供應站,將電力用微波方式送到玉山,可惜沒有被採用。玉山上所需要的電力其實是很小的,那麼,我給嘉義市的建議其實也只有象徵性的意義。若我們能將龜山島所發的100MW級的電力,用微波方式傳到核四廠再對北部地區供電,這就打破「台灣是孤島電力無法輸入」的迷思,意義非常重大。
這個「無線供電」的科技,其實早已存在,卻無人實做,是一個絕對可行的計劃。這不只不是夢,而且是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一個技術。目前手機都可以無線充電,為什麼在龜山島與核四廠之間不能無線供電呢?為什麼一定需要用海底電纜而四處受抗爭無法上岸供電呢?此技術可解決海上風機的上電網供電問題,是一箭雙鵰的綠能建設。相信只要有足够的研究經費,台灣大學及宜蘭大學電機系的一些年輕學者,絕對可以協助政府將這個非常前瞻性的供電計畫實做出來的。
爭取北宜直鐡,不如建設宜蘭綠能
在今年3月底行政院前瞻建設計畫提出之時,我就透過兩位處長及一位朋友,向宜蘭縣吳澤成代縣長提出「爭取北宜直鐵不如建設宜蘭綠能」的建議。只是不知吳縣長是否看到全文。在這裡我再次將其重點原文條列於下面:
「以下是歸納出來在宜蘭建設綠能的執行策略:
1.目前已確認之地熱潛能地區,如清水、土場,根據工研院報告有88MW;再加上寒溪溫泉,可將目標開發量訂為40MW。縣府應優先爭取建置貫穿土場、清水、寒溪、羅東、龍德之電網饋線40MW。
2.目前己有NEP2挖掘好的紅柴林井,雖井口溫度低不足以發電,但仍然可以做SPA及農業用,可以增加三星地區觀光資源。
3.推動龜山島地熱試驗性計畫加上溫差發電。亦可在離龜山島最近的頭城工業區,建立10MW的地熱示範性電廠。
4.協助環評已推薦通過的100MW利澤地熱電廠加速完成。
5.根據NEP2資料所提報,利澤及龍德工業區為高地熱潛勢區,地溫梯度達每公里60℃。可在利澤、龍德兩工業區,各自興建250MW,共500MW的深層地熱電廠。
目前宜蘭地區用電量450MW,完成以上規劃的建設後,整個宜蘭縣可以變成全縣綠能的典範。此為全國第一的建設。因此爭取北宜直鐵,不如建設宜蘭綠能。」
核電廠變地熱電廠,是最前瞻的綠能建設
當然我們所有這些建設,包括龜山島的地熱發電廠,以及利澤、龍德、頭城工業區的地熱發電廠,都在準備一件事情,就是「用地熱發電來取代核電」。只要在利澤、龍德和頭城工業區的100MW級的地熱電廠可以建設完成,那麼一樣離龜山島20公里的核四廠就沒有道理不能改變成地熱電廠。因為核四廠的蒸汽渦輪發電機,所需要的高壓熱水的溫度是284℃,而我們規劃的地熱電廠,井口溫度有290℃。因此,只要地熱井的數量夠多,例如說130口,每口井提供10MW所需的熱水量,那麼就可以將核四廠一個1300MW的發電機組,用地熱電廠的高壓熱水來供應。這樣核四廠就可以轉變成地熱電廠。
在龜山島的研究更是可以解決核二廠的問題。火山型地熱的大屯火山群旁的核二廠,挖深井時可能產生井水PH值偏低,酸腐蝕性强的問題。如果我們在龜山島解決抗酸腐蝕的問題,那麼同樣的技術就可以到核二廠去解決核二廠的酸腐問題。找熱源在核二廠比核四廠要簡單得多,因為地底下就有岩漿庫。也就是說在核二廠20公里的地底下,會有1200℃的高温,那麼在5公里深的地方,就可能會達到320℃。換句話講,只要我們挖5公里,那麼我們在井口就會有290℃,那麼核二廠就可以輕易地變成地熱電廠。只要我們在核二廠裡面挖200口井,那麼整個核二廠兩個汽機都可以使用,當然供電系統也可以使用。這樣我們可以直接將核二廠轉變成地熱電廠。在核二廠成功後,更可以將核一廠也變成地熱電廠。
我們的大目標是將台灣所有核電廠變成地熱電廠。我想,這才是綠能基礎建設最前瞻性的目標。而建設宜蘭綠能是其達標的灘頭堡。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