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缺工、人口不足、耕地破碎、極端氣候、水資源分配等問題將影響到農業未來的生存發展,政府將透過科技來協助農業,打造農業新時代。事實上,科技農業結合精準農業在國外已研發多年且已經進入實際運用階段,成功與否關鍵在科研與農業產銷如何有效結合而不是各行其是。
傳統農夫耕作多靠經驗和本能來判斷,需看天吃飯,工作很辛苦,收入又不穩定,始終是年輕人就業的後端選擇。然而隨著科技進步,未來需要靠智慧農業來讓農民翻身。智慧農業透過無線傳感器監測、遠程監控系統、雲計算、物聯網、農業科技等技術,收集有關天氣、雨量、氮素量、土壤狀況、空氣品質和病蟲害等大量即時數據,並透過專業的分析評估,提供農民最佳生產決策,在日本美國已有許多成功的實例。智慧農業不但能掌握每農場或每分地農田的準確資訊,還能精準掌握到每平方英吋農田的狀況,不必如現在對一大片農地實施定量的肥料,可減少農藥、殺蟲劑、除草劑等使用量,還可以對天然災害進行監測預警,提高氣候變遷帶來天然環境風險的應對能力。可以想像未來農田會出現一列列的感測器,把數十種不同形式的數據資料傳送雲端,然後與GPS和天氣模型收集到的數據相結合,這些數據經過演算後,產生明確指令透過農夫手上的i Pad或智慧型手機告訴農民,應該在何時何地做哪些事情並透過區塊鏈建立食安可追溯體系,來確保所生產農產品的食用安全。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還可以減少對土地酸化及環境污染,更可以紓解農業勞動力不足困擾,一舉數得。
智慧農業不僅能用於大型農企業,小農同樣可以從智慧農業獲益。將來這些昂貴的軟體都會放在雲端,農民只需要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付費購買相關軟體使用權及資訊服務,透過專家線上指導,農民就如同開心農場遊戲般,在彈指之間,就能輕鬆完成播種、灌溉和收割工作。這其中牽涉到農業生產技術和相關軟體套件等研發運用,可以做為台灣前瞻農業的研發重點。政府與其把大量經費用於農業相關補貼,無助農業產業升級,不如結合國內地理資訊、電腦科技、資訊管理、大數據分析、農業生產科技等跨領域專家,共同開發符合發展智慧農業的軟體、套件、設備及技術,翻轉傳統農業給人的刻板印象並創造出新的商機和就業機會。雖然初期需投入高昂的資本,但隨著科技進步與使用普及,後來則可以省下龐大的營運費用,智慧農業將讓農業從工業時代的產業,蛻變為數位時代的產業。
台灣政府喜歡提到要建設台灣成為亞洲矽谷,但專家提出警語,不要一味想迎頭趕上矽谷,應該聚焦於能在本身專長領域中激發下一波創新的技術與流程。而台灣在農業生產技術及 IT產業上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透過智慧農業的整合,正是讓台灣農業脫胎換骨的契機。未來應該著重在政策獎勵、硬體改善、軟體開發、平台建構暨維護、專業人才的培訓、新商業模式建立、相關管理規範等等,台灣已落後甚多,該急起直追了!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