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族最具規模、組織的一次慘烈抗日行動!
1930年10月27日上午,霧社公學校操場聯合運動會正進行升旗典禮。一群泰雅族青年闖入會場,將現場日人砍殺一盡;其他族人也在頭目率領下,沿途襲擊各警駐所、郵政局、日本商店等,並切斷電信電話,劫收武器彈藥。此役,日人遇害一百三十二人,受傷二百一十五人,兩名台人被誤殺。此行動引爆了「霧社事件」,也正是日治前期原住民部落武裝抗日漸息後,於日治後期又發生的一椿慘烈抗日行動。
霧社事件的遠因,即是泰雅族人對日人自1900年代起的理蕃政策、山林資源剝奪與勞役剝削等長期不滿所積累的復仇念頭。
近因,則是當年10月7日,霧社泰雅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在家中為一對族人舉行婚禮,他的兒子塔達歐邀路過日警巡佐吉村入內飲酒,但吉村嫌他手髒,塔達歐依舊熱情勸酒而致吉村以手杖敲擊他的手,雙方發生衝突。後來,莫那魯道曾兩度攜酒前往警所致歉遭拒,社眾新仇舊恨,更為不滿,於是請莫那魯道聯絡其他共六社的族人,計劃了這場武裝對抗。
事發震驚全台與日本,台灣總督府動員其他地方軍警,由陸空圍攻進行掃蕩,受限險惡地形,日人飛機曾投擲毒氣彈攻擊,同時也分化離間其他社族人對抗起義者。戰事持續四十餘天,後因孤立無援,莫那魯道與家人、許多族人,寧死不屈,集體自盡!六社原有約一千四百位族人,此時僅餘約五百人。
事平之後,日警處死十餘位頭目,並強制遷徒集中收容這六社族人。隔年4月,日警再度分化離間,唆使親日的他社族人進行突襲,二百一十六餘人遇害,此又稱為第二次霧社事件。
至於莫那魯道,他遁入山林舉槍自盡,遺骸一直到1934年始被獵人尋獲,後一直被放置在台北帝大(今台灣大學前身)供作人類學研究標本。戰後國民政府來台,於1951年將其遺骸葬於目前墓園;1995年甲午戰爭一百年,莫那魯道銅像豎立園區供人景仰。
地址:南投縣仁愛鄉公所(大同村仁和路29號)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