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台灣這幾十年來,出過不少所謂大倒閉,有財閥搞出來的十信、中華銀行、中興銀行,有龐氏騙局或者是老鼠會吸金的鴻源集團等等,結果都是以全民買單收場。
不過台灣真的還有一個「大到不能倒」的,那就是台灣引以自豪的全民健保,現在有可能全民健保有可能「微幅」上漲保費,就民意看來似乎人民也能夠接受。
但是我們的健保真有那麽好?如果真的那麽好,為什麽財務一直出現虧損?在要人民增加保費之前是不是也應該檢討一下,這個讓我們驕傲、讓我們安心渡過這次COVID-19疫情的健保有什麽問題?
健保角色不明確
全民健保照字面而言,就是一種保險,所以繳交保費似乎也是理所當然,但是在實施上卻又像是福利;收費低廉、看病方便、可以指定醫師、一張健保卡全國通用,看起來福利多到無以倫比。
但是如果是保險,是不是就要比照保險的風險來計算保費?如果是福利,那不就是用稅收的方式然後編列預算?現行制度看起來是兩者都不是。
相比之下,英國的NHS全國健康服務體系雖然因為很明確的分級轉診而常被人詬病,但是這個體系從開始就是一種福利,看病不用付費,財源來自於就業人口每個月薪資繳交的NHS費用,小病付藥錢、大病住院一切全包,不足的部分政府補貼。
健保資源的浪費
台灣的全民健保細部的不説,就以慢性病用藥就讓人咋舌,病患看個門診出來手上拿著一個裝滿這各式各樣藥物、大大的手提袋,大家大概也都碰過親戚朋友會把自己的藥物留下來以備家人的不時之需。
到醫院等門診,一個醫生上午、下午各兩班,看上百個病人,平均每個病患看診時間幾分鐘,望聞問切別提,要在那麽短的時間把複雜的病情解釋清楚,醫師的負擔可想而知,醫護人員是做辛酸的也被看成是理所當然。
低價的收費限縮了病患的選擇空間,讓品牌藥在台灣無利可圖,這對台灣顯然也不是好事;各家醫院爭先恐後購入各式各樣的尖端檢查設備,但是從來不問何時能夠回本(反正醫院就是做善事?)。
但是人民擔心全民健保會倒,所以接受了增加保費,不去問健保有些什麽問題,所以全民健保「大到不能倒」的這個全民共識,其實後面是因為大家被嚇到了?
全民健保是台灣引以自豪的制度?!圖/民報資料照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