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民報文化講堂開講!小野:電影有一個更重大的使命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民報文化講堂開講!小野:電影有一個更重大的使命

 2015-10-03 20:19
民報文化講堂今(3)日下午熱烈開講!於台北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展示空間(昔為蔣渭水創辦《台灣民報》的發行所),由知名作家小野打頭陣,以幽默風趣的口吻,談台灣新電影的發展及浪潮。(郭文宏/攝影)
民報文化講堂今(3)日下午熱烈開講!於台北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展示空間(昔為蔣渭水創辦《台灣民報》的發行所),由知名作家小野打頭陣,以幽默風趣的口吻,談台灣新電影的發展及浪潮。(郭文宏/攝影)

民報文化講堂今(3)日下午熱烈開講!於台北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展示空間(昔為蔣渭水創辦《台灣民報》的發行所),由知名作家小野打頭陣,以幽默風趣的口吻,談台灣新電影的發展和浪潮,以及當年與吳念真一起在中影工作時的趣事。

以諸多暢銷作品聞名的小野,其實也是台灣新電影浪潮的重要推手之一。原本主修生物系的小野,在演講開頭即提到,他的人生就是「誤打誤撞」。放棄攻讀分子生物學回到台灣後,「誤打誤撞進入電影這個行業,從沒想過人生會從事電影工作,也沒想過會進電影公司,甚至從沒想過自己會以寫作維生。」他也說,自己誤打誤撞就在電影這個行業留下來,對這些電影人們來說,「電影是值得做一輩子的事。」為了拍電影,可以賣掉自己的房子。

小野談到台灣新電影的三波浪潮,始自1982年這個對台灣新電影而言相當重要的年代。1980年以前的電影受到許多限制,除了捉襟見肘的拮据成本之外,當時電影的拍攝和播映都還需要經過審核。例如若有羞辱警察或老師的、批判社會或政府的,均會被打回票。小野自述,他當年的劇本連「天空灰灰的」、「自殺」和「下雨天談戀愛」,都被貼了標籤紙要求修改。小野指出當年電影和歌曲的審查制度其實是很好笑很荒謬的事。後來他撕去劇本上的標籤紙,將改都沒改過的劇本又原封不動送回去,果然如他所預料,三天後審查通過送了回來。曾跑去找宋楚瑜抗議當年歌曲審查的小野笑著說,「後來他們找我去當評審了。」

1982年開始的新電影運動,新生代導演如侯孝賢、楊德昌等人的崛起,開啟了解析社會真實現象、關懷人民現實生活的寫實電影浪潮。當時的電影如《光陰的故事》,小野說這是「中華民國第一部藝術電影,你一定看不懂」,以此而吸引當時很多大學生爭相觀賞。後來又有1983年的《兒子的大玩偶》,卻在上映前因其有貧窮落後及違章建築畫面等敏感爭議而被檢舉,一度差點面臨被刪減和禁播。

之後政府對於言論的管束趨緊,直至1986年前後,台灣電影才開始有走向國外的機會。而小野提到的第二波電影浪潮,是在中間經歷了一段台灣電影沒落後終於在2008年重見曙光。小野稱這年為「台灣電影復興時代」,如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等。第三個重要的時期則是2015年,也就是我們所處的今日,台灣電影走向一個更多元、更年輕化的方向。小野也以自己的兒子李中所導演的《青田街一號》為例,指出近幾年的電影包含了更多以前所沒有的元素,如殺手、幽靈等。

小野說,電影已不只是關乎商業和票房,「電影反映了人們最深沉的東西,像是潛意識或夢境。」它能夠記錄歷史、反映文化,乃至影響大眾的觀點。「電影有一個更重大的使命,就是對社會或對文化的影響。」

至於被問及為什麼從第一波浪潮後直至2008年間台灣電影一度沒落,小野說,是因為當時政府和美國簽了301條款,使得好萊塢電影無限制引進台灣。小野指出,「美國的電影一直進來,台灣的國片根本贏不過。」他說,當時台灣電影業的沒落跟法令有關,「法令可能影響一個產業的消失。」他也表示,2008年的電影重新崛起,絕對不是一夜之間,是因為從2001年後社會的改變,對文化的需求、對娛樂的需求,使得國片得以復興。而2015年的台灣電影則轉變為「類型片」,如懸疑片、鬼片,而不再只是娛樂的賀歲片。小野說,「今年的電影相當多,而且觀看的年齡層也下降,這就是為什麼最近年輕化的電影,例如《我的少女時代》,賣得那麼好。」小野說,這個從2015年開始的第三波,還不知道會怎麼演變,但電影和人才已經越來越多。雖然逐漸受到中國電影市場的影響,但小野表示,他個人對台灣電影還是相當樂觀的。


小野談電影,現場座無虛席。攝於台北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展示空間(郭文宏/攝影)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