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從俄烏戰爭深談台灣生存的危機與契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從俄烏戰爭深談台灣生存的危機與契機

 2022-03-01 17:07
台灣要能不成為戰火下的犧牲品,不讓烏克蘭事件發生在我們這塊土地,就應該強化國防能力,堅強抗敵意志,守護台灣民主。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台灣要能不成為戰火下的犧牲品,不讓烏克蘭事件發生在我們這塊土地,就應該強化國防能力,堅強抗敵意志,守護台灣民主。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普丁出兵 震驚國際

俄烏戰爭喚醒長達七十五年的歐洲和平美夢,據各界媒體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丁(Putin)2022 年2月24日下令侵略烏克蘭,發動特殊軍事行動(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事後不久,馬上遭受國際強烈撻伐,歐盟及美、英、日、澳、法、加拿大等國陸續宣布制裁俄羅斯的瘋狂戰爭行徑,民主陣營持續不停的制裁勢必將對俄國的經濟造成不小影響。

回顧過去地緣政治的歷史糾結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為結束烏克蘭東部的流血衝突,烏克蘭與俄羅斯在法國和德國斡旋下,先後於2014年9月、2015年2月簽訂 《明斯克協議》與《新明斯克協議》,也就是停火協議或停火和平計劃。

結果普丁在2022 年 02 月 21日(週一)宣布承認烏克蘭東南部的兩個親俄地區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Luhansk)獨立,並命令俄軍進入烏東進行「維和行動」。2022年2月23日普丁更進一步片面宣稱「明斯克停火協議」不復存在,隨即在2月24日發動對烏克蘭戰爭。

領導人各說各話 鬼話連篇

普丁於當地時間週四(2022.2.24)向俄羅斯商業領域人士喊話,強調對烏克蘭發動軍事特別行動是因為「別無選擇」。

俄羅斯與烏克蘭全面衝突狀態進入第2日,烏克蘭政府25日表示,烏方希望和平,並願意與俄羅斯談判,甚至有關「烏克蘭中立地位」的議題也可以在談判桌上討論。(本文作者評論 : 時間點不對!自取其辱, 類似投降行徑。違反基本原則 :「Do the right thing on the right time」)

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的板塊移動與重整

地表國界,自古已有名言:「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否則,如何成就秦始皇、羅馬帝國、蒙古元朝歐亞大陸帝國成吉斯汗大帝、 習帝、普丁沙皇!(梅克爾、小英。?)

但是,「一將功成,千兵死!一帝成名, 萬骨枯」,這是歴史的必然,不會是偶然。沒有悲觀或不悲觀!

因為不管在民主或專制,領導者都會想到要「在歴史上留下大名」!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三角數學的大難題 如今終於提早出現啦!

「三腳督」三個「強國」,俄、中vs美國,二對一撕殺,美國穩死無活(歐盟不會跟隨美國出兵,它們只是喊口號爽爽而已)。

歐盟過去只想做生意, 賺中國的錢(德國梅克爾主政期間就是例子),無心玩NATO(也不想去合理分攤NATO軍費,川普曾經大發幾次脾氣,但NATO成員國及大部分美國人不理會川普,真的悲哀極了!)

我悲觀的認為美國正往弱勢、退敗的方向進行之中(我熱愛它,所以責之切),普丁說話鏗然有力!(雖然無理);相反的,「拜登,Biden」的演說有氣無力,客觀上,馬上被比下來。個人如此,國家也如此。

俄烏戰爭突顯台灣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余茂春於2022.1.9在他的「台灣的意義」專論中這麼說,「美國對中共看法的轉變始於川普政府。時任國務卿蓬佩奧形容,中共的威脅不再侷限於地區,而是全球性的,其對人類自由的迫害更甚於前蘇聯。這股威脅的根源,是受意識形態驅使、以建立全球霸業為目標的共產主義暴政。」他進一步說,「美國與志同道合的夥伴開始團結建立抗中聯盟,而台灣人民最能體會此舉的重要性。這對台灣來說,意味著在自由世界享有應得的地位。做為一個事實上自治的島國,台灣展現了享有自由和民主、使用華語的人民所能開創的國家面貌。台灣七十年來一直是美中關係的衝突點,如今在自由和獨裁的全球競賽中更是舉足輕重。」

余茂春明白而大膽的指出,防衛台灣是世界的責任。「台灣並不孤單。台灣的和平與穩定不僅對區域和美國十分重要,更攸關整個自由世界。愈來愈多國家意識到,台灣只是中共侵略全球的開端。正如納粹德國並未止步於併吞奧地利,日本帝國並未在進佔滿洲後罷手,中共也不會只滿足於征服台灣。」再從歷史、國際法與既定事實來看台灣主權,余先生指出,「除了共同價值觀和利益,催生以台灣為中心的抗中聯盟的推力,還包括一樣東西:真實。而不爭的事實是,台灣不隸屬於北京。從歷史、國際法和既定事實來看,這一點都無可爭議。」

余先生在專文中指出,台灣與中共的競爭是一場「自由和暴政的史詩級鬥爭」。北京誇誇其談與台灣「統一」,但這個問題沒有折衷之道,而是兩種極端對立治理模式的衝突。台灣是自由民主國家,中共卻是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獨裁政權。在二戰後的冷戰時期,自由國家聚焦於西柏林,現在則是台灣。這是一場超越時空的競賽。

台灣生存發展的契機在那裡??余茂春在文中指岀迷津:「世界需要台灣正如台灣需要世界」。台灣需要世界各國力挺,世界也需要台灣。這點在未來數年內尤其顯著,因為有志一同的國家將持續合作反制中共威脅。

蓬佩奧(Mike Pompeo)的政治理念對台灣的啟示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於美西時間2020年7月23日下午在前總統尼克森的紀念圖書館發表演說,主題是「共黨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Communist China and the Free World's Future)」。他指出,美國半世紀來的交往政策期待落空,各國應改變對中國的觀點並採取行動,直接訴諸中國人民,促成轉變。他並說,自由世界曾戰勝暴政,這歷史可以重演。

Pompeo首先回顧50年前美中的交往,他說,「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博士密訪中國到明年(2022)就將過了半個世紀,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的五十週年紀念也即將在2022年到來。當時的世局很不一樣,我們想像跟中國交往,能帶來充滿美好希望的未來,兩國將以禮相待、合作無間;但今天,我們還得戴著口罩,看著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攀升,因為中共沒有實現它對世界的承諾。」

Pompeo質疑美國跟中國交往50年之後,美國到底得到了什麼?他說:「我們的領導人當年認為中國會走向民主和自由,但這個理論實現了嗎?從國務卿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問題是:美國更安全了嗎?我們與之後的世世代代,是否都更可能獲得和平?我們必須面對現實,這個現實必須成為我們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指引:如果你要個自由的21世紀,而不是習近平夢想的中國人的世紀,就不能靠原有的典範,也就是閉著眼睛跟中國交往。我們不能繼續那樣做,也不能重拾老路。」Pompeo肯定1972年尼克森與中國交往有理,但這種交往對中國益處大於美國獲益。 他這樣描述,「我們對中國人民張開雙臂,卻只見中共剝削利用我們自由開放的社會,派遣宣傳人士進入記者會、研究中心或中學校園、大專院校,甚至我們的家長會裡。我們將台灣友人邊緣化,而台灣後來發展成蓬勃的民主。我們給了中共和其政權特別經濟待遇,卻只見中共堅持要求對其人權侵害情形噤聲,才准西方企業進入中國。」Pompeo自己引述一段川普政府司法部長巴爾(William Barr)的演講,Barr在2020.7.16的演講中表示,「中國統治者的終極目標並非和美國交易,而是要劫掠美國。」

Pompeo提出個人對於習近平的觀察,「他(習近平)的意識形態反映出他數十年來想在中國共產主義基礎上建立全球霸權的欲望。美國人民不能再忽視兩國間基本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差異,中共可從未忘記過。」

蓬佩奧(Mike Pompeo)演講中一句史詩級的經典之語,我藉此提出與親愛的民報讀者共享、共勉 : 雷根總統曾說,他與蘇聯打交道是基於信任,「信任,但要查證」(trust but verify)。我(Pompeo)認為我們對於中共則要「不信任,且要查證」(distrust and verify)。

Pompeo演說的最後結論:「當前任務幫助自由世界保障自由」。或許是時候把志同道合的國家集合起來成立一個新組織、一個新的民主政體聯盟。我們是否心靈願意,肉體卻軟弱了?我們不能因為過去的做法安逸或方便就因循守舊。如果自由世界不改變,共產中國一定會改變我們。

台灣生存的契機與關鍵

台灣生存發展的契機在那裡? 余茂春在他的專論中指岀迷津:「世界需要台灣正如台灣需要世界」。台灣需要世界各國力挺,世界也需要台灣。這點在未來數年內尤其顯著。除此之外, 就是積極而勇敢的加入美國前國務卿龐皮奧所倡導的一個新組織、一個新的「民主政體聯盟」。

蔡英文總統在2022.2.27的二二八75周年紀念日演講指出,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的調查,肯定台灣是「完全民主國家」,世界排名第八,也是亞洲第一。還有The Heritage Foundation「美國傳統基金」會最近發布,全世界的經濟自由度調查,台灣排名第六。這樣的好成績,證明「台灣人堅持民主、堅持自由,就是國家發展的關鍵」,也證明我們所選擇的路是正確的。但一個國家能不被併吞,最重要的還是民心,以及長久經營的盟友,跟自身抗敵的能力。台灣要能不成為戰火下的犧牲品,不讓烏克蘭事件發生在我們這塊土地,就應該強化國防能力,堅強抗敵意志,守護台灣民主。

自助才能獲得人助及天助

Taiwan要如何選擇呢?自助才能人助、天助,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是很不幸,偏偏在台灣有親中、反台、舔共的 「敗類黨、內亂黨」的少數KMT大咖、中咖的人,拿不掉心中的魔戒?只要這批敗類黨被邊緣化以後從台灣政治舞台消失的那一天,就是台灣生存與發展的曙光到來的日子。嚴肅的說,台灣的未來前途真的需要由二千三百萬的人民來共同承擔,每個人都責無旁貸。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