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下屬的一個機構星期四公佈的最新報告說,過去5年來,中國不斷加強與太平洋島國的接觸,擠壓台灣的國際空間,也對美國及其在該地區的關鍵盟友澳洲和紐西蘭的安全利益帶來挑戰。
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USCC)公佈題為《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接觸以及對美國的影響》的報告。報告說,過去五年來,通過貿易、投資、發展援助以及旅遊,中國與擴大了與太平洋島國的經濟聯繫,已經逐漸成為這個地區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很多領域甚至已經領先美國。
報告提到,雖然太平洋島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得到的資源和關注度相對較低,但是,太平洋島國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全球貿易倡議的一部分。
外交方面,中國在太平洋島國的腳印也在逐步擴大。中國不僅加入了南太平洋的區域組織、增加高層互訪,另外還加強了公共外交的努力。
在多邊外交方面,中國向太平洋島國的許多組織提供資金和其他種類的援助, 甚至在有些機構中,中國只是觀察員,並不是成員。中國的公共外交努力包括了文化、教育、人道援助和災難救助等。2014年習近平甚至來到了南太平洋地區,成為第一次到訪的中國領導人。
報告說,與經濟和外交方面的進展相比,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在安全方面的接觸有限,主要原因是太平洋島國中只有三個國家擁有軍隊。但報告指出,即便這樣,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軍事接觸也在增加,主要是通過軍事援助體現。中國向巴布亞新幾內亞捐贈軍車、中國「和平方舟」醫院船參觀南太平洋島國並為其國民提供免費治療等,中國軍艦在太平洋島國港口的停靠也在增加。
報告說,北京加強與南太平洋地區國家的接觸有三大目標:第一,推進中國的外交和戰略利益的主要目標。第二,擠壓台灣的國際空間。第三,獲得原材料和自然資源;報告援引一些分析人士的話說,北京尋求增加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與追逐地緣政治利益分不開。
報告說,太平洋島國,特別是南太平洋最大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是第二島鏈的一部分。報告援引專家的意見說,隨著中國遠洋海軍的發展,太平洋島國對中國在太平洋的近海防禦戰略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同時,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地緣戰略利益還包括監測和監視海事活動等;報告說,中國相信,如果中國不能衝破第二島鏈,中國的海事強國夢是無法實現的。
報告說,擠壓台灣的國際空間是中國加大在太平洋島國影響力的第二個重要原因。台灣目前現存的18個邦交夥伴中有6個位於南太平洋地區。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中期,中國和台灣在南太平洋地區推行「支票外交」,直到馬英九執政時期才暫停。
自2016年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上台後,台灣的四個邦交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共和國和布吉納法索先後與台灣斷交,與北京建立了正式的聯繫;報告也說,2017年11月,北京曾禁止國營企業經營的旅遊團前往帛琉,試圖迫使帛琉當局與北京建立外交聯繫,但是沒有成功。
報告說,台灣在南太平洋的這些邦交國對推進台灣的國際空間非常重要。他們會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論壇上支持台灣並為台灣的利益投票。除此之外,北京還試圖對南太平洋其他與台灣並沒有邦交關係的國家施壓,要求他們減少與台灣的非正式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