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面對北京步步進逼,蔡英文唯有堅定以對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面對北京步步進逼,蔡英文唯有堅定以對

2016-10-06 13:37
蔡英文接受國際傳媒《華爾街日報》專訪,明白表示她「不會屈服在壓力之下」,但「不想、不願意、也不會走到對抗的老路上去」。圖/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接受國際傳媒《華爾街日報》專訪,明白表示她「不會屈服在壓力之下」,但「不想、不願意、也不會走到對抗的老路上去」。圖/總統府提供

在中國的談判行為模式中,「向對手設定一個不得不讓步的期限以及前提」,一直是慣用的手段,將此一策略放在現階段兩岸關係的僵局裡,更是不證自明。

自從台灣總統蔡英文五二O就職以來已經四個多月,中國中斷一切官式接觸和互動,持續在台灣的國際參與上進行打壓,包括最近在加拿大舉行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 年會,台灣也被拒於門外,甚至就連台灣去的採訪媒體都吃了閉門羹。而且明明台灣的國民黨自從總統大選後士氣大挫、迄今不見振作跡象,北京仍然執著於透過操作陸客來台人數銳減、拉攏藍營執政縣市訪中的傳統分化手段,試圖打擊蔡英文政府的威信。

前一陣子從中國智庫與媒體管道就傳出,北京逐步對蔡英文施壓的目的,就是希望她在10月10日的國慶演說中,針對兩岸關係做出更大的讓步,特別是在「一中框架」和「九二共識」部份,能說出符合北京期待的新宣示。為了稀釋這股壓力,蔡英文特別先接受國際傳媒《華爾街日報》專訪,明白表示她「不會屈服在壓力之下」,但「不想、不願意、也不會走到對抗的老路上去」。她也呼籲兩岸儘快坐下來談,找出一個雙方都可以解決的方法,但是不希望在雙方有意義的會談時,受到政治框架的影響。蔡英文還搬出台灣民意作為後盾,提醒北京不要有所誤判。

這次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是蔡英文上任以來,針對兩岸關係與新政府對外戰略最完整的論述,態度不卑不亢、立場硬中帶硬,也有安撫前陣子獨派批評新政府對中國過於妥協的設計。更早之前,蔡英文在寫給民進黨黨員的信裡,也強調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和其他國家的關係」。

她鎖定的「焦點觀眾」(targeted audience) 除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有台灣人民和國際社會。在迎接新政府第一個國慶日前的此時此刻,面對北京的步步進逼,以及新內閣上任以來施政上的跌跌撞撞,民調支持度直直滑落,作為台灣人民選出來的總統,蔡英文的確必須化被動為主動,採取更堅定而強勢的態度來以正視聽,形塑領導形象。因為北京打的算盤,正是看著蔡英文政府在台灣內部施政上的連番失敗和支持度衰退,讓她的國內領導弱化之後,不得不在兩岸關係上有所讓步。

國際社會也在看蔡英文的下一步,究竟她會堅守底線?還是屈從北京的壓力?目前看來,蔡英文是選擇前者,但她十分謹慎小心,避免讓北京、台灣的藍營和統媒操作成「陳水扁第二」,在2000年初上任時向北京傳達一連串善意卻未獲正面回應後,最後決定走向「一邊一國」的路徑。

蔡英文不是陳水扁,除了因為她曾經是談判專家,熟悉北京的談判行為模式之外,更具化解對手壓力的耐心和戰略之外,她還擁有兩項抗衡北京的武器,一是多數台灣人民,二是比起當年陳水扁所面對較為友善的國際社會。

因此蔡英文在《華爾街日報》專訪中,特別從中國經濟轉型談到台灣必須進行結構性經濟調整的重要性。尤其過去兩岸經貿有互補性,但近年來逐漸演變為競爭性,迫使台灣不能再完全依賴中國市場,必須另闢蹊徑,強化自身的創新研發能力。這也構成台灣必須向南亞和東南亞等新興經濟市場伸出觸角的務實思維。這段論述在現今國際社會與中國交往的脈絡裡是站得住腳的,因為它並未切斷兩岸交流,只是強調不能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對台灣國內聽眾而言,北京的分化策略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發揮過效用,國共聯手給予當時的陳水扁政府和民進黨莫大的壓力和掣肘。但隨著台灣主體性以及「反中」情緒的高漲,中國愈是打壓蔡英文政府,也等同打壓台灣人民,絕對是反效果。再加上國民黨積弱不振,無法成為北京有效的棋子,北京此舉顯然將讓兩岸人民愈走愈遠。

但儘管如此,蔡政府仍然不得掉以輕心。目前習近平刻意採取對蔡政府不理不睬的策略,背後夾雜著複雜的因素,包括中國內部同樣面臨種種發展的挑戰和變化,習近平念茲在茲的是明年秋天十九大的人事佈局和政策路線確定;而美國總統大選也進入最後倒數計時,無論是民主黨的希拉蕊或是共和黨的川普當選,美中關係都會在既有競爭又合作的脈絡下出現新的磨合期。而且如果是川普當選,他面對是已經在位三年、權力已臻鞏固、對外政策野心十足的習近平,美中關係如何演進更值得台灣密切研判。

總之,台灣絕對不能單純從兩岸的菱鏡來看兩岸關係,而是必須關照區域與國際情勢發展。更重要的是,蔡政府的施政不能再有所差錯。面對內部對改革的阻力,蔡英文唯有堅定沉穩以對,把握改革時機,強化對外關係,才能勇敢面對中國。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