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拓墾滄桑的足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拓墾滄桑的足跡

 2019-05-03 18:45

大榕樹下,古厝地基的保存,细數著前人拓墾的艱辛…。

1925年日治大正10年,山下千頃的大安溪沖積扇溪床,由政府築堤防洪,鼓勵民間拓墾良田。

住在三義、銅鑼的客家鄉親,翻越火炎山前來墾殖,家闢建於此。

光復後,國民政府實施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政策:
1949年頒布三七五減租。
1951年實行公地放領。
1953年實行耕者有其田。
一連串的政策實施,使原居於此的居民,搬離下山,新建家園。

荒廢,是住家無人整理的代名詞。

拓墾艱辛的歷史,總會偶現浪漫折轉的契機…。

1970年代,一位湖南藉文姓退伍軍官,買下這片「荒蕪」。近20年的時光,這塊地與日月星辰,同默於歲月中…。

1987年7月15日,政府明令宣告台灣地區自當日零時起,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並自同年11月起,允許國民赴中國探親。

原屋主返鄉的偶然,是毗鄰華陶窯接手的必然,更是留下祖先拓墾跡痕的當然…。

保留磚牆底基的「疊石砌」,是昔時生態工法解說的務實。磚砌大門上置放一方一圓,兩件陶作,旨在:詮釋家有「閑」,以户定(門檻)為界,對外要圓,管内要方的治家〈家風〉…。

易經第37卦〈家人〉卦,是由巽卦+離卦组合成的〈風火家人〉卦:
初九爻曰:「閑有家,悔亡。」
象傳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火=明,火起風生,家道若明,家風自淳…。

大門前,原是蓄水池的牆面,掛著長輩以「台灣七字褒仔歌」教誨兒女於無言的婉約:

《古井有水》
古井有水清又深,落落紅柑半浮沉。
若是卜沉沉落去,勿閣浮起動儂心。

用現代的口語,即是:提示兒孫,男女關係分合的等距。

回首思昔,百坪方塊老茨,却穿貫了祖先拓墾憶往的依稀,及國民政府遷台迄今,7O多年的近代史…。

文化,是祖先走過的路的累積。

誰見過風?風,是「教化於無形的感受」。

不同民族统治過的土地,吹襲著多文化相融的島嶼風華…。

使命感的當然,軀使我們,砌了一座長108公分x寬8公分x高196公分,鑲嵌著「古道照顏色」的磚牆。

淚眶中,緬懷祖先拓墾寒暑不侵的韌命,映現著客閩相融夾汗帶「幹」的勤奮大氣!

是為傳承永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