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開台祖林石出身平民,但移民台灣,拓墾番界地而致富,後代林文察又透過軍功與捐納二管道而進入官僚體系,因而崛起為中部第一大家。
台灣大家族都是清代移民所形成的,由於開台祖的出身、來台起家方式不盡相同,最後形成之族性亦有異同。大致上兩個不同類型的家族,一是在原鄉即是富豪,一是出身貧寒,前者是「有錢講話會大聲」,後者是「無錢愛拚才會贏」。然而如同馬拉松賽跑,第一圈跑在前的不一定贏,有人靠後天的努力,照樣可以迎頭趕上,甚至後來居上,霧峰林家就是一個例子。
一、霧峰林家之出身背景:無錢愛拚才會贏
霧峰林家開台祖是林石,生於1729年,漳州府平和縣五寨墟莆坪社人。平和縣位於福建西南山區,明朝於1519年方設縣,是一屬於軍事性的縣。本縣山多田少,土壤貧瘠,謀生困難,因此居民多向外發展,平和商人活躍於吳楚越廣。此外,《平和縣志》載:「負山險阻,故村落多築土堡,聚族而居,以自防衛,習於攻擊,勇於赴鬥」,可見平和人尙武好鬥。
林石「家有薄田」,「力田讀書」,因本鄉貧困,「慨然有遠大之志」。1746年,他18歲時首度來台,因祖母去世返鄉。
可見林石出身是平和縣之一介平民,赤手空拳來台打天下。
二、林家在台之起家方式:冒險拓邊
十七、十八世紀之交,大陸人口壓力日重,移民台灣者大增,不少人以拓墾起家。1753年,林石第二度來台後,抱著破釜沈舟的精神,揹著祖先骨骸,移居彰化縣;最後入墾漢番交界之地──大里。
清廷對台灣開發實施劃界政策,界外地不准漢人入墾。當時台中盆地東部統治秩序尚未完全建立,仍有原住民出沒,大里杙因逼近內山番界,1786年林爽文事件之前,仍是「藏奸其中,吏不能問」的三不管地帶。林石會選擇此一險地,第一是他出身貧寒,無力租買土地。第二是大里杙番界外禁地荒地多,不需成本即可偷墾。1790年(乾隆55年),林爽文事件後清廷又清查番界,發現界外有大量私墾地,達11,204 甲,林石列名其中。(參看番界圖)私墾侵犯原住民生存空間,這解釋了他何以拓墾時需「負耒枕戈」、耕戰並行?也解釋了何以在短期內能墾地約400多甲,擁有萬石之租,成為大里杙的地方富豪與領袖,是林姓四大族長之一。
林石之成功案例反映出清代台灣是一充滿發展機會之地,拓墾乃致富之捷徑,尤其在邊區。一個赤手空拳的平民只要敢冒生命的危險,一樣有機會改變命運,搖身一變而為巨富。
不幸,乾隆51至53年(1786-88)發生林爽文事件,林石由於是四大族長之一,被抄家下獄,卒於獄中。因此林家基業全毀,子孫星散,流離失所。林家破敗後,約在乾隆54年〈1789〉,林石長媳黃端娘輾轉移居阿罩霧(霧峰),此地更近番地。她重起爐灶,茹苦含辛,養育二子。次子林甲寅(1782-1839)有商業長才,掌握時代脈動,在大里經商致富。可能由小販而開店鋪,經營霧峰山產等,甚至「配米到大陸」。他進而購地拓墾,成為中型地主,一年有四千石之租穀,可說是復興林家的功臣。此顯示經商亦是致富之道,不但港市之大郊商,而且內陸之二線市鎮亦中型商人亦可克勤克儉,努力經營而成為富豪。
林家由早期之冒險拓墾邊區而致富至中期由經商而中興,反映「愛拼才會贏」的台灣移民精神,乃平民成功的代表案例。
霧峰林家宫保第園區大花廳照片(霧峰林家宫保第園區提供)
三、林家之社會流動方式:軍功、捐納
台灣移民在致富之後往往會追求政治、社會地位的提升。在大陸,一般人之社會流動管道是經由科舉正途,但台灣大多是透過軍功與捐納進身,霧峰林家是最佳代表。
在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清廷有難時,林家捐餉募勇,效命疆場,建立軍功而進身官僚。林文察是帶領林家走入宦途之關鍵人物,他建立赫赫軍功,霧峰林家乃蛻變為可與板橋林家相抗衡的豪族。
咸豐四年(1854)廈門小刀會黃位侵擾北台的香山、噶瑪蘭、雞籠等地,來去無蹤。台灣總兵曾玉明知林文察有將才,號召其為義首。林文察熱烈響應,捐資募勇北上,並在獅球嶺斬敵立功。其後又協助剿平岡山、斗六等地亂事,並於咸豐七年(1857)捐銀助餉。因此咸豐八年(1858),獲賞六品翎頂,以游擊分發福建,「歸籌餉例補用」,開啟林家進入官宦途階級之路。
此時清朝正逢建國以來所遭逢之最大統治危機,即太平天國之役,因此不惜開「特捐例」,以優厚條件號召紳民捐餉募勇,協助平亂。林文察掌握良機,於咸豐九年(1859),率台勇渡海西征,此後轉戰閩浙。由於他所率台勇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官位迅速竄升,由游擊而參將、副將,至同治二年(1863),躍升為福寧鎮總兵總兵,而福建陸路提督,短短五年內蛻變為封疆大吏,堪稱平步青雲。同治元年(1862),台灣亦爆發戴潮春之亂,此乃繼朱一貴、林爽文之後的大亂事,至同治四年方漸平息。同治二年六月,林文察升至陸路提督,帶兵返台平亂。由於抗清領袖均係林家族敵,因此亂事漸平後,其他大族沒落,林家則蛻變為中部第一大家。
林文察木雕像卷(黃富三提供) 林文明木刻像卷(黃富三提供)
四、清季林家之受挫與復興:林文明案與林朝棟
然而,1870年發生台灣史上一件重大政治冤獄,林文明以「謀叛」罪名在彰化縣公堂被就地正法。
清朝在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後,一方面拔擢漢人功臣,任命為各省總督、巡撫等高官,如曾國藩、左宗棠等,一方面防範反叛,尤其對於海外重地的台灣。戴潮春事件平定後,清廷對戰功赫赫之林家由重用轉為壓抑,在林文察戰死沙場後,林家遭長年纏訟,1870年其弟林文明竟慘死彰化縣公堂,且背負「叛亂」惡名。
林家為申冤,長年訴訟,導致家運中衰,必須尋求脫困之道。1884-85年法軍攻台,劉銘傳奉名來台防衛。林朝棟奉命北上基隆協助抗法,因驍勇善戰,立下戰功,深獲賞識。戰後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推動新政,重用林朝棟等士紳,家運遂中興。
開山撫番是劉銘傳的重要政策之一。1885年,劉銘傳調委林朝棟,辦理台灣中路營務處、統領棟字等營、兼辦撫墾事務。林朝棟以此職位推行撫墾事務,自然較他人得心應手,地位日益重要。同年,林朝棟征中路之罩蘭、大湖等番地,1887年,經劉銘傳保奏,獲賞「勁勇巴圖魯名號,並加三品銜」,其後又獲得給二品頂戴。加上他又是殉難功臣林文察之嫡長子,循例得兼襲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此後之新職銜為「欽加二品頂戴、辦理中路營務處、中路撫墾事務、統領棟字等營勁勇巴圖魯兼襲騎都尉、遇缺儘先選用道林」。
1886年,林朝棟力贊開山撫番政策並建議樟腦歸官辦,並獲得中路撫墾大權,在專賣時期負責緝私。1891年,樟腦廢官辦後,他需管理樟腦之產銷秩序,而且因開放民辦而能直接參與樟腦之產銷,而創造更大利益,成為腦業巨子。因此霧峰林家財富大增,成為清代與板橋林家並列的二大家族。
霧峰林家宫保第園區(霧峰林家宫保第園區提供)
清賦是劉銘傳另一件要政。劉銘傳為了台灣建省後財政的自足與資助新建設,即「以台地之財,供台地經常之用」,推動清賦以提高田賦收入。
台灣在以往拓墾期間,有不少隱田存在,劉氏圖一一清查課賦。又,台盛行大小租制,即一田有大租戶、小租戶、佃農三級,劉氏欲廢大租戶而以小租戶為地主負責納賦,如此可在不增加多數稅賦之下,達到增賦目的。光緒12年(1886年)5月,劉氏奏准清賦,6月,設清賦局於南、北二府,縣設分局。
清丈結果,劉銘傳自豪稱新賦雖劇增,但「民間供賦反比從前減輕」。劉銘傳解說,依據同安下沙則征,比全台最輕之賦「尚屬有減無增」,原因是台灣田園「素多隱匿,從未丈量」,如今「一律丈清」,因此「定則雖輕,徵數較鉅」。
政府取自民間的田賦劇增是事實,然而增賦對地主不利,引來反抗,有些「劣紳土豪,陰事阻撓」。加以清丈過程亦有不少弊端,乃引發一場施九緞之亂。時因發生亂事,林朝棟帶兵平亂,又立下汗馬功。
施九緞是彰化二林上堡浸蕊莊人,家頗饒,但信鬼神,常仗劍破頭作乩童狀。光緒14年9月1日,施九緞身立神轎後,率眾數百,以索焚丈單為名,旗上書「官激民變」,群眾駐紮南瑤宮,不期而至城下者達數千人,隨後砍斷電線桿。群眾又佔八卦山頂,分路攻城,李嘉棠乃招粵勇二百名會同棟字正營幫帶林超拔、北路中營署都司葉永輝,協辦守禦;並飭已革前署都司洪磐安,招集義勇二百名,登陴助守。
霧峰林家宫保第園區(霧峰林家宫保第園區提供)
劉銘傳在光緒14年9月1日,又接彰化縣告急電報,檄令林朝棟由葫蘆墩星夜赴援,又飭駐防基隆總兵竇如田率銘軍三營之六成陣伍、都司鄭有勤抽帶隘勇五百名,由後壟至大甲會師入援。
光緒14年9月6日,風雨交加,施九緞黨眾露宿,糧食又盡,戰志已去。林朝棟自田中央進軍,偃旗息鼓,步步為營,紮於距北門一里許之市仔尾。當夜,施九緞黨徒帶竹梯扒城,圍攻四城門,經城頭槍炮抵禦方退卻。林朝棟乘其無備,親督林福濬於五更時吹號,於7日凌晨,分路進攻。施九緞黨徒狂奔西門,生擒6名,陣斬17名,城圍立解;並乘勢攻佔八卦山要隘,奪回媽祖廟、番社口各莊。至7日黃昏收隊。
9月11日,林朝棟督帶各營出城攻剿。他先派洪磐安等率練勇分剿南路湳尾、大岸頭等莊,知縣龍贊綱等率粵勇分剿中路頂崙、平等莊。北路磚仔窯與中路平和厝二莊乃施黨重要據地,各頭目聚此,而且鎗多人悍。朝棟派林文榮率棟字後營攻取磚仔窯,已革甘肅知縣張紀南率隊策應;又派林福濬(紹堂)率棟字前營攻中路,由三塊厝攻至平厝等莊,文童林朝瑞隨同林超拔隊策應。
官軍攻平和厝時,駐守的頭目王煥出圍接仗,雙方鎗彈如雨,死戰不休。林朝棟令林超拔向北包抄,並令余保元由後方掩襲,激戰二時之久,陣斬其先鋒鄭心丁一名、散匪三名。哨官鄭以勤英勇異常,首先衝殺,黨徒不支,棄莊潰逃。另一路林文榮也同時攻破磚仔窯,各營連破21處竹柵、陣斬其頭目41人、生擒8人裊示,擄獲竹梯、藤牌等無算,官軍則受傷17人,殘餘者西逃。光緒16年,施九緞病卒浸水莊。
據《林氏族譜》,林朝棟奉令剿亂時,「念及桑梓之邦,不忍自傷其類」,因此一面向劉銘傳力辯,一面解散亂民,之緝拿為者究治,鹿港與二十四莊之得以「晏然無事」,「皆先攷(朝棟)之力也」。又據稱,楊夫人也力贊寬恕亂民,只究首犯。光緒15年(1889年),燕霧保(今彰化秀水、員林部分,花壇、大林之全部)二十四莊紳董感念林朝棟恩德,公同獻立一匾「德同再造」。此匾今仍掛於下厝第二落堂屋門楣。
劉銘傳於光緒14年(1888年)9月24日,奏報施九緞亂事已平,特別推許林朝棟之功,稱「彰化城垣低薄,守禦殊難,道員林朝棟未及旬日,破賊解圍,大局以定,實屬忠勇血誠,不顧嫌怨,慷慨任俠,仗義急公」,奏請給予「賞穿黃馬褂,以示優異」。10月17日,清廷以林朝棟短期間內立下大功,著賞黃馬褂。
林朝棟亦是參與其它新政,如供應鐵路枕木、開採煤油、營建省城(原定於今台中)等。
林文欽卷(黃富三提供)
五、林家之轉折:由武轉文
林家另一轉折是頂厝林文欽之由武轉文,開創新路,影響林獻堂及其它族人。
林家二房祖林奠國計生有文鳳、文典、文欽三子。次子林文典在光緒三年(1877)6月23日卒,享壽僅26歲。林文鳳卒於光緒8年(1882),此後,頂厝領導權轉入三子文欽之手。
林文欽性情溫和,待人城懇,林家自遷居阿罩霧後,一向業農而習武,以武功貢獻清廷而獲官職,惟獨文欽好學習文。光緒10年(1884),林文欽以29歲(實28歲)之齡入泮,兵備道劉璈「見而奇之」。當時正逢中法之役,劉璈乃召他募義勇,保衛鄉土。他集佃兵五百,器械、糧米均自己供應,駐紮台南,其後又調駐通宵。
然而,劉銘傳與劉璈水火不容,林文欽受累而被參劾。劉銘傳奏稱,林文欽「經劉璈檄令帶勇,竟敢空少勇數、夫數,擅自離營,理應從嚴參辦」,清廷將林文欽革職。由上可知,中法戰後,林文欽因投效劉銘傳政敵劉璈而革去同知職銜,可說備受壓抑。
林文欽原本即好文,經此打擊後,拋棄林家尚武傳統,圖科舉進身。1886年,林文欽透過林朝棟之協助,經劉銘傳奏准「開復文生衣頂」, 取得應考資格。1893年,他進一步以台灣府附生資格考上舉人。
此外,他多行善舉以取清廷褒揚,並提高社會地位。他在光緒19年(1893)中舉時,祖母羅太夫人在堂,乃建一優美的花園「萊園」,取意於老萊子孝親之故事,供母親羅太夫人頣養天年。
1895年台灣割日後,下厝林家族人多回歸大陸而沒落,頂厝林家對清廷較不眷戀而多留台,且因重文教而另闢蹊徑,家勢日隆。在日治時期,文欽之子林獻堂以其豐富學養與崇高人格,被奉為台灣政治、社會、文化領袖,左右社會脈動,而頂厝林家也取代下厝林家成為霧峰林家之代表。
霧峰林家宫保第園區(霧峰林家宫保第園區提供)
結語
綜上所述,霧峰林家開台祖林石出身平民,但移民台灣,拓墾番界地而致富,後代林文察又透過軍功與捐納二管道而進入官僚體系,因而崛起為中部第一大家。可見台灣平民只要願意賭性命,不必考科舉,亦有「布衣卿相」之機會,這是「愛拼才會贏」的範例。
另外,頂厝林文欽在清法戰爭後為劉銘傳所貶抑,乃由武轉文,考中舉人,影響後代之重視教育。例如其子林獻堂其影響,成為日治下的政治、社會、文化運動領袖。
(本文轉載自《民報文化雜誌》第六期)
民報文化雜誌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