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學運是公民民主運動最後的良心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學運是公民民主運動最後的良心

2014-03-21 14:46

三天來反黑箱服貿學生團體成功占領國會殿堂,民眾昨開始北上立法院聲援,已引發台灣歷史上又一重要的學生運動。本文在回顧全世界近代史上,學生運動的起源、影響與重要性,期待這次也與其他國內外學生運動一樣,得到深遠的成效。

學生運動簡稱學運,是一種以學生為主要成員的社會運動。學運目標有學生自省運動、聲援被捕的政要人物、反殖民主義、反一黨或獨裁專政等。學運是孕育學生成為未來政治領袖的搖籃;有些政府導引的學運令學生只沉迷萬物政治化,如紅衛兵或過去的釣魚台學運就是。

近代歷史,學運源於匈牙利1956年革命,發生於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匈牙利民眾對政府表達不滿,導致蘇聯入侵的暴力事件。最初以學生運動開始,以蘇聯軍隊入駐匈牙利,並配合匈牙利國家安全局進行鎮壓而結束。

南韓的419革命則是於1960年4月,由中學、大學生和勞工領導的學運,推翻了李承晚獨裁的第一共和國。李承晚辭職、和平過渡向第二共和國。此事件是由當年3月馬山市抗議選舉結果期間,一名遇害學生遺體浮上近海水面,他在警方的鎮暴行動中,被催淚彈擊中眼部而死。

1968年春天3月22日巴黎第十大學學生占領學校,騷動很快波及整個巴黎大學。最後引發五月風暴,六、七十萬人上街遊行,口號矛頭直指戴高樂。左翼政治人物表態支持,由學生運動演變成由左翼主導要求戴下台的政治運動。戴高樂雖然重新控制了局勢,度過了危機,但風暴所暴露的矛盾和問題並未消失。一年後戴高樂由於公民投票失敗而被迫辭職,但其根源則在於五月風暴。

同時在日本,東京大學事件,醫學生反對登記醫師制度代替現行的實習制度,進入無限期罷課。1968年夏至1969年初,由東京大學學生發起學生運動。東京大學半數以上學生參與了這次運動,並構成了全國學生運動。最後警方機動隊接受加藤校長的請求,進入校園,在東大內逮捕600人以上。

在泰國1973∼1992年20年間,三次民主轉型階段,發生了三次大規模全國性群眾運動,分別是1973年的事件,起因於他儂政權施行威權統治,進而引發大規模政治抗議的結果,而此次由學生所領導,是泰國大規模社會運動的濫觴;1976年的二次學運是針對軍方態度的跋扈,及對群眾請求漠視的反動;1992年的5月運動則是要要求執政當局制定具有民主本質的憲法,同時也欲推翻未經民選過程卻出任首相的蘇欽達。

南韓第二次大型的學生運動為光州民主化運動事件,發生於1980年5月18日至27日期間。在南韓光州及全羅南道。是一次由市民自發的要求民主運動。當時掌握軍權的全斗煥中將下令擴大戒嚴令下,禁止了所有的政治活動、國會活動、對國家元首的批判,最後武力鎮壓這次運動,造成平民和學生數百人死亡,幾千人受傷。

哈薩克傑勒托克桑事件即1986年十二月事件,是發生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的一次暴動。當時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下令撤銷原哈薩克共產黨主席金姆哈梅塔的職位,並代之以一位俄國人戈那迪·科爾賓。一些哈薩克學生走上街頭抗議示威,很多群眾也加入進來,但不久即遭到武裝軍警襲擊,釀成流血衝突。

而在台灣,三月學運又稱野百合學運,是199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發生的學生運動。將近6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他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不但是政府遷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學生抗議行動,也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有著相當的影響。時任總統李登輝一方面依對學生的承諾,召開國是會議,另一方面也在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台灣的民主化進入新階段。

2010年後全球由於經濟緊縮,削減教育預算,提高學費引發一系列全世界性的學運。2010年12月9日英國政府提出每年大學學費,足足漲了3倍,國會通過調漲大學學費上限案。引發了學生及教師團體的抗議,發動了兩次示威行動。來自英國各地的群眾聚集到倫敦議會廣場外抗議,人數多達2萬多人。示威群眾的不滿,與警方發生多起衝突,突破警方在國會四周部署的封鎖線,也有縱火和打破車窗玻璃,甚至攻擊王儲查爾斯王子的專車。多名警官和名示威者在衝突中受傷。英國首相卡麥隆譴責強行衝進其所屬保守黨總部的示威學生。學生們對那些食言而肥的議員深表厭惡,全英學聯的代表更公布的他們的民意調查,顯示有62%的家長在下次選舉時,不會投票給食言的政客。

在加拿大,學生們從2012年2月中旬發起示威浪潮,抗議魁北克省長夏雷為了抑制預算赤字而調漲大學學費,漲幅高達82%。蒙特婁警方與抗議大學學費高漲的示威者發生衝突,學生對警察投擲石子及冰雪,示威學生擊碎商家窗戶,並且打開消防栓,使市中心某商辦大樓泡在水中,警方也以警棍還擊,多人遭逮捕或受傷。魁北克教育部和公共安全部的網站,還有其他的官方網站,全都遭癱瘓無法進入。鬧得滿城風雨,導致連任3屆的自由黨政府下台。

同時西班牙各省師生罷課,抗議政府削減教育預算;並得到世界各大城市響應。數以萬計的教師和學生於各地罷課、老師與支持民眾一起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大幅削減教育預算。在台灣近百位大學生上午聚集在教育部門口高喊口號,反對學費調漲,包括勞工團體及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也都站出來聲援,因為學費調漲只會造成年輕人以及工人家庭更大的經濟壓力,抗議團體也要求教育部作出承諾。



2013年11月11日抗議普拉門·歐雷沙斯基政府的保加利亞大學生週一占領了索非亞大學校長辦公室,普羅夫迪夫大學的學生聲稱週二占領國會,保加利亞抗議民衆封鎖了國會大樓,使得裏面的100多名議員、部長和記者,被困了長達7個小時。民衆抗議政府持續了40天。

近年來由於馬英九的傾中國政策,引發一系列的學生運動,開端為「野草莓運動」。自2008年11月6日靜坐至2009年1月4日,轉進至校園的社會運動。運動發起單位認為第二次江陳會談開始的前兩日,警察單位對此會談進行集會遊行之民眾維安時,對人民的基本人權之侵犯,與集會遊行法對於集會自由的不合理限制強烈抗議。靜坐行動由網路發起,泛綠媒體不斷報導高速公路交流道處警員沒收國旗事件,和北市中山北路上揚唱片遭警員以公權力關閉合法公開播放之音樂,並且要求降下店鋪鐵門事件之爭議下,觸發上百名全臺灣之大學生及二十餘名教授,共同發起以理性、和平的抗爭方式,做為達成訴求的手段。

上面許多學運,在抵抗中遭受一向不討喜的肢體暴力,但誰又願意赤手空拳去對抗龐大的國家機器?如果可以只流汗苦讀的話,誰又願意上街頭示威,而流血流淚呢?用政治發展理論看學生運動與政治發展間,當然存在必要的關聯性,像這次學運,學生擔任社會力量代言人的角色,喚醒弱勢基層遭受壓抑的意識,啟發中產階級對民主的觀念,學生及帶領的群眾運動「由下而上」的力量,印證了政治發展理論中由變遷而促使進步的結果。

學生運動帶動公民社會抗爭若獲得成功,台灣人的自信與團結力量都會更鞏固,向國民黨馬政權統治階層,若要用武力鎮壓民眾,勢必難以成功,讓台灣走向民主穩固成熟的路。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