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蔣渭水從總督府醫學校(臺大醫學院的前身)以該屆第2名的成績畢業後,分發至宜蘭醫院(現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實習1年,1916年(大正5年)蔣渭水先生向日治時期大稻埕專做南洋茶葉進出口貿易的「發記茶行」老闆洪九江以月租60日圓租下2樓三開間的店面開設大安醫院,即今台北市延平北路2段上的「義美」門市部(延平北路2段31號)和「行冊」(延平北路2段33號)。
不只醫病 還要非武裝抗日
醫院原來的建築風格是採日治時期引進的西方歷史主義樣式,中央頂上聳立三角形山牆,牆上開窗,兩側有花草紋飾,山牆之下為一對壁柱,兩側有衛塔,衛塔中央有彩帶裝飾,總體為紅磚白飾帶的式樣建築,其空間使用係住宅與醫院合一。南側二開間,樓下為診所,2樓有10間病房;北側一開間,樓下設文化公司,2樓是住所。
蔣渭水在〈五個年中的我〉一文裡曾經提及他為什麼到臺北開設醫院:1916 年春,正準備要在鄉里─宜蘭街自行開業,後來想,若要活動,須在臺北大都市懸壺問世,才能交天下豪傑,主意已定,遂決心在稻江開業了。
大安醫院開業後,蔣渭水在1921年還邀請當時在臺北赤十字醫院任職的林麗明以及尚為學生的吳海水,期許將來在北、中、南各有一家大安醫院,醫病之外,也能展開全面性非武裝抗日行動。
帶入先進文化思潮
成為台灣民主啟蒙園1921年(大正10年)10月17日下午1時起,蔣渭水創立的「文化協會」擇定台北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 (今靜修女中)舉行創立大會,而其本部則是設在大安醫院旁的文化公司,及至1923年合併《臺灣青年》月刊(1920年創辦)和《臺灣》月刊,改為半月刊的《台灣民報》,同年10月15日後改為旬刊(每10天發行1次),並併入日文版。1925年(大正14年)7月12日起再改為週刊(每週日發行),增設台北支社,社長為王敏川,總批發處也都設在大安醫院旁的文化公司。
文化公司原來的場所後來在1926年6月中,蔣渭水又成立「文化書局」,「漢文則專以介紹中國名著,兼普及平民教育,和文(日文)則專辦勞動問題、農民問題諸書,以資同胞之需」:1923年2月5日,蔣渭水在大安醫院揭揚「恭迎鶴駕―臺灣議會請願團」的奉迎旗幟,向東宮太子裕仁(日後的昭和天皇)請願,被臺北北警察署署長近藤滿夫依治安警察法拘提查辦,家宅連帶被搜查。這北警署三番兩次找蔣渭水麻煩,從1921年的10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創辦是日起,就被署長近藤闖入,交付「結社禁止命令」,當場把蔣渭水等16人抓到署裡拘押,從此蔣渭水一生進出北警署達10餘次之多。
不過蔣渭水始終不屈不撓,1923年12月16日,早上6時,蔣渭水與文協大將王敏川又因違反治安警察法事件,在大安醫院雙雙被捕。
然而大安醫院卻是越來越鬧熱滾滾,許多社會運動人士進進出出,文化協會、民眾黨等重要會議都來這裡開會,官方也遣派每日至少兩位的特高警察監視,文化書店常有偽裝顧客的特務進入打探消息;亭仔腳成了民主廣場,張貼海報、分發傳單,且諸如臺北師範學校的學生發動罷課,大安醫院也成暫時棲身之所,因此令日本警察懷疑蔣渭水根本就是幕後黑手。
原來的大安醫院應是義美食品及其相鄰的4層樓房子。圖/ 魚夫
蔣渭水英年早逝,大安醫院之名交由他人經營卻逐漸消失,原址由「義美」的創辦人高番王租下,現在店裡保存了若干文物,並以木刻將原大安醫院的立面保存了下來。
※本文轉載自《台北畫刊》5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