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歲女童前不久到蘭嶼遊玩,一向健康的她,返家後2周後高燒5天不退,警覺性高的媽媽帶小女孩就醫時主動告知曾到花東蘭嶼的旅遊史。收治個案的新竹馬偕醫院院長、小兒科醫師李宏昌發現除發燒外,抽血報告也顯示病童血小板數目及肝功能指數異常,加上旅遊史,懷疑有恙蟲病的可能,將檢體送至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進行血清抗體檢查,確定是恙蟲病,經治療已康復出院。
恙蟲病死亡率高達60% 治療後死亡率低於1%
李宏昌指出,恙蟲病是我國的法定傳染病之一,經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而感染。過去文獻曾指出恙蟲病死亡率高達60%,原因在於感染後容易造成敗血症、肺炎、腦炎及心肌炎等,也可能因血小板過低引起出血,或肝功能異常導致急性肝炎等併發症。
該名9歲女童入院後,手及腹部也漸次出現紅疹,抽血檢查則發現血小板低至6萬(正常值為20~40萬),肝功能升至近300 U/L(正常值為40 U/L以下),幸好恙蟲病只要早期確診治療,死亡率可低於1%。
口服四環黴素類抗生素後,女童隔天便明顯退燒,住院3天因血小板及肝功能顯著改善故給予出院返家,2周後追蹤肝功能指數回復正常,順利康復。
恙蟲病常被誤認為感冒
新竹馬偕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表示,恙蟲病發病後,病患會出現持續性的高燒,伴隨劇烈頭痛、肌肉痛、淋巴結腫大,發燒1周後,軀幹冒出紅色斑狀丘疹,甚至擴散到四肢及臉部,此外,也可能出現咳嗽、眼球痛、結膜炎等病狀,因此常被誤認為感冒。
林千裕表示,恙蟲病的危險常來自病患容易因症狀與其他常見疾病搞混而延誤就醫時機,如果病童反覆發燒,卻沒有合併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感染,也沒有出現口腔潰瘍、手腳水泡等腸病毒症狀,又曾去過恙蟲密集區旅遊,要警覺有恙蟲病的可能。
女童右臀遭恙蟲叮咬後形成焦痂。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焦痂」:恙蟲病的確診關鍵之一
恙蟎體型小,民眾被咬後不會有任何感覺,傷口也不像一般被蚊蟲螫咬後會立刻紅腫,病患多半不會注意到,也很少為此就醫。大約1周後,由恙蟎唾液造成表皮和真皮細胞壞死所形成的焦痂不痛不癢,加上焦痂一段時間後就會脫落,如果家長疏於注意孩子身上的小傷口,就可能延誤診治的最佳時機。
「焦痂」是恙蟲病獨有的特徵,其他昆蟲叮咬很少會形成焦痂。林千裕表示,恙蟲病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會無痛性的焦痂,如果病童持續高燒,旅遊史又符合山地等雜草叢生地區,他會請病童褪去衣物,仔細翻找皮膚是否有焦痂存在,是確診的關鍵之一。
恙蟲病潛伏期長達1-3周
恙蟲病潛伏期可達1-3周,旅遊史很容易為大家忽略,焦痂可幫助醫師診斷恙蟲病,不過,大約只有6成病患會出現焦痂,因此並非恙蟲病唯一的診斷標準。
李宏昌提醒,醫院有抽血檢查及超音波等高階影像資源,可以提供小朋友目前情況的相關數據,幫助醫師綜合評估,如果懷疑是傳染病,也能在第一時間通報疾管署。
每年的5~7月是恙蟲病高峰期,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7月第一周,全台恙蟲病病例數已有225例,其中近7成集中在新北、花蓮、台東、高雄及離島,新竹縣市也有5例確診,經詢問均為於外縣市旅遊時得到感染。
恙蟎常爬在土壤表面或雜草尖端,伺機攀上經過的動物,暑假正是許多親子出遊、野外露營的時機,林千裕建議,外出最好穿著包覆性佳的長袖長褲,也可以在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劑(含化學成份敵避DEET),活動結束後盡快洗澡、換洗全身衣物,這樣就能大幅降低罹患恙蟲病的機率。
李宏昌也呼籲,當孩子有不明原因持續發燒,且最近曾到恙蟲密集區或草叢茂盛的地區旅遊,就醫時記得主動告知接觸史、旅遊史,協助醫師把握早期治療契機,才不會發展成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