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報導指出,持續多天的香港緊張局勢週二出現緩和,多數示威者在政府的壓力下撤離,然而,一些抗議人士還堅守在中環地區的中心據點。在旺角聚集的示威人士少於百人,此外,還有一些小規模抗議團體聚在政府大樓前和銅鑼灣。當港府對示威者發出最後通牒後,週一(10月6日)午時左右,香港示威群眾,解除了對大部分街道的封鎖。不過他們同時宣布,將會繼續致力於更多民主活動。
德國之聲評論員比斯基(Philipp Bilsky)認為,未來香港數個城區抗議活動,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比斯基評論指出,多日以來,人們在香港政府駐地附近觀察到,一幕幕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志工們搭建一整套臨時帳篷設施,以便示威活動能順利展開,其中還包括有,靠著捐贈物資設立的補給站,自動清理垃圾,以及為國際媒體提供的現場翻譯服務等等。所有這一切,皆建立在自願和義務的基礎之上;這一切無私的付出舉動,似乎受到一股無法阻遏的熱情所激勵。人們確信,這是為一場美好事物,所進行的抗爭。
示威運動的主要訴求非常明確,主張透過民主的方式,直接選舉香港特首,而且是在沒有對候選人進行事先篩選的前提之下。除了這個主要訴求之外,尤其還有2件事情助長更多民眾走上街頭。其一,警方使用胡椒噴霧和催淚彈,所激發出的憤怒情緒,其二,反佔中人士在街頭進行的攻擊行動,讓示威者感覺沒有得到政府應有的保護。上週六(10月4日),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暴力示威,把本次抗議運動推向最高潮。超過10萬人在黑暗中揮動點亮的手機,這樣的畫面讓人難以忘懷。
現在示威者人數明顯減少。警方大規模出動,以及針對示威者而來的暴力衝突,規模已經出現遞減。看上去,部分示威者已經筋疲力盡。許多人已經數天待在街頭,顯然需要休息。此外,節慶假日也已經結束,人們必須回到辦公室或教室裡。
儘管公民抗命出現退潮,抗議活動還是會繼續展開,不僅僅是在政府總部所在地,在其他城區亦然如此。基於如下2點觀察:首先,這場運動的組織工作透過網路分散動員的模式。許多觀察家和示威者在過去幾天裡都有這樣的印象,學生組織和占中運動者經常提出一些想法;然而參與民眾往往並不真正清楚,誰在什麼時候做出了什麼樣決定?特別是,誰應該按照決定行事。組織者與支持民眾之間,平行分立的非「領導從屬」關係型式,從如下例子可得見明證;當學生領袖們提出呼籲,要求示威者撤出衝突激烈的旺角地區,但許多學生並未聽從;或者正如旺角一位示威者所說的,「我們追隨的不是個人,而是理念」。
持續抗爭會繼續下去的第2個理由為,基於抗爭「首要理念」,從這場運動並沒有取得明顯進展(譯註:北京當局寸步不讓,係為主因)。目前,香港政府和學生組織應該透過何種方式舉行對話,來達成結果,人們對此一片茫然。透過「民主直選」產生香港行政長官,就示威者而言,這一訴求是否能夠實現,情況仍和2週前一樣,毫無進展。因此,商業出租車希望在旺角路口與政府總部辦公室之間,得以暢通無阻,可能還要等上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