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果籽 代代傳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果籽 代代傳

  2019-01-23 15:20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YouTube「年輕人破台語殺價!」:粉專「Diss不從」的兩位成員決定挑戰極限,用破台語上街和攤販們購物殺價;其實台語沒那難懂。圖/擷自DISS不從Youtube
YouTube「年輕人破台語殺價!」:粉專「Diss不從」的兩位成員決定挑戰極限,用破台語上街和攤販們購物殺價;其實台語沒那難懂。圖/擷自DISS不從Youtube

最近,YouTube出現一則「年輕人破台語殺價!」:粉專「Diss不從」的兩位成員決定挑戰極限,用破台語上街和攤販們購物殺價,攤販聽不懂,她又補充「杯一鬆一」。攤販:「沒有啦!我們水果沒在買一送一。」;攤販「擋昧稠」,勸她「講台語這麼痛苦,乾脆講國語(普通話)就好了」,其實台語沒那難懂!

台灣人說「食果籽,拜樹頭」,我們把「水果」說成「果籽」,因為我們認為「籽」才能「一代傳一代」。

說到台灣水果,我們可以從「正月柑仔硩新年」吃到「十二月棗仔脆擱甘」;新年時,為象徵「大吉大利」,都會在「公媽廳」擺「年柑」「硩年」,行春時,帶簍「桶柑」或「海螺仔」;長相不佳的「火燒柑」其實吃起不差;至於表皮皺皺的,那就不敢恭維,所謂「虎頭柑,排店面」,形容醜女人愛出風頭。正月初六,安溪人大拜拜,殺的「豬公」,「咬柑仔」,就是華語的「橘子」,大概因為右偏旁「矞」字,意似驚恐、詭詐,令台灣人不敢領教。

「二月鳳梨酸甘甜」,華語、粵語,稱之為「波羅蜜」(來自梵語);她是哥倫布第二次航海到加勒比海,帶到歐洲去的,她形似松果;果肉卻又像蘋果。因此,被稱為pine + apple。

台灣於清康熙末年從東南亞引進,當時飽學之士見其有葉一簇,狀似鳳尾,乃引用「有鳳來儀」簡化成「鳳來」,而「來」字又與台語的「梨」同音,鳳來就被鳳梨取代了。鳳梨又與台語的「旺來」同音,所以,行號開張,就送鳳梨、「旺旺來」。

台灣排灣族稱她為bang worale,卑南族稱她為laha,阿美族稱她為talacai。因她的果實與海邊的「林投」相似。夏威夷島民之為hala kahiki,hala就是指林投,指她是外來的林投。為什麼數千里外稱呼都相似?此無他。因為我們都是南島海洋民族。

「三月三,桃仔李憑頭擔」,「四月檨仔(suãi⊦ a`)青青青」,檨仔由荷蘭人引進,她是產期最早的芒果,果皮黃綠色,果實雖小纖維卻粗,是許多人兒時的記憶。

台灣五大常見芒果(由Mongo音譯),除檨仔之外,「愛文」是台灣栽培最多的品種,1954年由美國佛羅里達引進;「凱特」和愛文同時引進,為晚生品種,有「九月檨」之稱。「金煌」乃在地育成之品種,果實如象牙型,外皮黃色,果肉纖維極細嫩,食用起來清香爽口。「玉文」也是在地選育之品種,以金煌為母本,愛文為父本選育而成。吃芒果時,就知道台灣農業品種改良的厲害。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