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大戰略三角」顯示:北京綿密擊打/反讓美台邦誼堅若磐石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大戰略三角」顯示:北京綿密擊打/反讓美台邦誼堅若磐石

 2018-04-26 13:00
美台中三方領導人,依序為川普、蔡英文,習近平。圖片/Courtesy Photo of ketagalan media網站
美台中三方領導人,依序為川普、蔡英文,習近平。圖片/Courtesy Photo of ketagalan media網站

目前台美關係較過去40年來更為堅實;相對而言,這2個國家皆日愈關切中國在各方面揮舞影響力問題。《凱達格蘭媒體》(ketagalan media)4月12日,發表一篇全球台灣研究所(Global Taiwan Institute, GTI)資深研究員安大衛(David An)的一篇專文,名為「朝向美台穩固聯姻:美中台關係的三角分析」(Toward a US-Taiwan “Stable Marriage:” Triangular Analysis of the US-Taiwan-China Relationship),內容援引美國漢學家,加州柏克萊大學政治學教授羅德明(Lowell Dittmer)的「大戰略三角」理論,回顧並預測包括台灣在內的3國關係互動與發展。

1979年1月1日,台美切斷正式外交關係;一般認為當時是基於美中、美蘇、以及中蘇等大三角戰略佈局的考慮。而且美方決策考量,(本質上)很少將台灣放在權衡得失的天平上加以估測;這也是二戰之後,美方對台首度出現重大政策轉折。

正值冷戰高峰期間,美中為了因應蘇聯的共同威脅,因而試圖拉近彼此關係,正如美國學者羅德明在《中國的亞洲》( China’s Asia)這本新書,提出「大戰略三角」(Great Strategic Triangle)分析觀點,其內容指出(冷戰期間)美中關係拉近,是因為存在蘇聯共同敵人,基於「敵人(蘇)的敵人(中)就是我朋友」認知架構,美中因為需要結合起來,共同抗蘇。

戰略三角形公式

專文作者安大衛採取學者羅德明(Lowell Dittmer)的戰略三角關係理論,以及認知平衡(cognitive balance)理論,用來解釋冷戰期間的美中和解,以及目前美台的關係深化動力,其整理出來的關係公式如下:

其一、朋友的朋友,往往會是我的朋友

其二、朋友的敵人,往往會是我的敵人

其三、敵人的朋友,往往會是我的敵人

其四、敵人的敵人,往往會是我的朋友

(1.A friend of my friend tends to become my friend

   2. An enemy of a friend tends to become my enemy

   3. A friend of my enemy tends to become my enemy

   4. An enemy of my enemy tends to become my friend)

公式第4項,可用來解釋1971年美中和解關係,因為這二個國家,皆對蘇聯採取謹慎提防立場。當時的背景是,北京準備跟蘇方決裂;美方則因蘇聯打算在古巴部署飛彈,史稱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Cuban Missile Crisis),導致美蘇的冷戰軍備競賽對峙持續到1980年代。在東歐方面,則有自由世界主導的北約組織(NATO),與華沙公約國家(Warsaw Pact states)彼此對抗。基於第4項公式內容,「敵人(蘇聯)的敵人(中國),往往會是我的朋友」,因此美中彼此締結為「有價值的合作夥伴」(valued partners)。

至於公式第1項「朋友的朋友,往往會是我的朋友」,則可用來描述,歐巴馬時代、馬英九,以及胡錦濤之間的台美中三角關係。到了美國川普任內,美中、台海關係皆呈現惡化,並步入公式第4項,美方將中國視為敵人,台灣也因此位居美國的友人地位,即「敵人(中國)的敵人(台灣),往往會是我的朋友」。美國學者羅德明指出,美中台已從過去的共組三角家庭(menage a trois),如今則將中國踢出去,美台之間逐漸朝向穩定婚姻(stable marriage)關係發展,日愈遠離中國。

美台交好/警戒中國

總體而言,冷戰結束後,美台關係日愈成為密切夥伴;僅管情況仍不穩定,持續上下波動。近幾年來情況,則漸入佳境,美國支持台灣傾向(不論象徵性,或實質提供協助意願)皆越來越明顯。美國歐巴馬政權基於台灣關係法,贊成保護台灣安全;川普政權挺台動作更是明顯可見,他以總統當選人身份接聽台灣總統蔡英文打來的祝賀電話;此為美台數10年來,前所未有的大動作。

三項重大趨勢顯示,美台友好關係正在強化推進,其一、3月17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 )簽署了國會通過的法案《台灣旅行法》( Taiwan Travel Act ),宣誓提昇美台官員交流互訪的層級。其次、美國考慮跟台灣海、空軍進行合作軍演;其三、2018年美國國防授權法案(US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of 2018, NDAA),明訂美國船艦應考慮前往台灣港口停泊的可行性評估。持平而論,美台之間一些歧見仍然存在,例如台灣貿易壁壘,仍限制部份美國牛肉、豬肉進入台灣;不過,這些貿易立場爭執,並非雙方關係的主議題;也不會成為美台增強合作的障礙。

對照來看,美中關係則從過去的友善關係,轉變成敵意與對抗。歐巴馬時期的中國政策為「正向、合作與廣泛交流關係」(positive, cooperative, comprehensive);如今則往負面方向激化推進;其中顯著例證包括,中國將南海據為己有的主權觀(美方主張南海的自由航行權),北韓核武挑釁(中國少有作為)。另一方面,中國則透過外交手段抗議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軍艦訪問台灣港口等強化援台措施;此一美中關係走向,明顯與歐巴馬時代的合作正面走向,背道而馳。

台灣在戰略三角並非全然受制於人

美中處於對稱(symmetrical)關係範疇之內;相對而言,美台、中台則處於不對稱(asymmetrical)關係,因為台灣的經濟力、軍力條件,遠不及該2國的1/10,導致台灣這個次級力量(minor power)在戰略三角位置上,容易屈居受制於人位置,欠缺關鍵影響力。然而,台灣在三角政治(triangular politics)關係,卻不能說完全毫無作為,例如與美國政治人物、領導人增強合作,加上台灣位居西太平洋的關鍵地理位置,以及台灣富有活力的民主型態,皆對維繫台美關係質量提昇,發揮舉足輕重角色。

戰略三角公式第二項內容,「朋友(台灣)的敵人(中國),往往會是我的敵人」,亦可用於解讀美中台3邊關係。美國對於北京日愈提高警覺;對台灣則日愈交好,關係穩固,進入美政治學者羅德明(Lowell Dittmer)的戰略三角理論,所指陳的「穩固婚姻」(stable marriage)關係;美方與北京則身陷崎嶇動搖時期。不過,對於美台關係進展,台灣方面也不必沾沾自喜,因為現在的美中台關係,也可用戰略三角公式第4點內容,即「敵人(中國)的敵人(台灣),往往會是我的朋友」,加以解釋;未來一旦美中關係改善,美國對於台灣的緊密關係,可能隨之鬆動;一般預測,美中的霜凍關係,短期之內並不會有所進展改善;這是外交處境艱難的台灣,得以稍感寬慰之處。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