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他的故事】不只在偏鄉教孩子寫程式 也要教他們成為thinker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他的故事】不只在偏鄉教孩子寫程式 也要教他們成為thinker

 2017-06-12 08:17
蘇文鈺發願要在偏鄉服務,教孩子們成為thinker! 圖/蔡育豪
蘇文鈺發願要在偏鄉服務,教孩子們成為thinker! 圖/蔡育豪

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紐約大學理工學院電機博士、交通大學電信中心博士後、工研院電通所工程師、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系教授,這是多麼精彩、優秀的學歷,他是蘇文鈺,這些學歷並沒有讓他成為典型的「宅男工程師」,他多采多姿的創意,讓他跨足音響、咖啡等領域,他豪氣的說一句:「玩音響的人,如果沒聽過蘇文鈺這三個字,就是那個人音響還沒有玩夠.」,不過,最令人驚喜的是他發願走入偏鄉,要終其一生為孩子們服務。

蘇文鈺,出生時是早產兒,在53年前醫療不是很發達時,是很危險的,但在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平安健康成長。他一路到美國讀碩博士後,選擇留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但母親此時生病,他要抉擇回國或留下。「我很掙扎,情緒很交雜,因為在史丹佛的學習與創造是達到人生的最高峰,但想到媽媽生我時的痛苦和危險,還是決定打包回國照顧媽媽」。

陪著媽媽養病的時期,蘇文鈺吃素、看了很多佛教節目,被一些理念感動與透悟,「人生無常啊」,他決定到法鼓山出家,法號「果鴻」的蘇文鈺向聖嚴法師表達出家意願時,聖嚴卻說:「在家也可以渡眾生」,這不是婉拒而是告訴他另一條路。還想出家嗎?「不,我現在有很多事要做!」

蘇文鈺說,他很喜歡音樂,但在三十歲以前從事的都跟音樂無關,小時候就喜歡聽音樂,但父親認為「男孩是不用學琴的,要不是當醫生就是工程師」。

他很喜歡寫小說,關於學校的黑暗面的、關於音樂的、人生無常的,都寫了一半,但現實的工作很忙,暫時停筆,未來有機會想出版。

他喜歡做木工,喜歡做音響,為了向學生證明群眾募資的可能性,「恁爸做給你們看」自己設計咖啡濾杯上募資平台,高單價的咖啡濾杯竟賣了快四千個,而且有專利權,甚至賣到國外去了。

蘇文鈺這幾年持續在做偏鄉教育的服務,教小孩寫程式。「台灣偏鄉的孩子們為何一定要到台北來工作,現在是個網路時代,靠網路幾乎可以解決90%的生活所需,如何讓偏鄉的孩子留在原生地工作,是我一直想要努力的。」蘇文鈺說,偏鄉的問題是經濟不足而產生,沒有多樣性的工作機會,導致人口外移。厲害的小孩離開家鄉後就不會再回來,留下的只有老弱婦孺,但要改變城鄉差距,現在是最好的時刻,但要有人來做,靠政府太慢了,要靠民間的力量,「我自己帶團隊慢慢來做,依我的經驗,有經濟能力的企業是適合來做的,例如鴻海集團或永齡基金會,因為他們多年經營的希望小學,已經有上千位志工、老師,幫助過的小孩超過十萬名以上,更令人感動的是永齡開發出適合的教材,並無償釋出讓各界使用。」

蘇文鈺寫了很多程式教材,他說,因為台灣目前使用的多是從美國引進的教材,很多作為都是follow美國的作法,但一個三億人的國家和一個二千三百萬人的國家是不同的,美國的訓練系統是不同的,所以可以有比爾蓋茲這樣的人才冒出來,如果台灣照著美國方式走,培植出的好人才,好的去美國、中國,去不了的才留在台灣,「我想要做的程式教材是可以結合國語文、社會科學、文化保存與社區發展有關,用資訊科技、程式設計來輔助具備台灣文化有關的東西,我們要跟美國有所區隔,培育出不只是程式設計師,更是一位thinker,在做任何事時,可以思考對這個國家、世界和地球有沒有助益,要成為通才裡面的專才。如果只專注於寫程式,一輩子只能當企業的工程師。」

蘇文鈺直言,在偏鄉教小孩子很累,原本只想教到65歲退休,但現在決定就做到死為止吧。

「我還想做一件瘋狂的事」蘇文鈺說,美國矽谷的皮克斯大樓有個很有趣的設計,員工上班下班休息吃飯,都一定要經過大樓的中間,所以人都會在此相遇,那是一個讓人與人對話、激發想像力的地方,這個設計讓他很響往,所以想蓋台灣的皮克斯大樓。

在台南十七年,蘇文鈺說:「我是台南人了,這是我生活最久的城市,台南是個吃甜的美食城市,台南有很多值得逛的可愛小巷子和小店,在這個都市讓人很安心,不過近來空污嚴重,是唯一的遺憾。」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