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4日陳永興在其所撰《飛入杜鵑窩》第一頁以「一個精神科醫師的建言」寫上為精神衛生保健法催生。那是他在北市療養院擔任精神科醫師走訪全台進行精神醫療的實況調查,當時還是黨國威權的年代,陳永興催生、隨後力推通過《精神衛生法》這是一部很重要的法案….
陳永興在北市療擔任住院醫師第四年時,台灣社會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件,有個精神病人闖入螢橋國小潑硫酸,他說:當時他就想到底台灣社會到底有多少精神病患因未得到醫療照顧,而被放逐在社會出代誌。
北市療養院院長葉英堃教授之前因向行政院研考會提出一個計劃,調查全台病院如有多少病床、有多少精神病人?有多少精神科醫生?有提供甚麼樣的治療?陳永興說:「他和葉教授用三個月的時間從屏東開始、高雄、台南、嘉義一路北上「一直行、一直看」再繞到宜蘭、花蓮到台東,環台一圈完成調查。
陳永興人生七十(六)40秒前導片
「那個年代就是對精神病患不重視,家屬都要放棄,只好找個地方將病患收容」。陳永興指政府也是這種心態。所以當時有很多所謂「路倒病人」就是倒在路邊的患者。不是被收容到流民收容所就是送入到私人精神病院將其關起來,也不找其家屬。所以也無人替其付醫藥費,最後就是社會服務單位社會局編些經費,隨其收容人數編列付款,所以當時台灣社會有很多賺這種錢的機構,只是收容患者而「無治療」。
他舉例如一間私人的精神病院或收容五、六百個患者「關在裡面」卻只有一個醫生。護士不到五個。而五、六百個患者在那裏沒有在出院的,攏是關到死。有可能那醫生還沒受過精神科醫師訓練,而是退伍軍醫。
「完成全台調查實況後,這對我而言,是很大的衝擊」!陳永興說:「因為他在北市療養院服務,相較走訪全台的實況,北市療養院就像是精神病患的天堂,精神病患受到最好的照顧與治療」;反觀當時全台調查不論公私立收容照顧精神病患的醫療院所,講起來攏是非常落後,根本不符現代精神醫療的所在。
陳永興指當時全台灣約有六千床但真正積極在治療患者,想讓患者能出院甚至能重回家庭、重返工作單位或學校的,可能不到一千床。剩下五千床都是如倉庫收容病人的心態。他說:「發現實際情況後,讓人真驚恐」!
「當時全台僅有約一百個精神科醫生,相較嚴重的精神病患則約有二、三萬人;而較輕微的病患約有近二十萬人跑不掉」。陳永興說:「加以那個年代也無精神衛生法,所以沒有任何法律保障病患的人權」。所以在完成調查後,院長葉英堃就寫了個報告呈送行政院研考會提出如精神科應該要評鑑。要有多少專業人力配置與因精神科醫生大量缺乏,所以衛生署是否能設獎學金鼓勵醫學系學生畢業後能投入精神科等等建議,後來設獎學金與與精神科評鑑後來都有實施。陳永興說:「當然!我們也提精神衛生法,保障精神病人的人權」。葉教授是用學者提正式官方建議給政府,當然政府要做多少或能編列多少預算又是否能通過法案,非其所能決定之事。
陳永興指其從學生時期就從事社會運動、衝撞與批判體制,所以他的做法則是開始走入民間社會,並寫書「飛入杜鵑窩」誰來關心精神病人?把他看到很多病人悽慘的故事寫入其中。書中第一頁以「一個精神科醫師的建言」寫上為精神衛生保健法催生。
「飛入杜鵑窩」的書名係因當時美國有部電影「飛越杜鵑窩」那是部描述精神病人因為在醫院受到很不人道的待遇、不好的照顧以致該病人每天都想逃脫精神病院,所以叫「飛越」。而「杜鵑窩」就是精神病院的代名詞,該部影片也獲得奧斯卡獎。
陳永興指其所寫的「飛入杜鵑窩」則和美國電影「飛越杜鵑窩」相反,該影片的病人是想飛出去。他說:「我是一個精神科醫生,我則是要《飛進去》那些設備不好、服務很差的精神病院,要來救這些患者」。
「飛入杜鵑窩」誰來關心精神病人?就像他學生時代所寫的「山地服務在霧台」要去關心偏鄉原住民。陳永興以其擔任精神科醫生呼籲關心精神病人一樣的心情與想法。該書在那個年代也備受重視,這是全台灣第一本討論精神醫療病人實際受到待遇與為精神衛生保健法催生與提建議的書。
陳永興指其以做社會運動的「方法」深入很多大學演講並以幻燈片呈現實際狀況。他也在扶輪社、獅子會…等社團與任何邀請方演講,後來,也引起媒體重視。
「那是電視只有三台的年代,有個華視女記者來採訪,該記者問精神醫療的情況與如何改善」?陳永興以其放很多幻燈片給該記者看,並指政府都沒有在照顧精神病患。該記者看後眼眶泛淚而哭說:「沒想到,台灣社會還有這種黑暗的角落,竟還有那麼多患者受到待遇比動物還不如」。惟在戒嚴的年代,華視是軍方的媒體,該記者看完後指無法報導。陳永興指其當時還年輕,很有脾氣,就罵該記者:「記者不報導真實,如果整天歌功頌德,那妳就不要做記者」。他說:「現在,我回想起來有點不好意思,但那時就是我的心情,全台調查完後,想要做的就是如何改善精神醫療的品質」。
有人養寵物「惜命命」,與狗同睡,把狗洗的「水噹噹」但精神病患有的整年沒洗澡,被關籠內大小便都在同一區域,一般人進入都受不了的環境,不見天日的角落。陳永興說:我們經過10年的努力,開始看到效果。精神科的醫院評鑑已開始做。我鼓勵很多醫學生投入精神科。像高醫王興耀、王浩威,北醫也有很多我的學生都選擇精神科……(待續)
※完整內容上網影音16分鐘。並請密切關注民報【專文】走過驚濤駭浪的年代-陳永興七十省思系列報導。專文搶先看!
※「發生在20世紀的監禁與棄置 被戒嚴掩蓋的台灣精神醫學史」(2018/9/24)
關注精神病患人權的日本教授橋本明與獨立影像工作者原義和訪台並安排向《精神衛生法》催生者陳永興的拜會。
陳永興表示,台灣一直到1990年,才有《精神衛生法》問世,在此之前,不論是《精神病者監護法》、《精神病院法》,這些法律雖然存在,但從來不是為了人權,而是為了社會安全,裡面規定要有醫院來收容精神病患、將病患從社會隔離,這些都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去管理病人,讓病人不要在社會上「出事」。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7a05a814-4e80-4881-b016-b98a4fa7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