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停藥?
看到Milky分享她因為停藥有些症狀復發,而必須緊急就醫的經驗,心中有些感慨。就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雙極性疾患(俗稱躁鬱症)、以及有些憂鬱症,以就醫療的角度來說,是需要長期治療,不適合自行停藥的。當然我並不是在指責Milky自行停藥,事實上她有勇氣寫出她的經驗,才使我們有機會討論這這一個重要,並且醫病雙方都要重視的問題。
曾經有病人跟我分享他的經驗。站在病人的角度,當我的病情已經穩定一段時間,我都可以恢復就學就業以及家庭生活,而且我也學會處理壓力,甚至抗壓的能力比以前都好;服藥又有嗜睡、口乾、反應遲鈍等副作用;加上周遭的人如果知道我在服用精神科的藥,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家人也是,見面就只會問我「吃藥了沒?」,好像我們之間只剩下這個話題,沒有人真正關心我這個人。所以不少病人都會想減藥甚至停藥。
但是以醫療的角度來說,上述提到的幾種重大精神疾病因為復發率高,而且萬一復發,有時候症狀可能會變得比本來更嚴重,輕則須加重劑量,重則需要緊急住院治療。而且復發之後,即使經過積極的治療,有些病人卻再也沒有辦法恢復到先前的狀況,例如症狀再也無法緩解,記憶力或認知功能下降,無法再回到職場或完成學業。有些病人甚至從此無法回歸社會,只能長期住院治療。
再者,疾病復發的次數越多,未來也越容易復發,使用的藥物也可能越多越重。而且有些藥物是不能忽然減量或是停用的,因為可能會引發戒斷症狀或是停藥的症候群,這些都是醫病雙方所不樂見的。
所以在這個議題上,醫病雙方的溝通就非常重要。先前有些關於病人是否有遵照醫囑服藥的研究,結果很有趣,也反映了醫病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的想法很不同。研究發現,大多數的醫師都認為他的病人會遵照他的醫囑、按著他的指示服用藥物,但是實際上來自客觀方法,例如利用回診時由醫療人員檢查餘藥的數目,或是使用電子藥罐可以記錄病人真正有打開罐子取藥的統計,所得到的觀察結果顯示,只有少於一半的病人會遵照醫囑服用正確的藥物種類或是劑量。
而這個現象的背後,隱藏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甚至可能對病人產生危險。因為醫師以為病人是遵照醫囑服藥,所以如果病情是因為自行減藥或是停藥而加重,醫師就可能誤判,以為給的藥物劑量不夠,或是這種藥物無效,因而加重劑量或是換成更強的藥物,結果可能產生藥物過量或是預期以外的副作用。
這種現象不是只有在精神科才有,也聽過內科同事的慘痛經驗:其實病人是沒有好好照醫師處方的服用藥物,或是自覺沒那麼嚴重而自行減藥,結果下次回診時血壓、血糖仍高,病人不敢說、醫師也不知道背後的實情是未遵照醫囑服藥,結果就是把藥量加高,而且也慎重的告誡病人血壓、血糖沒控制好的風險,結果病人這回把醫師的話聽進去了,回去之後真的好好的遵照醫師這次交代的方式服藥,最後隔二天就因為低血壓、低血糖休克送急診。因為事實上並不是上次的藥沒效,而是沒好好服用,結果這次藥量增加,就變成藥物過量了。
所以醫病雙方必須針對治療的問題好好的溝通,醫師除了要做好疾病衛教,也要了解病人的感受,因為服藥的是病人,他自己才知道副作用有多嚴重,以及如何影響他的生活。醫師也要了解病人無法遵照醫囑的原因在哪裡,就曾聽病人說「醫師,你開的藥有的一天二次,有的要三次,有些飯前吃,有些是飯後吃,我因為工作三餐沒辦法定時,你要我如何準時服藥?」因此醫病雙方要互信,醫師要能了解病人,並不只是看病而已,要了解病人生活的狀況;病人要能信任醫師,把現實的狀況讓醫師了解,這樣才可以找到確實可行的治療方法。
此外精神病人在社會大眾的眼中的處境,實在令人同情。儘管各相關單位在這幾年已經努力希望減少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例如把過去「精神分裂症」的名稱改為「思覺失調症」,也加強宣導心理衛生的重要性,憂鬱症防治與自殺防治等等的措施,情況的確是比以前改善,可是還是不夠。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瞭解,仍然存在著「病人自己不夠勇敢」、「病人自己要鑽牛角尖」、「病人自己想不開」,「精神疾病就是會傷害人」等等錯誤的迷思。
希望大家要能更同理精神疾病的病人,就如同其他身體疾病一樣,一些症狀發生時,常常是「身不由己」的。就如同感冒時會鼻塞、喉嚨痛、發燒,這些都是疾病的症狀,即使當事人不想要這些症狀,並不是「想開一點、堅強一點」,那些症狀就會不藥而癒。我們需要給這些病人更多的理解與關懷。
最後,我常提醒與鼓勵我的病人,如果我們要社會大眾不要再對精神疾病有汙名與歧視,除了希望衛生單位與相關機構可以多教育宣導之外,病友們自己可以做的是,好好配合治療,把病情穩定住,預防復發,用這樣的事實來讓其他人了解,精神疾病並不可怕,病友們就跟一般人一樣可以照顧好自己,也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讓一些錯誤的成見,不攻自破。
更多醫病平台精彩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