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被遺忘的人~花蓮農場裡的榮民伯伯們與他們的故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被遺忘的人~花蓮農場裡的榮民伯伯們與他們的故事

非眷村又非榮家的大同合作農場

 2016-09-24 10:05
1965年1月1日行政院核定易名為花蓮合作農場。
1965年1月1日行政院核定易名為花蓮合作農場。

一聽到榮民這兩字,大多數人想到的不是有眷者所住的眷村,就是單身者被收容的榮家。至於「大同合作農場」,有印象的人就不多了。1952年6月9日軍聞社特稿〈國軍退役除役士兵,一律獲得妥善安置〉裡提到︰

「關於國軍除退役官兵轉業一事,各報先後有所報導,記者曾就此事訪問軍事發言人張彝鼎中將,承告詳情如下:

國軍為汰弱留強,增進新生力量起見,經決定將軍中老弱士兵辦理除役,此批除役士兵,大部均為從軍多年;且籍隸內地各省,在目前大陸尚未收復之時,均無家可歸,其於除役後,除一律發給3個月薪餉,及主副食作為退役金外,更應妥為安置,方能鼓舞士氣,安定軍心。

本年除老弱官兵共有17,495名(內除役士兵14,008名,聯勤所屬各醫院傷殘榮軍3,487名)……隨於4月1日開始辦理第一批退役離營事項,大部份除役官兵,在各方協助之下,已獲得妥善安置,其安置情形如後:

(一)志願退役自謀生活者2,871名,……刻已由省府轉電各縣市由社會科設法代謀工作。
(二)全無工作能力者3,329名,經商得省府同意,另在花蓮、屏東、台南、新竹四地,設「榮譽國民之家」,予以收容,教養終身……。
(三)安置全省各縣市國民學校充任公役者1,220名……。
(四)安置省立大中小學及各鄉鎮公所,各國民兵隊隊部充任公役者1,059名……。
(五)安置省縣級各行政事業機關充任公役者1,869名……。
(六)安置經濟部台灣糖業公司者1,000名……。
(七)尚有1,500餘名,預定就各兵工墾區籌建『大同新村』,使之經營合作農場及手工業,並經邀請省府各有關機關派員實地視察完畢,現正擬訂援耕辦法,及編造各項農事設施之經費預算中,省府對所需經費已同意設法籌措,惟因除役士兵之體力,與各墾區之生產價值等關係,此項安置工作,尚須充分研究準備。」

軍事發言人張彝鼎中將所說的退伍軍人安置方法,自謀生活、住榮家、當公役(後來改稱工友)這些大家都不難理解,但「各兵工墾區籌建『大同新村』」是什麼?這就要解釋一下了。大同新村關於手工業的部分,日後較無所聞,但各縣市靠著徵收與強迫捐獻的方式,取得了不少「大同合作農場」。其中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花蓮大同合作農場,就是很好的例子。


花蓮農場。

大家別被「壽豐」這地名給騙了,以為這是什麼豐腴之地。1899年來自日本的賀田組墾殖會社,在鯉魚尾(現今壽豐鄉志學至共和一帶)開墾。1910年賀田組農場被台東拓殖合資會社併入,並在1912年改名為台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次年在壽庄(今日的共和村)設立「壽」工場,大量引進人力耕作製糖,並設立辦公廳、員工宿舍等,這就是花蓮農場及農墾區的前身。

戰士授田證 真的發過田地給榮民

至於地名叫壽豐,是因日治時期總督府鼓勵日本人移民東部,成立了豐田與林田這兩個移民村,建立了壽役農庄;1920年設置壽區,1937年改為壽庄,屬花蓮港廳花蓮郡管轄。戰後國府取「壽」及「豐田」改名為「壽豐」,設置了花蓮縣壽豐鄉。至於壽工場則在1914年被併入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二戰末期壽工場慘遭盟軍轟炸,幾乎全毀,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後,由糖業監理委員會來接管,但因復原不易,所以全部拆除,只保存酒精工場。

1952年由國防部總政治部第9組(農墾組)在此花蓮大同合作農場,1955年花蓮糖廠只得將酒精工場搬遷至光復鄉。1954年11月1日總政治部將農場撥交退輔會管理。1956 年9月1日退輔會又委請省府社會處代管,改稱台灣大同合作農場。但榮民管理不易,1962年7月1日退輔會只得再收回自行管理,改稱台灣壽豐合作農場;並擴大安置新退士官兵1,500人。據1953年4月12日中央社電︰

「由除役戰友組成之大同合作農場,自今年2月中正式成立以來,現已墾殖耕地60餘甲,種植花生、芝麻、甘薯等,預計今年總收穫量可達60餘萬元。……農場中所有之耕牛、牛車、以及除役戰友之被服用具等,一律由政府配給,並照舊支薪餉主副食,生活至為安定。該場最近計劃大規模養殖家畜,闢池養魚井繼續開墾。合作農場之收益,均為場員所有,處處充溢著自發、自治、自動精神,預定在3年之後達到自給自足之境地,為我國戰士授田之政策樹立一良好之規模。」

由此可見1950年代初期,戰士授田是真的「授田」給退役的戰士,而非解嚴後的折抵現金。據1957年10月6日中央社的電文歸納,當時退輔會已有︰「11個大同合作農場,繼宜蘭農場試辦戰士授田之後,其他……計有花蓮壽豐農場487人,台東池上農場837人,屏東隘寮農場628人,嘉義農場270人,彰化農場487人,台東鹿野農場558人,屏東竹田農場354人,高雄農場381人,桃園農場514人,苗栗農場287人……」

那麼這些解甲戰士的被受之田又是從何而來?這些田的價值又如何?據1957年10月4日中央社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會,定於5日下午在台北中山堂,舉行第4期榮民授田儀式,由台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主持,並代表行政院頒發匾額給捐獻了27甲多土地作授田用的林熊祥等80餘人。

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會秘書長趙聚鈺3日下午在記者會說,這一次是將桃園大同合作農場和花蓮籌豐大同合作農場的477甲多土地分授給榮民802人,其中桃園大同合作農場的土地,分佈在基隆市、陽明山、台北縣、台北市、桃園縣和新竹縣,土地地目多為19等則以下,每一位榮民平均可得耕地面積約4分4厘8,約值新台幣34,540元。花蓮壽豐大同合作農場的土地,都在花蓮縣境內,土地地目等則較低,每一位榮民平均可得耕地面積約5分8厘9,約值新台幣33,804元。」

這些田是由林熊祥等80餘位大地主所捐贈,但土地的肥沃程度則不同。花蓮這裡土地貧瘠,不但當時中央社這樣報導,現在榮民文化網也如此介紹︰「農場經管土地面積雖然龐大,惟多為表土淺薄或水源不足之貧瘠河川石礫地及荒蕪之山坡地,除400餘公頃可用於農作外,其餘均為造林地、水源涵養地、農水路及山坡地等。農場可利用土地大部分辦理水稻、西瓜及樹豆等農作物委託經營,少部份委託民間經營休閒農業觀光事業。」

既然同是退輔會管轄的大同合作農場,耕地卻有豐有貧,哪些倒楣的榮民會被分配到後山來呢?作家李香誼在〈被遺忘的人──農莊的榮民伯伯們〉裡提到︰

「因為社會環境和心理因素,許多來東部拓墾的榮民罹患精神疾病。主因為來台後不得志,有些高知識份子,來台後沒受到政府重用,又找不到工作,輾轉到後山當苦力。身心不自由,成家困難,又受社會排擠、歧視,想到逝去的青春與茫然的未來,又愧於無法回老家孝敬父母,在封閉的社會網絡內,這些思緒不斷累積,許多榮民逐漸有精神錯亂的狀況。另一種狀況是思想言論不符合當時政府的立場,被當成精神病患送到花蓮玉里榮民醫院處置。」

大時代裡的悲哀與動人~四個老榮民照顧一個精神病妻子 

另一位心理學家黃嬡齡〈在一群沒有家的人身上探問什麼是「家」〉裡,也提到他自己輔導的一個個案︰

「三位年長榮民陪同一位不到40歲,長相清秀,看起來生活上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女性精神分裂病患者入院。她是他們與另一位過世的同袍四個人共同的妻子。這三位年長的榮民伯伯說:他們四個同鄉一起從軍來台,退伍後住在一起。

十幾年前,他們每天抄小路上工,都會經過一個民宅的後門,大房子後方的柴房,有一位年輕女孩常常從木格窗楞伸手出來招呼他們。打聽之下得知這女孩罹患精神疾病,四位同袍商量後,主動向這位女孩的家人表示,願意派一位代表娶這位女孩,這四位同袍共同照顧這位女孩,每天都有人隨身帶著她,這樣就不必把她關在柴房裡。

幾年後代表娶她的先生過世了,三位榮民也老了無法再外出工作,但他們仍形影不離的帶著他們的妻子。直到1990年,這位女患者病情很不穩定,常拿黑色大雨傘,把三位榮民中打得遍體鱗傷,幾位榮民老了跑不動了,他們才不得不申請將患者送人院。護送患者入院時,其中一位手臂上還帶著尚未痊癒的傷口,要回去前,這三位榮民充滿不捨之情,不斷叮嚀交代患者一些事情。」

由於玉里榮民醫院收容的大多是精神病患者,而被放生於後山的榮民,在婚姻市場上更是弱勢中的最弱勢,最後甚至只能「集資共娶」。榮民即使定居後山半世紀,當地人對他們態度也依然疏離,這不只是族群鴻溝,更是階級歧視。許多榮民不堪這樣的生活,離開了花蓮合作農場。1965年5月18日中央社高雄電︰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指委員會代主任委員趙聚鈺,為鼓勵社會好人好事,特派該會專員韓岳於16日專程南來高雄,對一位救人於溺的榮民林全茂,予以親切慰問,並致贈慰問金1,000元,同時允由該會再予輔導安置工作。

住在高雄市前鎮區中山三路的榮民林全茂,是於5月12日午後在前鎮區的激流中,奮不顧身的救起了一名投河的婦人郭×美(28歲,住台北縣三重市)並護送郭小美到前鎮街派出所後即悄然離去,不願留下姓名。高雄市警察局於次日查出林全茂的救人義行後,曾由潘玉峋局長予以接見慰勉,並於動員月會中予以公開表揚。……

救人不願留名的林全茂是青島市人,40歲,於52年退伍後,即由輔導會分發至花蓮壽豐大同合作農場工作,由於志趣改變,於53年2月間自動請求離開農場到高雄市做臨時散工,輔導會現正考慮為林全茂再予安置工作。另台北黃復興亦派代表來高雄對林全茂慰問,並頒送獎狀獎金等以示激勵。」

這是離開花蓮合作農場後榮民,比較慶幸能再獲輔導會為其安置工作的特例,其他報上可見的悲劇,讀來就讓人鼻酸了。1973年10月14日《聯合報》刊載︰

「49歲男子劉有道,昨天上午8時30分在台北市跨越八德路與松江路之間的軌道時,被北上的298次客車輾斃,現由鐵路警察局華山派出所處理警方調查,死者劉有道,浙江人,住台北市北安路458巷×號之二,花蓮合作農場工人。昨天在上述地點跨越軌道時,被急駛的火車當場輾斃。」

1963年4月1日,農場又改名為壽豐合作農場。1965年1月1日行政院核定易名為花蓮合作農場。接下來40多年,隨著榮民逐漸凋零,農場組織不斷改隸,名稱也一改再改。直至2005年12月止,總計辦理合營農戶655戶,經營面積601公頃,占地從秀林鄉至瑞穗鄉,自北至南分佈花蓮八個鄉鎮,多為原住民族土地。

即使當年照護榮民的原因消失了,這個幾乎已民營化的機構,只要是1999年之前的場員,由場部向上報請仍可核發土地權狀。將當年合法卻無理佔取的原住民土地,不斷的拋售私有化,這也是退輔會殖民花蓮,對原住民族不公不義的歷史遺緒。8月1日蔡英文總統將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各地合作農場該怎麼處理,也該是下一步施政的重點了。


圖/農民會館由農場經營管理 (前農場招待所)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6年/第14期(九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