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美中對抗與疫情雙重衝擊下,各界對於中國大陸情勢、兩岸關係發展,乃至臺灣未來對中策略方向高度關注。然而,前述議題不會憑空出現變化,因而必須放在更為宏觀的情境中加以探討,可預期,中國大陸「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及美國大選後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走向,將成為未來至少四至五年影響兩岸互動模式與臺灣對中政策的關鍵背景因素。
壹、中共五中全會後對台灣經濟與產業影響
首先,今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面對西方圍堵,由習近平提出的「雙循環」發展模式,搭配「新型基礎建設」(新基建)的推動,成為「十四五」核心理念。根據會議公報,提及「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及「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表述,但也提到「底線思維」,代表北京仍做好最壞的準備。不過,當前中國大陸最重要的是經濟穩定、社會穩定,以鞏固統治正當性,因此會較為避免不確定性風險和不必要的衝突,對臺政策仍圍繞「融臺」。未來會利用自身發展優勢,逐步給在陸臺商臺胞各式等同於中國大陸人民跟企業的待遇,但也會逐漸要求承擔同等責任,這點是兩岸經貿往來時,必須特別注意的趨勢。
可分成兩個部分探討:
第一,針對在陸臺商臺胞,舉凡中國大陸現在建設需要人才,「新基建」需要兩岸合作建設樣板,中共中央或地方一定會推動相關措施,強化吸引並整合臺商進入其國家戰略與紅色供應鏈。
第二,針對臺灣,從北京的角度來看,有管轄權或實質影響力的地方,就用一中政策強硬處理;而管轄權不及的地方,就防範避免兩國論。可發現,中國大陸「內部對臺」與「對臺」工作,兩者的目標與作法將呈現相當靈活與分歧。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中共強化對民營經濟領域的掌控,可能間接影響臺商業者。今年9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為指導,並且要求民營企業家「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從人才培訓、選拔,到業務方向,都要在共產黨引導下進行。對兩岸經貿的影響,一方面可能會出現在「無根臺商」與臺灣供應鏈之間的長期高度鑲嵌的經貿往來面向上,雖然相關措施目前並未明確提及臺商,但兩岸開放多年以來,由臺籍人士在陸與當地合資或間接參與成立的「中國民營企業」或所謂「無根臺商」與臺灣企業之經貿關係深厚。
貳、對原有供應鏈的影響
在中共民營企業統戰工作的積極推動下,過去未受到中共高度管控的小型民營業者恐怕未來在選擇經貿往來的臺商供應鏈之時,會出現更多政治考量。另一方面,對於原本與中國大陸民營企業有生意往來的臺灣本地業者而言,在中國民營企業被中共中央高度控制的情勢下,其既有的合作受到「政治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將顯著上升、經貿往來的不穩定性也隨之提升。
一、未來中國大陸極可能透過民營企業、以間接方式,迫使參與其供應鏈或具有商業依賴關係之臺商企業進行明確「政治表態」,甚或要求在陸臺商業者配合改變其長遠的布局規劃或營運策略,例如:配合遷移投資地點、配合投資「一帶一路」項目、配合供應關鍵技術、擴大供應內需市場和深度涉入紅色供應鏈等。
二、美國因素方面,今年11月初大選結束,美東時間11月7日民主黨拜登宣布當選。兩岸關係在美國大選的影響機制中,主要是受到美中、臺美關係所牽制。短期而言,在過去美中貿易戰與疫情衝擊、美國社會抗中意識等脈絡下,美中關係或臺美關係並不會出現典範轉移式的劇烈轉變,而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就拜登政府及民主黨的方針,朝下階段的美中關係調整邁進。
中長期預判,拜登主政後,倘若對中國大陸仍延續對抗基調,尤其強化科技封鎖與技術競爭,則台商將加速遷徙或分散在陸供應鏈,中國大陸的補貼政策將倍增,以彰顯其加強自主創新進程,如此以來,北京重點針對我國人才與企業吸引之可能性將大幅攀升;亦或提出更好的條件整合臺商進入其產業自主進程。屆時,在兩岸經貿往來的過程中,我方則必須更多著墨於關鍵人才與技術的保護措施,以及臺商回流等議題。
反之,假設拜登政府取消對中國大陸加徵的關稅,並在美中科技競爭上軟化,則對於以美國市場為目標的在陸臺商業者而言,其調整在陸供應鏈外移的推力亦隨之下降,兩岸的貿易與投資走向則可能會趨向穩定。總體而論,拜登主政後,美中貿易戰動態及中國大陸「對臺措施」皆將影響兩岸經貿關係走向,宜長期持續密切關注。
三、近期RCEP完成簽署,生效後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15國GDP合計占全球30%。中國是RCEP參與國中最大的經濟體,並可謂最積極的推動者。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中國對美國出口大幅減少。研判簽署RCEP不僅能加強亞太區域整合,讓中國更有著力點以領頭羊之姿帶動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共同抗衡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同時讓中國爭取到新的市場,轉移對美出口,頗有呼應其「雙循環」、「一帶一路」等經貿政策之效。
對臺灣而言,初步檢視RCEP降稅清單,我國所關注受關稅影響的機械、塑化、鋼鐵、紡織類產品,多數產品中國對日、韓依然排除降稅,或採10年以上逐步調降方式,短期內影響不大。此外,除WTO資訊科技協定(ITA)所包含的電子產品外,也有鋼材、部分化學品等非電子產品是自主降稅的範圍,因此臺灣對RCEP國家的出口額超過七成已經是零關稅。加以,傳統產業如紡織、自行車、製鞋等,在東南亞國家布局已久,已經將生產基地移往東協國家的業者,一樣享有自由貿易協定(FTA),幾乎不會受到影響。
中長期對我國的深層影響恐怕會是國際參與等政治外交層次:如果中國與東協國家等成員國能長期維持RCEP共識與團結,將在世界上形成強勢力量,未來可將影響力外溢到其他政治、軍事、國際規則等非經貿領域,屆時將大幅壓縮我國國際空間。
對臺灣而言,初步檢視RCEP降稅清單,我國所關注受關稅影響的機械、塑化、鋼鐵、紡織類產品,多數產品中國對日、韓依然排除降稅,或採10年以上逐步調降方式,短期內影響不大。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參、因應策略建議
一、建議持續鼓勵在陸臺商分散投資布局。當中共中央擴大掌控其民營經濟領域,處於中國市場、與中國民營企業早已密切業務往來的臺外商形同甕中鱉,身不由己將成必然。在陸臺商供應鏈風險倘若不分散,最差的狀況甚至可能演變成:中共黨組織直接介入中國民營企業的運營中國民營企業又是在陸臺商企業的主要供應商或客戶,兩者已為共生關係無法獨立運作如此,政府可透過民營企業為代理人,在更多面向實質控制與影響在陸臺商à在陸臺商調整布局的困難度上升,風險更難分散。形成惡性循環。
二、應強化多元渠道,向臺商群體提醒中國大陸細部局勢變化及兩岸經貿正在上升的政治風險。例如中共官方的臺商組織「台企聯」(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甚至各省市的聯誼性質或宗親會性質的臺商臺胞組織,是否會比照中國大陸企業組織同等適用而受到高度政治介入,值得持續追蹤。當前則建議應釐清在陸臺商業者、臺胞參與中國大陸商會或企業社團動向,或臺陸各商業組織之間的網絡關係,以避免出現國安或技術外流的破口。另需密切掌握在陸臺廠之狀態與對其他海外地區的移轉動態,政府必要時引導在陸臺商回潮,結合臺灣政策補貼政策與相關措施,鼓勵回臺投資促進升級轉型。
三、近年中國積極追求關鍵技術自主生產,以擺脫核心技術依賴其他先進國家的困境。「十四五」期間仍將持續善用其制度優勢-專制體制下政府與國有企業的共同動員,無論是透過「正面酬賞」或對其他國家的關鍵技術巧取豪奪。在兩岸經貿關係過去緊密鑲嵌下,皆將衝擊我經濟安全與產業國際優勢。面對關鍵技術恐被中國大陸強化掌控之風險,宜謹慎看待,建議可透過法規面加強投審以茲因應。
四、由於拜登對中政策可能回歸傳統美中臺三角平衡戰略,我方應積極建立穩定的臺美高層對話機制。美國為確保其國際地位,與中國抗衡的基本事實已成定局,研判未來美國對臺友好的基礎應不會出現太多轉變。不過,需要注意拜登的對中策略與政治手腕可能回歸傳統美中臺三角平衡戰略,或是戰略模糊,可能會連帶導致美國對臺交流深度僅維持在一定水準區間,無法進一步突破。因此,為因應美中關係變化,我國宜持續與美國維持良好關係,積極主動透過官方層級的對話機制,拓展雙方深化經貿交流與戰略性對話的可能性,朝向搭建具有實質意義的雙邊經貿協議方向努力,強化因應中國大陸持續施壓我國對外政經活動的抗衡力。
※本文轉載《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