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要幸福】增加就業,從生活、生產、生計的「在地經濟」築底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要幸福】增加就業,從生活、生產、生計的「在地經濟」築底

2015-12-19 17:59

2500萬的部落計畫進入原郷,原住民朋友說:「一路分,分到部落只剩250萬,然後辦活動又來一票人吃吃喝喝,帶禮物回去,留在部落的能剩下多少經費?看看很多蓋好的竹屋目前整排荒廢,我們不過賺到蓋房子工錢、材料錢,活動中一點點收入⋯⋯」。

3000萬的形象商圈計畫,外地規劃者決策招牌、地標工程,在地商家説:「一個計畫真正留下來我們協會可使用於永續的經費,不到一百萬⋯⋯」,經濟部遠遠不及文化部的社造細膩照顧基層,貼近於在地文化需求,社區實質發展的需要,可是社造政策在政黨輪替中,依舊是分配資源的弱勢地位。

台灣決策者長期以觀光、促進經濟種種為名,藉機於「水泥建設和大型活動」,人民目眩神迷中如風花雪月一番,沉寂之後「兒孫債」破表上升,生活改善了嗎?生產總值增加?生計提升了嗎?沒有!只剩下「蚊子舘」、「花燈墳場」、「水泥舖地」、「醜陋招牌」、「劣質形象商圈地標」,唯獨永續的是景觀破敗和虛假的繁華一陣,獨留在地人民苦撐的經濟~難以翻轉。新聞報導「家天下」的黨國不分國民黨和環伺國家政策資源的禿鷹集團、財團,顯然才是發財的一方⋯⋯財力十倍增副總統連戰竟然得以從30億來億去變成300億,執政者仍舊感覺自我良好要,22k年輕人知足上進自己拼命~真不公平。


政黨黨產比較表

太陽花學運,洪仲丘案,柯P旋風,英派當道,「翻轉成真」成為台灣國家人民的共同美夢。問題是:如果全民思維仍然是「央望領導英明」的封建思想,那麼民主進步仍然會在「家天下」中分配資源,真的會落入民間保守說法是「誰做都一樣」。假設台灣各地的公民積極參與「在地經濟」的發展,和在地政府協力,「翻轉」所成就的台灣主體經濟,才能促進生活幸福、生產總值提升、生計機會增加。由公民多元組織從基層社會經濟思索的需求,翻轉至決策層面的政策資源合理分配,台灣的貧富懸殊、城鄉差異、性別和族群處境的不利,才能有實質改變改善。


25萬人送別洪仲丘 / Jake Sun拍攝/網路分享

英派主張的0~99歲的「平價、優質、近便」的普及照顧社會福利,在台灣婦女運動長達20年以上的倡議、研議、推廣應用,並且逐步融入於政策和深化於公民社群,第二度為「民主進步黨」所重視,無論陳水扁政府所主張的「五五五」或者是蔡英文英派提出的「三合一」社區型的長期照顧體系,都是以「就業+經濟+福利」為核心價值。從「生活照顧的在地服務經濟」築底,務實的從生活需求滿足,來增加在地就業機會,不但降低了減村危機,同時也促進了家庭的幸福。因為,在地就業降低在地人民通勤的時間和支出的成本,增加了家人之間互動和休閒的時間,教養和再進修學習的品質隨之提升。

台灣國家於2005年開始積極推動性別主流化工作,以性別統計、性別預算、性別影響評估、性別分析、性別意識培力、性別平等專案小組運作為主要推動工具,而為協助各部會分階段逐步落實性別主流化政策,並於行政院改制「婦權會」為「性別平等會」,更進一步在院本部成立「性別平等處」。以「性別統計」理解分齡健康老化和需要照顧的長輩人數,也可以明白照顧者統計的性別差異,更重要的要正視各地的在地照顧者在缺乏照顧支持系統下,個人的生計無以存續後的老年經濟困境。透過性別意識培力,認識性別統計後的性別分析、有助於性別預算如實回應問題,並從性別影響評估評估政策的落實能夠如何?以促進政策資源精準到位,令需要者的悲劇降到最低。

從「生活面向」的細膩理解,光是0~99歲的照顧服務體系做好,就可以延伸出「生產面向」的服務事業,在人人都需要的,處處都必要的「生計面向」有多元就業機會,「在地經濟的築底」且從促進個人和家庭幸福的「三合一社會福利政策」環環相扣,務實紮根。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