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機會受邀為王宏男君的第一本文集《鄉情點滴》寫序,我真是感到無比地榮幸和喜悅。他原是我在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的研究生。我上課總鼓勵學生寫作與發表,而且答應學生,一定會用我的金手指,替他們修改文章,並且找到媒體刊登。
從宏男碩士一年級的寒假2月,我便開始收到他的文章,第一篇就是討論他的家鄉福建省金門縣人民健康權與國家醫療照顧責任問題的〈離島人命值多少?分配正義你在哪?〉,於民國101年2月15日刊登於《大紀元新聞網》。就這樣陸續三、四十篇之後,宏男成為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的博士研究生、苗栗縣龍德高級家商的輔導主任和國文教師。他的文章不必再經我的金手指推薦,改而傳來龍德學生的優秀作文。他學生們的作品開始攻佔《台灣時報》副刊和《大紀元新聞網》的版面,接著也不需要再經過我的金手指。有一天我忍不住打電話給宏男:「你那裡有沒有不錯的學生,幫忙推薦幾個到華大行管升學吧。」
宏男本身就是一篇精采的勵志故事,他從國立金門高級農工輟學,遠離家鄉,到台灣本島流浪,在台中重新站起,然後像是令人感到驚奇的馬拉松選手,一路追趕與超越,逐漸把大隊人馬拋在身後。他不僅在課業上表現亮眼,也在中國大陸投資創業,娶回美麗而又能幹的大陸姑娘。
今年他被選為金門縣傑出青年,當年黯然離鄉背井的躲家少年,如今真可謂榮歸故里,衣錦還鄉。我閱讀著在文字中一路成長的宏男,我知道,就如同他喜歡的馬拉松一樣,路途雖然遙遠,但是一步一步結實走下去,準沒錯兒,不必害怕孤獨,也沒有到不了的終點;一路上永遠有人陪你,永遠有人為你祝福、喝采。
《鄉情點滴》中的詩文,大多數和金門有關。這一個離鄉的遊子,魂縈夢牽的永遠是他的故鄉。從他的文章中,我們知道,宏男是閩太祖王審知之後,金門閩王祠總祠就在他的家鄉金沙鎮東沙村。明清時期,東沙有鹽場;民國金門戒嚴時期,東沙則為國軍野戰醫院所在地。製鹽沒落和戰爭曾經重挫東沙的經濟。宏男家裡一度依賴國軍發給的糧食券和父親身為軍校生的生活費度過戰爭的年代。
而今,貧困的歲月已經遠去,一生保家衛國的飛將軍父親也已解甲歸田含飴弄孫。故鄉東沙在金門國軍裁撤後因為地方耆老徵利,軍方被迫放棄醫院擴建計畫,而喪失維持地方經濟的機會。金沙鎮公所耗資千萬的軍事地景蛻變重生計畫,又因為觀光配套和行銷規劃不當,竟形同廢墟。宏男在字裡行間,透露著對於東沙的不捨。
非但如此,宏男在本書中,也慢慢勾勒出他理想的金門圖像。他從不認為金門濃厚的田園鄉村風光是發展落後的表徵,反而認為是無可取代的珍貴資產。他主張金門低度開發,以戰地、閩南、歷史、僑鄉、古村落、生態和高粱酒特產等特有文化條件,發展深度觀光體驗旅遊;而不贊成過度的海岸線、新市鎮與房地產開發,也反對博弈產業的引進;更對於中國共產黨權貴資本的進入保持高度警戒。
作為一個青年政治學者,宏男欣賞多元政治、責任政府與廣納式經濟,對於對岸廈門高樓林立和燈火燦爛榮景背後的黨國專制和統制經濟,為其對於國民人格尊嚴與社會公平正義的保護不足、欠缺對於政府失靈和特權經濟的風險意識和管理作為,而深深感到不安。在設立民主女神的爭議中,他看到的不僅是政府的違約失信和賠償問題,更是主政者在中國共產黨的威脅利誘下對於普世價值的信念和政治智慧。我們看到他對於金門王爺崇拜田野調查的用心,那是根植於土地的深厚感情;我們也看到他對金門宗族選舉政治生態的深刻掌握,那是帶著宏男對於傳承閩王千年家聲的使命感。
文章千古事。我們在閱讀王宏男的這一本書時,不要忽略掉這一位蓄勢待發的金門知識分子的情義、抱負和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