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擺脫兩岸關係的糊塗賬(中)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擺脫兩岸關係的糊塗賬(中)

 2021-11-20 10:00
杜魯門派馬歇爾(George C. Marhall)為特使,於1945年12月21日 抵達南京,調處國共問題。左起:國民政府代表張群,調停使馬歇爾,中共代表周恩來。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杜魯門派馬歇爾(George C. Marhall)為特使,於1945年12月21日 抵達南京,調處國共問題。左起:國民政府代表張群,調停使馬歇爾,中共代表周恩來。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受蔣介石邀請,由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陪同到達重慶,蘇聯也力促毛、蔣會談,毛當時強調民主、和平、團結,10月10日簽署「雙十協定」,雖有成議,問題並未解決,內戰烽火也未就此平息,赫氏有感於國務院及職業外交官破壞美國政策,袒護中共,11月27日在挫敗與嘔氣中辭職,中國局勢日趨嚴重。而蘇聯依據《雅爾達密約》取得外蒙古維持現狀(實際獨立),恢復1904年日本在東北所奪原屬俄國租借的旅順、大連港及中東、南滿(合稱長春)鐵路及千島群島、南庫頁島等諸多權益,交換條件是承諾於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對日宣戰,以減少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重大傷亡,並於日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前夕(8月14日),與中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滿足蘇聯要求,僅文字略加修改,如外蒙古改由公投決定,租借改租用。允許東北主權歸還中國,限期三個月內撤軍,支持國民政府等。

但蘇聯於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8月8日片面撕毀日蘇中立條約,乘機加入太平洋戰爭對日宣戰並揮軍東北,日本關東軍不堪一擊,快速崩潰,8月9日美國又在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占領東北後與國民政府展開關於登陸接收及戰利品、經濟合作等談判,雙方爭執不下,蘇聯不讓美國勢力假借門戶開放進入東北,以報復美國不讓蘇聯分割占領日本,刻意阻撓美艦運送國民黨軍隊登陸接收,又暗地支持中共軍以東北民主聯軍或人民自治軍名義先行入據,並將收繳關東軍之武器轉交共軍,致共軍不斷擴充壯大,局面更難收拾。美國為避免與蘇聯衝突,也不願積極介入,未採取任何措施阻止蘇聯武裝東北共軍。

美國總統杜魯門認為國共之紛爭影響世局安定,另派甫卸參謀長之任的馬歇爾(George C. Marhall)為特使於1945年12月21日 抵達南京,調處國共問題。馬氏主要的任務自然是支持蔣介石建立一個強大、和平、統一、民主的新中國,組成一個由各黨派參與的聯合政府,在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前提下,實施政黨政治。然而中國於民初試行政黨政治,自宋教仁被暗殺後,已無基礎。美國要支持蔣介石,又要其成立聯合政府,根本就不可能。蔣介石要共產黨先放下武器再加入政府,而馬歇爾則勸蔣讓共產黨先參加政府後再叫他們放下武器。正如麥克阿瑟作證時直言,國共合作其不可能性如油與水一樣。杜魯門特別強調,一個被內爭分成碎片的中國,不是美援支持的對象。

馬歇爾調處伊始,國共在停戰,政治協商,恢復交通,軍隊整編、統編方面均有初步成果。馬氏旋回國述職,迨返華時,東北局勢又告緊張,蔣介石堅持接收東北純是外交問題,與內政無涉,1946年5月18日揮軍收復被共軍占領的四平,23日再下長春,讓馬氏在調處時深感困窘。1946年1月10-31日召開多重的「政治協商會議」,計有38名代表參加(國民黨8名、共產黨7名、青年黨5名、民盟2名、民主社會黨2名、救國會2名、中華職業教育社1名、鄉村建設會1名、第三黨1名,以及無黨派人士9名),針對國共爭端的五個主要方面達成一致協議,包括:改組國民政府;擬定結束國民黨訓政,建立憲政的政治綱領;修訂1936年憲法草案;根據修改後的憲法審定國民大會的代表資格;重新編制政府軍隊及共產黨軍隊,置於統一領導之下。但是會議決議不斷被國民黨的激進右派阻撓、抗拒,對憲法草案改用內閣制、制定省憲、無形國大等,認為背離孫文五權憲法精神更大加抨擊,連作為決議基礎的一月停火也被打破。馬歇爾始終對國共停戰,國府及行政院改組,軍隊整編、統編,制定民主憲法,結束一黨專政等議題,本其地位、聲望及專業,作公正、客觀、不偏不倚之精確分析與判斷,使各方了解其中利弊得失,化解彼此之歧見、猜忌與不信任,卻事與願違,公親變事主。

馬歇爾先後與國府重要人物如蔣介石、張群、張治中、陳誠、徐永昌、俞大維、宋子文、翁文灝等會談,甚至八上廬山晉謁蔣氏,剴切建言。中共則由周恩來獨挑大樑,極盡縱橫捭闔之能事。馬氏並積極拜會民主同盟張瀾、梁漱溟、羅隆基、黃炎培、沈鈞儒、章伯鈞、張東蓀、民社黨張君勱等,希望第三方面民主派人士能發揮作用,盡力磋商,俾中國人能自行解決衝突,穩定政局,無奈第三方面力量薄弱,各自為政,無法聯成一氣,且缺乏組織與群眾基礎,不具有影響力。雖然成立「軍事三人小組」(以馬歇爾為主席)、「軍調處執行部」、「政治五人小組」(以新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為主席),國共雙方對停戰及國府改組等問題,仍是南轅北轍,各說各話,寸步不讓,寸土必爭,甚或怒目相向,經常翻來覆去,周而復始,冀求得寸進尺。談判只是鬥爭的工具,法理率以實力為後盾,協議可以片面撕毀。表面上蔣介石力推憲政,還政於民,實際上仍欲維持一黨專政,毛澤東則志在推翻國民黨統治,由中共實施一黨專政,各懷鬼胎。

當時國民政府還試圖以軍事優勢鎮壓共軍,迷信武力解決,攻城掠地(共軍亦然),馬氏嚴加警告,戰爭不能速戰速決,共軍不可能被消滅,戰爭持續將拖垮經濟,引起民眾不滿,政府必敗,只是忠言逆耳,未被接受,戰局日漸惡化,周恩來因調處不成已先返延安,共產黨及民主同盟均拒不參加國民大會及制憲。國民黨政府還一意採取強硬措施,於1946年10月11日攻取張家口,1947年3月19日攻克延安,戰事遂一發不可收拾。但點的突破彌補不了戰線過長的失誤。至1948年,中共已擁有東北、華北、蘇北、山東等大部分根據地,國共雙方的實力已旗鼓相當,共軍已具備大兵團決戰的能量,且國民黨軍事部署每為共軍情報所滲透與掌握,還有不少非嫡系將領因遭歧視,倒戈相向。

與此同時,國民黨大員(主要是被稱為各黨各派的雷震),以緊迫盯人的方式,急切遊說、拉攏退出民盟的青年黨、民社黨兩黨,在內戰聲中強行於1946年11月15日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且承諾該兩黨於政府改組及國會(國代、立委、監委)選舉時,給予一定保障名額,避免國民黨一黨壟斷之譏,導致光怪陸離的選務弊端叢生,紛擾不斷。(事實也是如此,青、民兩黨日後靠國民黨補助,經常因分贓不均鬧內鬨,淪為花瓶黨。而那些附和中共參加政協的小黨派,則貶為傀儡黨,一切順從共產黨領導。)

蔣介石雖然感到十分懊惱、痛苦,為大局計只得隱忍。幾經討價還價,最後終於在12月25日通過張君勱擬定的1936年五五憲草修正案,〈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出爐。1947年1月1日公布憲法,11月21日選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2月25日憲法生效,開始行憲。復於1948年4月18日召開國民大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4月19日選舉蔣介石為第一任總統,經過四輪投票29日選舉李宗仁為副總統,蔣介石屬意的孫科落選,更增添其憂憤與對桂系的嫌惡。有謂在烽火中進行的總統副總統選戰,實際上是另一場國民黨政權的政治災難。5月9日國民政府公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大幅度擴張總統職權,空有行憲之名,而無行憲之實。

馬歇爾見事不可為,調處失敗,1947年1月8日離華返美,結束調處及軍事三人小組工作,同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布馬歇爾接任國務卿。馬氏在華奔波年餘,心有善念,為造就民主中國而努力不懈,且力避干涉中國內政之嫌,卻無功而返,還遭受國共雙方激進人士抨擊,如國民黨怪罪在軍事進展順利時,馬氏力爭停戰,使中共有喘息休整之機會,又因停止美援、禁運武器,使戰爭逆轉,坐失良機。還有台灣學者指摘,馬歇爾改變蔣介石先安關內再圖關外的政策,導致全盤皆輸。而共產黨則怒斥美軍陸戰隊助戰,以剩餘物資及租借法案助蔣係侵略行為,明知蔣是扶不起的阿斗也要助一臂之力。馬氏以其優雅風度,對個人毀譽均不多作辯駁,但他還是留下一本使華報告書,鉅細靡遺的記載參與調處的過程,將國共雙方爭議及反覆無常公諸於世,讓後人評判是非,值得妄想第三次國共合作的人士參考借鏡。接替史迪威擔任駐華美軍總司令兼蔣介石參謀長的魏德邁又奉派組事實調查團來華,就批評馬歇爾根本是個軍人,對一般共黨主義,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及目標,實一無所知。魏德邁也留有一本報告,對蔣介石用人不當,以軍領政,腐敗無能,直言不諱,因主張東北由國際共管,被時任國務卿的馬歇爾擱置。

馬歇爾調處的失敗,顯示戰後美、蘇在中國的角力與美國對中政策的矛盾。中國的內戰如果脫離美、蘇的冷戰格局是無法理解的。可以說美國在中國的失敗或在中國失去機會,是本源於根深蒂固的對華政策矛盾所致。早在柯里、威爾基及副總統華萊士使華、駐華大使高斯辭職、赫爾利又辭、召回史迪威(中緬印戰區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等等事件時,已奠下端倪。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鄒讜在其名著《美國在中國的失敗》中就直言美國支持中國的目標(希望保持美國的影響力)和不願使用武力(不干涉內政)的矛盾,紮根於其政治傳統,命中注定最後失敗。美國雖欲防止蘇聯獨占東北利益,維持門戶開放政策,但不可能為國民黨與蘇聯決裂,不願直接捲入東北事務。東北一失,蔣介石政權就岌岌可危。

羅斯福總統堅信戰後國際秩序,應由美、蘇、英、中四大國主導,期望和平永奠。但他高尚理想竟被弱肉強食的現實所粉碎。他誤認史達林為好友,忽略了史達林的謀略與英、法等國戰後仍欲維持帝國主義的殖民領地,也忽略了被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決心,更忽略了共產黨武裝奪權、專制獨裁、赤化世界的野心,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美國達拉斯大學歷史系主任安東尼‧柯貝克認為羅斯福對蘇聯在政治上缺乏經驗以及他的帝國主義的意圖方面所作的判斷,其錯誤無可復加。如果羅斯福及1945年繼位的杜魯門不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允許保留天皇制而和平投降,就不會在日本投擲兩顆原子彈並引來蘇聯參戰,世局將因之改觀。繼中國共產黨獨裁統治中國後,又爆發韓戰、越戰,美國無法置身事外,不得不改弦易轍,採取圍堵、遏制政策,由冷戰而新冷戰,世局仍舊紛亂緊張,贏得戰爭而失去和平,特別是中國的霸權擴張,帶給全球的威脅與危害,依然方興未艾,持續進行中。

馬歇爾返美不及半年,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形勢對國民黨轉趨不利,由於接收時官僚貪污腐敗,文武百官、大商巨賈、豪門富戶狼狽為奸,利用特權囤積居奇,大搞金融投機,謀取暴利,尤其是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把美援裝進口袋,一家都是賊」,更是毫不忌諱,醜象畢露。再加上戰事頻仍,節節敗退,物價飆漲,如脫韁野馬,一日數變,完全失控。法幣狂貶改發行金圓券,收繳黃金,民眾手邊僅存的一點細軟、金元寶竟被搜括一空,恐慌搶購浪潮卻未見減緩,各地掀起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顯示民怨沸騰。蔣經國奉派到上海協助督導黃金、外幣管制,實際掌握打老虎大權,試圖穩定物價,雷厲風行,碰上孔令侃的揚子公司案,經宋美齡出面干涉,就以失敗收場,黯然去職。軍事挫敗與經濟崩潰,兩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大失民心,國民黨政權已在風雨飄搖,危急存亡之秋。

這時於1945年10月至1946年7月間,就在赫爾利剛巧辭職首途返美,馬歇爾來華在國共兩個死敵居中調停之際,費正清重回中國擔任美國戰略勤務局駐華辦事處主任及美國新聞處處長,眼見國民黨接收變劫收,中飽私囊,貪婪腐化,通貨膨脹,民心盡喪,直認國民黨必敗無疑。經過遼瀋、平津、淮海(徐蚌)三大戰役,國民黨兵敗如山倒,馬歇爾的預言不幸成為事實。他的調處困境在於不了解中國的政治文化,數千年來中國只有打天下,改朝換代,成王敗寇的思維,沒有什麼人權、平等與和平共處之道。(待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