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影音】走過驚濤駭浪的年代—陳永興七十省思(33)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影音】走過驚濤駭浪的年代—陳永興七十省思(33)

 2020-04-25 09:28
陳永興表示,在歷史上,《民報》是代表台灣人的知識份子言論很重要的媒體,因此,想延續並傳承《民報》的精神與使命。圖/擷自民報網站
陳永興表示,在歷史上,《民報》是代表台灣人的知識份子言論很重要的媒體,因此,想延續並傳承《民報》的精神與使命。圖/擷自民報網站

辦報 是學生時代的夢想

我從高醫學生時代因辦刊物,被記兩大過、兩小過險遭退學,但仍堅心不改,爭取言論自由,且後來還參與黨外雜誌,當時黨外雜誌也都是一再被查禁。從《台灣政論》、《八十年代》、《亞洲人》、《深耕》、《關懷》,到我與鄭南榕推動二二八平反,鄭因《自由周刊》雜誌得罪當局,最後自焚。所以,我們在戒嚴時期為爭言論自由,實在是付出很大的代價。拚到最後終於報禁開放,現在台灣不是沒有言論自由,電視天天都有人在罵總統,罵扁、罵馬、罵蔡,但我看起來只是形式上的自由。我為何還想要辦報紙?我很多朋友向我說:「那是戒嚴時期,當時沒有言論自由,當然要拚!但現在已那麼自由,我們為何還要辦報?」因為我感覺台灣的「言論品質很差」,台灣媒體品質低落。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媒體和輿論是第四權,在西方文明社會,行政、立法、司法外的第四權就是媒體,這是民間社會監督的力量,而且在我心中覺得媒體和輿論也是一種民眾教育的園地。

在台灣,我們覺得學校教育實在很失敗!從國民黨統治至今,雖然國民黨已下台,但學校教育,其實還是一元化的價值觀念。我去柏克萊讀書後,最深的感觸是西方社會教育是多元價值觀的教育,他們教育學生要學習獨立思考,別人想法與你不同沒有關係,甚至鼓勵你有不同想法,也鼓勵大家欣賞不同的見解。你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就算是我不贊成你的意見,我也要讓你有權力講話,這就是民主精神的培養。在這方面,台灣至今為何還被視為不成熟民主社會?就是教育的一元價值,我們的考試都是標準答案,例如:問你一個問題,如不是回答標準答案「就是錯」,這就是一元價值觀,也就是,社會不能容許有不同想法。

多元價值的民主社會需要獨立媒體

現在學校有鄉土教育,過去沒有!也有台灣歷史,過去沒教!還有台灣地理,過去也沒教!但雖然現在學校有教,內容也還是很有限,最嚴重的是,還在灌輸學生大中國思想、大一統的價值觀。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在台灣社會政治上如遇到不同意見的人,就會視他為敵人,會想要將其消滅。這就是過去蔣家獨裁統治的作法,可是,即使現在民進黨執政,他們還是維持這樣一元價值觀,不能有不同的聲音,也不想聽不同的批評。我想要辦報紙,其實是想延續年輕時的理想,雖然過去為言論自由努力,並曾受到很大打擊,今日既然還有點力氣,就想在退休後來辦報。

因為我們無法影響學校教育,也無法影響教育部,更無法影響學校教師保守的頭殼,至少我們辦一個媒體,還可以提供一個平台,讓很多不同的聲音、有價值的意見能在此平台發聲、討論,我覺得這對台灣社會是很好的貢獻。

我想辦報,並且用《民報》這兩個字,是有我的想法:因為《民報》就是台灣人日本時代第一份代表台灣知識份子的報紙,那個時候在東京台灣的留學生創辦《民報》後,蔣渭水成立文化協會時把《民報》從日本移回台灣,變成文化協會的機關報,這就是台灣人受到現代西方思想影響後,就知道要做民眾啟蒙的運動、文化教育的重要。但是,這份報紙最後被日本總督府禁掉;二次戰後,台灣第一位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林茂生再辦《民報》,但林茂生因二二八事件被國民黨抓捕後犧牲,所以,在歷史上,《民報》是代表台灣人的知識份子言論很重要的媒體,因此,我想延續並傳承《民報》的精神與使命。

《民報》是台灣知識份子的理想

當時,一開始是想辦紙本報紙,而且想要辦一個晚報。我的想法很簡單,因為當時只有一份晚報是《聯合晚報》,《中國時報》所屬的《中時晚報》已關閉。早期對台灣很有貢獻的《自立晚報》後來也結束了,所以剩下一份《聯合晚報》。我認為台灣社會如能辦一份本土的晚報與聯晚競爭,就可以有不同的聲音,而且以台灣知識份子能寫的文章、探討台灣問題,這份報紙一定比《聯合晚報》好。

但在籌備過程,很多人就開始勸我說:「不要辦紙本,會傾家盪產!」當時算一算,一年很有可能要賠上五、六億。尤其是要克服發行的問題,非常困難。因為,早上送報生可以送四份日報(自由、蘋果、聯合、中時);晚報送一份就只有聯合晚報,如我們另辦晚報,原有送報系統不一定會替我們送。若我們必需建立自己「發行系統」,成本絕對非常高。

加上很多朋友都說:「現在年輕人很少看紙本報紙,都在電腦網路、手機看新聞,所以建議我應該辦網路電子媒體。」我後來想想很有道理,如果要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可以影響他們,就是要有電子網路媒體。

況且,我們不是資本家,也不是財團,我們只是有理想、有良心的醫師而已。我要開始辦報,當然從自己身邊朋友開始邀請,也大都是邀請醫界朋友希望他們一起來辦報。但大部分都不贊成並都說:「穩死的!會破產,而且持續不久」。他們舉例說如康寧祥辦《首都早報》、呂秀蓮辦《玉山報》都經營一年就關起來,甚至連《自立晚報》、《台灣日報》也都無法存活。

我當時想很久,在學生時代,我們甚麼資源都沒有,辦黨外雜誌時,大家都很窮,還要被抓去關,我們還是在做!現在65歲,不能說甚麼資源都沒有,雖然不是很有氣力,但也有一點點累積,如連這個都捨不得奉獻出來,我們整日想說要獨立建國那麼遠大的目標,說我們想要看到一個新而美麗國家,怎麼有可能?

我認為「如果辦報都辦不起來,不打拼,剩下的就不要再想。」所以,我也是跟朋友說,「每個人出十萬,出十萬你們不會破產,讓我來做!」我那時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勸募,結果很多朋友說:「好啦,穩死啦,十萬拿去,算是贊助,這種投資永遠不會賺錢,一定是有去無回……」等語,我則回應說「要不然就當成是白包給我,因為你說我穩死的!」最後我募得約五千萬資金。當時想若是辦網路電子報,大約可支持個三、四年,所以就開始辦了。

相關影音

延伸閱讀:【專文】走過驚濤駭浪的年代--陳永興七十省思(32)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