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闊葉林樹種分布最廣的是樟科,名列第二的是殼斗科,這兩大家族,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浸水營石櫟,是台灣四十多種殼斗科的其中之一,分布在台灣東南部中低海拔山區和恆春半島。2015年開始,農委會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首度針對浸水營石櫟,進行採種復育計畫。
攀樹採種小組出動 留住浸水營石櫟珍貴種苗
秋天,為台東帶來涼爽氣息。在清晨的陽光下,有人還睡眼惺忪,也有人正忙著準備工具。再過一小時,這群年輕的七人小組,就要趕到屏東199縣道旁的秘密基地,執行一場特別任務。
全副武裝的兩個年輕女孩——吳佩芬與柯雅韻,是全台灣唯二的女性攀樹採種人,在老闆兼師傅林承彥帶領下,她們正準備爬上將近二十公尺的大樹。利用豆袋把繫繩和主繩拋上樹幹,才能展開攀樹工作,可是在密林中拋擲豆袋,困難度很高。還好現場攀樹人員有四個,只要有一人成功上樹,其他人就能跟著爬上高處。
全副武裝的兩個年輕女孩-吳佩芬與柯雅韻,是全台灣唯二的女性攀樹採種人。圖/公視《我們的島》
浸水營石櫟的分布範圍非常狹隘,再加上生長環境集中在淺山闊葉林,很容易受人為開發影響。因此在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裡,浸水營石櫟才會被列為瀕危等級。恰恰在2018年秋天,林務局遇上浸水營石櫟難得一見的豐產期,採種保育才有機會加速前進。
浸水營石櫟的分布範圍非常狹隘,再加上生長環境集中在淺山闊葉林,很容易受人為開發影響。圖/公視《我們的島》
攀樹採種必須集合體力、膽識、意志力與專業技術等各項條件,絕非一般人能勝任。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攀樹人員只要一上樹,除非收工,否則不會再下樹,也因此在樹上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甚至到九小時,都是司空見慣。
攀樹採種人員吳佩芬說,女性從事這個行業,會有些不方便的地方,體力跟力氣也比較不如男生,所以她現在要學習的,就是找方法讓自己上樹的時候,可以更省力或更快速完成工作。
爬樹的人忙著採集種子,樹下的人也沒有閒著,由於浸水營石櫟的種子顆顆珍貴,因此就算是從樹上掉下來的,也要通通撿起來。殼斗科的種子,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種子外殼,有堅硬又有特殊造型的殼斗。浸水營石櫟的種子離開母樹後,現場工作人員就地圍坐路邊,馬上幫種子「脫帽」。
浸水營石櫟的種子離開母樹後,現場工作人員就地圍坐路邊,馬上幫種子「脫帽」。圖/公視《我們的島》
林務局台東林管處秘書朱木生表示,浸水營石櫟實在太稀有了,林務局也是第一次採集到,雖然大家對這種植物的發芽特性不熟悉,但可以透過這次機會,把復育的每個階段徹底走一遍,累積基礎資料。
林務局投入殼斗科育苗 重建台灣原生闊葉林
龍泉苗圃是台東地區人工造林樹種的育苗苗圃,也是近年台東林管區的殼斗科育苗重心。雖然浸水營石櫟的種子還沒「入住」,不過這裡已經成功復育十二種殼斗科的小樹苗,像是赤皮、青剛櫟、小西氏石礫和捲斗櫟等。
龍泉苗圃已經成功復育十二種殼斗科的小樹苗,像是赤皮、青剛櫟、小西氏石礫和捲斗櫟等。圖/公視《我們的島》
過去台灣的造林政策,少見闊葉林樹種,劉瓊蓮處長說,主要是以前的林業系統,把殼斗科或是楠木、樟科這些樹種,當作雜木在使用,不過林務局近年漸漸開始把闊葉樹種投入造林工作,殼斗科就是其中之一。
台灣是座小島,卻因為有北迴歸線穿越而過,再加上地形歧異度大,使得生物多樣性豐富多元。
一棵樹從小苗到大樹,需要經歷多長時間、多少考驗,才有機會成為一片森林?在大自然裡,棲地保育比人工造林更為重要。
森林是生物多樣性的基地之一,透過這群年輕人採集、培育浸水營石櫟的故事,或許能為台灣闊葉森林找到新的價值與意義。
公視《我們的島》見樹又見林 一堂殼斗科的植物課
※本文轉載自:【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見樹又見林 一堂殼斗科的植物課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