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11位攝影家的「回望」 看見台灣社會的演變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11位攝影家的「回望」 看見台灣社會的演變

 2018-04-10 19:35
「回望─台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海報。圖/國美館提供
「回望─台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海報。圖/國美館提供

由台灣美術館主辦「回望─台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邀請了陳傳興、張照堂、阮義忠、林柏樑、林國彰、謝春德、謝三泰、何經泰、劉振祥、張詠捷、潘小俠等11位攝影藝術家參展,每位選定一個主題,共計展出152件作品。

回顧台灣解嚴前後近30年間震盪起伏的年代,在當時緊繃的社會氛圍下,一群關心社會的攝影家用一雙雙敏銳的眼睛,不僅在第一線的新聞現場見證了政治環境的變遷,同時也深入社會底層,遠至蘭嶼、澎湖都看得到攝影家的足跡,紀錄了珍貴的原住民文化。

《歲月之旅》作者、同時也是策展人之一的張照堂,在今(10)日文化部舉辦的記者會上表示,底片時代拍攝的思考和數位時代截然不同,過去能拍到或拍得出來的照片,經過時代環境的變遷,現在多數都拍不到了,這也是為什麼要取名「回望」的原因之一,希望能帶給年輕一代不同的想法。

另一位策展人沈昭良則說,藉著這一次展覽資料收集與整理的機會可以發現,若要談論70-90年代社會變遷的重要影像,幾乎都跟新聞攝影有關係,可見得新聞攝影是攝影家很重要的養分。沈昭良也強調,這次的展覽只是第一階段,若未來還有機會跟資源,會繼續搜集台灣各個族群的作品,透過這樣的整理能夠得到一個更全面性的樣貌。

【回望─台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

展覽日期:2018/3/31-5/27

開放時間:週二~週五09:00~17:00、週六、日09:00~18: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二號)

策展人張照堂(右)及沈昭良(左)圖/張家銘

由左依序為沈昭良、張詠捷、張照堂、蕭宗煌、潘小俠、劉振祥、謝三泰、林國彰。圖/張家銘

《歲月之旅》基隆鼻頭角, 1990, 張照堂。圖/國美館提供

《客遇1995》的作者林國彰表示,幾年前從新聞的工作中退下來以後,才有時間把倉庫裡的照片再找出來重新觀看,30年的照片回過頭來看,時空環境不一樣了,照片的內容也變的更豐富、更有想像空間。媒婆逗新郎, 1995, 林國彰。圖/國美館提供

《澎湖印記》作者謝三泰說,他在澎湖出生長大卻一直憧憬著要到台灣本島拍照,到台灣以後才發現原來他的養分是澎湖,因此從80年代後到現在,一直不忘在澎湖拍照。風櫃, 1991, 謝三泰。圖/國美館提供

《泰雅族紋面長老》張詠捷說,泰雅族系列是她從未正式發表的作品,因為這些部落長老有太多的故事,想到就會落淚,因此過去一直沒有勇氣整理發表。雪山坑部落, 1992, 張詠捷。圖/國美館提供

《民主風景》機場事件, 桃園, 1986, 劉振祥。圖/國美館提供

曾出版攝影集《白色烙印》拍攝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攝影家潘小俠,本次展覽則是展出《蘭嶼記事》。《蘭嶼記事》也曾出版為攝影集,潘小俠說,這本書是他從1980年第一次踏上蘭嶼之後,花了整整25年才完成的作品。蘭嶼, 1985, 潘小俠。圖/國美館提供

《蘆洲》觀音山, 1973-1974, 陳傳興。圖/國美館提供

《失落的優雅》高雄美濃, 1979, 阮義忠。圖/國美館提供

《餘溫》追風少年, 澎湖西嶼, 1983, 林柏樑。圖/國美館提供

《家園》台南市, 1985, 謝春德。圖/國美館提供

《都市底層》李全興, 台北, 1988-1990, 何經泰。圖/國美館提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