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仁醫心路】生前救人 死後捐大體 台灣史上首位眼科教授楊燕飛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仁醫心路】生前救人 死後捐大體 台灣史上首位眼科教授楊燕飛

2016-12-03 08:47
台灣第一位眼科教授楊燕飛,為台灣砂眼防治奉獻心力。圖/作者翻攝自臺大校友雙月刊
台灣第一位眼科教授楊燕飛,為台灣砂眼防治奉獻心力。圖/作者翻攝自臺大校友雙月刊

在台大醫學院解剖教室前,有一道大體老師捐贈姓名牆,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一位眼科教授的故事。他叫做楊燕飛,是台大醫院有史以來約500位大體捐贈者之一,特別的是,他生前也是台大醫院的醫師和教授,他的兒子死後也捐出大體。

楊燕飛是台大醫院第一位台灣籍眼科學教授,1910年出生於台南,畢業於臺北醫學專門學校,這是台大醫學院的前身,在日本時代原先多半都是招收日本子弟,台籍子弟屈指可數。

畢業後楊燕飛就在校內任職,隔年赴中國廣東博愛會醫院眼科服務;隨著兩岸政治情勢改變,1946年楊燕飛回到故鄉台灣,先到台中醫院擔任眼科主任,後再回到母校台大醫學院,並在1947年8月升等醫學院教授,成為「台灣第一位眼科學教授」。

在那變動的年代裡,連說話的語言都不斷地變動。

「我出生時是講台語,上學開始講日語,唸醫科的時候學德語,台灣光復後講國語,醫科的教材又變成是英語,一生中就講了這麼多種語言。」楊燕飛教授這麼感慨地說。

然而,他後來幾乎只說台語了。

1950年6月,傅斯年校長聘請楊燕飛擔任台大眼科主任,希望他能回校任教,專心從事眼科學研究;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在他擔任主任之前,3年換了4位主任,曾有人形容:「一切好像著了魔般,顯得那麼地不穩定。」

戰後第一位台灣籍眼科主任邱林淵說要休假回家看母親,就此失聯;再接獲消息時,已易名為李辰,任職於中國廣東暨南大學;而後接任的胡鑫麟醫師,是國際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的父親,竟在醫院開主任會議時,與許強醫師等人同時被捕,他被特務帶到火燒島感訓,是綠島的第一批政治犯,十年之後,才重獲自由。

風雨飄搖的年代,前輩不是人間蒸發,就是遭到逮捕;人心惶惶之下,楊燕飛接任台大眼科主任。初到任時,醫局同仁發現楊燕飛似乎有些緊張,「每次和同仁一起吃完便當,都會吃一包藥,足足吃了一個多月。」直到有次空藥袋掉在桌上,同仁好奇看到藥袋,才得知那是鎮定類的藥物。還好此後漸漸安定下來,楊燕飛一共當了22年的主任。

台大醫學院病歷書寫由德文改為英文,引進美國住院醫師制度,楊燕飛也到美國賓州大學進修;眼科每周都會舉行學術期刊討論會,選讀國際最新出刊的知名醫學雜誌,治學非常嚴謹。在楊燕飛細心規畫課程之下,不論在教學和醫療都逐漸步上軌道。


台大醫學院眼科seminar紀錄卡。圖/作者翻攝自臉書豐言豐語・謝豐舟

楊燕飛教授創辦眼科醫學會。圖/作者翻攝自臺大校友雙月刊

「稻穀結穗越多,頭越往下垂。」楊燕飛曾這麼勉勵同仁,他希望大家都能保有謙遜,持續學習的精神。

楊燕飛除了作育英才,也撰寫教科書《眼科實習醫師手冊》、《眼科學》等,讓後進都能夠有系統、有效率地學習。在醫療方面,早年台灣衛生條件不佳,砂眼的盛行率很高,楊燕飛發起全台灣中、小學生,都要接受砂眼檢查和治療,在大規模的防治介入之下,台灣砂眼罹患率大幅下降,由1950年73.35%降至1968年的3.4%。此後砂眼幾乎絕跡台灣。

一切漸入軌道之際,楊燕飛認為台灣需要走出去, 團結起來與國外先進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因此在1960年創辦眼科醫學會,並擔任第一屆創會理事長。

隔年,台灣就獲准成為國際眼科學會的會員國,和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愈來愈密切。

楊燕飛教授身教大於言教,早年他在廣州開業非常成功,生活過得很舒適,後來在母校邀請下回到學校。

「我於是跟太太商量,大家先把話講明,如果她甘於吃苦,我就回大學教書;不然,還是繼續開業。」楊燕飛說。

他曾自豪地跟學生說:「以前台大醫院的醫生都收紅包,我可以跟你們說,不收紅包的只有我楊燕飛一個。」他一生都奉行自己的信念,直到1981年從台大醫學院退休。

退休後獲聘名譽教授的楊燕飛,仍然繼續參加科內學術討論會,熱心指導年輕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學生10餘年。


楊燕飛教授生前最後一次公開演講。圖/作者翻攝自臺大校友雙月刊

直到晚年身體走下坡,多次住院。

有醫師回憶道,他在擔任實習醫學生時,來到心臟內科病房,遇到一位影響他這一生行醫生涯最大的心臟病患者,他是台大退休教授,就是楊燕飛教授。

當時還只是小小見習醫學生的他,戰戰兢兢地和同學一起到病房照護教授。

這是一位永遠忘不了的病人,醫學生永遠都忘不了教授說話時的神情,他好像很急切地要把他這一生知道的事情通通都講給我們知道。教授除了說過去的歷史,也說了他的未來:「我告訴你們,我來日無多了,我死了之後,我的屍體就捐作給醫學生做為大體解剖教學之用。」

對於教授說的話,醫學生半信半疑。

兩周之後,結束這一站的實習;此後再也沒聽到楊燕飛教授的任何消息。

醫學教育制度不斷改變,那一屆的醫學生大體解剖學實習改到大六進行,絕大多數的大體來源都是「無名屍」,一床床以白布覆蓋的屍體以石碳酸防腐,傳來刺激嗆鼻的味道。

在上課之前,解剖老師特別聲明介紹,這次有一位大體老師,很特別,他也是學校退休的醫師教授;醫學生沒想到,老師真的信守他說的每一句話。

當覆蓋大體的白布掀開那一刻,他又見到那一位在心臟內科病房照護的楊燕飛教授。



楊燕飛教授無我之愛。在台大醫學院解剖教室前,有一道大體老師捐贈姓名牆,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圖/作者翻攝提供

楊燕飛教授於1997年因胰臟癌導致肝衰竭去世,生前行醫救人無數的他,最熱愛教學,死後更慨然捐出自己的身軀,在福馬林池中浸泡半年以上,擔任醫學系大體老師,讓醫學生能夠認識人體正確的解剖構造,寧願學生在他身上劃錯千刀,也不要在病人身上劃錯任何一刀......

【相關連結】
張肇烜醫師的臉書專頁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