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生態觀掀開台灣政客的真面目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生態觀掀開台灣政客的真面目

 2019-08-14 13:14
台大醫生出身台北市市長將老虎「移植」到非洲大草原救急,這種「動物奇觀」也是生態災難。圖/北市府(資料照)
台大醫生出身台北市市長將老虎「移植」到非洲大草原救急,這種「動物奇觀」也是生態災難。圖/北市府(資料照)

最近,一位具有台大醫科背景的政客,在夸夸而談之際,冒出「獅、虎在非洲共存」的「驚世新聞」,這是台灣首位出名政客,囂張挑戰「天理自然」的理科「高材生」。

台灣的養成教育,一向以「人為萬物之靈」及「萬物皆備於我哉」的偉大文化傳統,做為教材的主軸,也是科舉的主科。至於週遭環境的認知,若有似無,只算聊備一格。回顧過往時空,從小學時代的「常識課」,到中學時期的「博物課」(舊時對動、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總稱) ,以及丙組的「生物課」,在科舉聯招的窄門下,都屬不重要的「點綴」課程,理工組考生甚至可以不教。真正認識到生態環境的機遇是到了大度山以後的大學「自修學分」了,因此一般認為不懂生態學應只是「文科政客」的專利,沒想到這個「常識」竟給台大醫科的畢業生給「破局」了。

生態環境的議題是廿世紀才浮出檯面的「社會權」主題。台灣的政客面對生疏的「生態挑戰」,其反應總是荒腔走板而不自知,但也都成了活生生的環保教材。縱觀台灣檯面上著名政客的嘴炮記錄,最聳動的「生態挑戰」大事應屬下列四樁:

官大學問大 政客亂放炮反洩底

第一樁是草菅人命的「鎘米,只要不天天吃,就不會中毒」。1984年,臺灣省政府邱創煥主席面對桃園縣觀音鄉鎘米事件的質詢時,在省議會上就是如此輕浮地答詢,這也成為台灣環保運動中「食安」典型的反面素材。

第二樁是生態白目的「什麼是黑面琵琶」。1997年,台灣省宋楚瑜省長在省議會,面對台南七股開發案,正面迎上台南縣保育團體奮力保護黑面琵鷺的生態保育運動,當時社會上對「護鳥和經濟開發孰重」而熱議不已。沒料到宋省長答詢時竟然輕佻地冒出這句大哉問來,他連黑面琵鷺都會誤溜成「黑面琵琶」,可見他完全沒進入生態保育的領域。

第三樁是生態無知的「紐西蘭還出一種很有名的東西叫鹿茸,鹿耳朵裡面的毛」。2014年,馬英九總統在接見獅子會幹部,說明台紐經濟合作協定時,「正經八百」如上課般地解釋這句最符合他被外媒「尊稱」為Bumbler的名言。可見這位哈佛博士連小學的「常識課」都沒上。

第四樁是生態災難的「獅、虎在非洲共存」。2019年,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初選後的政局,紛紛擾擾的「合縱連橫」連續劇過程中,K黨「敗軍類聯盟」力圖絕處求生之際,台大醫生出身台北市市長,竟使用「柯刻莫」的黑白大法,硬要將老虎「移植」到非洲大草原救急,於是依往常的自信神情娓娓道出「獅子、老虎在非洲大陸都是共存的,只是獵捕不同動物而已。」這種「動物奇觀」也是生態災難,雖令人錯愕,但那不正是柯氏動物版的「一非兩制」嗎?柯氏唸唸不忘「兩岸一家親」的邏輯,不正是浸淫在「一國兩制」中的結果?真是斯人也,有斯疾也。

以上前三位都是「文科高材生」出身的「上一代」的頂尖政客,未涉「自然生態環境」之學,在官大學問大的現實社會中,所產生的「非專業性」誤差,媒體或只是以花邊趣聞等閒視之,畢竟是國內家務事,而且都已成歷史。但是,第四位則是在全球性環保意識高漲中成長的「中生代」,又是理科出身,應是唸過生物學的高材生,卻仍然口無遮攔地高論「反自然」,而且還在進行式,這就真是不可思議!

古云:仁民愛物,詞雖然封建;但那不再是德政,更不是施捨,那是當今掌權者應具有的政治文化內質;今之政治人權已發展到社會權的伸張,其底層文化就是「尊重生命」。遺憾的是,台灣政客從「吃鎘米」到「獅虎同框」,面對「生命尊嚴」的議題,其輕忽的態度並沒改變,難怪劣質的政治文化仍然依循如昔。當下這樣的政客試圖抄短線,藉抄襲一個「民眾黨」,就高唱以組黨「爲扛起改變政治文化責任」,何異盜名欺世!如今 「獅、虎在非洲共存」就已然洩了「違反自然天理」的底,現在面對香港現場的「政治生態」悲劇,如果對台灣尚不足引以為戒,那已夠冷血,何忍再圖將台灣送入虎口?

政客的信口開河和花言巧語似已成時下政客粉絲致命的吸引力。面對2020年大選,何妨從政客的生態觀,檢視其政治文化內質的良窳。「爬樹驅蚊」已夠了然,「獅、虎在非洲共存」暗藏禍端,千萬要謹慎警惕,避免台灣遭受萬劫不復的厄運。(2019/08/14)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