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兩個楊三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兩個楊三郎

 2016-07-03 21:50
位於新北市永和區仁愛公園的畫家楊三郎雕像。(郭文宏攝)
位於新北市永和區仁愛公園的畫家楊三郎雕像。(郭文宏攝)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2016年/第13期】

台灣前輩藝術家中,有兩個楊三郎;雖然同名,卻分屬不同的藝術領域。一個用畫筆記錄台灣與台灣人的風情,一個則是用音樂迴響著台灣與台灣人的心情。

畫家楊三郎
家境不錯且從小就展露繪畫天分的楊三郎(1907-1995),在日治時期就讀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以及末廣高等小學(今福星國小),最喜歡的科目就是美術科。他也時常在牆壁、黑板等留白處或是紙張上揮灑自己的色彩。

楊三郎上下學會經過京町(今博愛路)時,常駐足在一家兼賣繪畫材料的文具店,因為他被陳列在店內的畫家鹽月桃甫的作品深深吸引。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的鹽月桃甫,不僅在台灣從事美術教育,也將油畫技術與素材引進台灣,是台灣油畫創作的導師,對台灣美術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可惜,楊三郎以繪畫當作終身職業的志趣,始終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同。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在小學四年級時發生意外,右手中指因細菌感染被迫截指。僅剩九指的楊三郎,不僅沒有影響從事繪畫的信心,更因此堅定前往日本攻讀美術的決心。小學畢業後,他協助家中菸酒配銷事業的生意,一邊存錢、一邊念日文,儲備前往日本唸書的能量。

1923年,16歲的楊三郎搭乘「稻葉丸」商船前往日本,只留下一張便條告訴哥哥,一定要成為畫家返鄉的決心。1928年,楊三郎從關西美術院畢業。他的努力終於有成果,作品多次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與日本「楊春展」。1932年,楊三郎前往法國進修,1934年回到台灣後,與陳澄波、李梅樹等七人組織台陽美術協會,推廣台灣的美術。

楊三郎和當時其他台灣畫家一樣,深受法國印象派畫風影響,作品風格不僅有印象派必備的光影寫實,同時也將時間的動態感帶入作品中,抓住大自然瞬間的生命。此外,楊三郎的創作也從早期的自然寫實,後期逐漸轉變為對自然感情的表現;也就是說,他的作品風格除了光影與時間外,還描繪出抽象的感情因素。

楊三郎的繪畫描寫台灣各地的風土與人文,從澎湃奔放的海岸風光、靜謐盎然的山林風景到人文兼具的台灣建築。作品不僅豐富了台灣的美術史,也記錄著台灣昔日的丰采。

音樂家楊三郎
至於另一個楊三郎,他的作品更深入一般台灣人的生活,唱出台灣人的心聲。

作曲家楊三郎(1919-1989,下圖。郭文宏攝),本名楊我成。熱愛音樂的他,在就讀日新公學校時獨鍾管樂器,也在四年級時加入學校樂隊。不過,出身農家且窮困的楊三郎,在公學校畢業後就到舞廳工作,因此結識當時在舞廳擔任樂團老師的鄭玉東。在鄭玉東的指導下,他演奏樂器的技術傑出,後來更前往日本,拜師於音樂家清水茂雄學習作曲理論。

1940年左右,楊三郎浪跡東北滿洲,在大連、長春、瀋陽等地擔任演奏樂師,最後在1944年左右回到台灣。戰後,楊三郎在原是日治時期台北放送局的台灣廣播電台服務。由於太平洋戰爭期間,不少台灣人投入戰爭;戰後,台灣人期盼台籍日本兵早日歸來。1946年,由楊三郎作曲、那卡諾填詞的〈望你早歸〉,唱出台灣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無奈,加上廣播電台的傳播,〈望你早歸〉一曲迅速深植人心。

1947年,楊三郎應聘前往廈門擔任樂師,隨後又過著流浪且經濟困窘的演奏生活。1948年,楊三郎結識名作曲家周添旺,兩人後來合作了膾炙人口且台灣味十足的〈孤戀歌〉、〈思念故鄉〉、〈秋風夜雨〉等名曲。1952年,他與好友那卡諾等人組成「黑貓歌舞團」,開啟台灣早期歌舞團的璀璨時光。

楊三郎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姊妹情深〉、〈黃昏約會〉、〈懷念的人〉等,他的作品不僅唱出台灣人當年的悲歡離合,有些歌曲更是白色恐怖時期台灣人借用來抒發國民黨高壓統治下的苦悶與離愁。

以〈望你早歸〉為例,雖然原曲是描寫台籍日本兵家人苦等另一半平安回鄉的心情,後來則轉變為白色恐怖時期,台灣人等待海外黑名單人士與政治犯獲釋的歌曲。由於詞曲充分反映台灣人悲慘的心聲,以及表達無奈與沈默的抗議,〈望你早歸〉一曲竟被國民黨列為禁歌。

雖然名字巧合,同樣都是楊三郎,兩人卻有著不同的身世背景:一個出身優渥的經商家世,一個則是出身困苦的農家子弟。兩個楊三郎,一個作畫,一個作曲。作畫的楊三郎,兒時堅毅的精神與旅法的浪漫,記錄了台灣各地的風情人文。作曲的楊三郎,顛沛流離的走唱生涯,則是用音樂唱出了苦悶的亞細亞孤兒心聲。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