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應答李魁賢:無愧故土的芝蘭詩人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應答李魁賢:無愧故土的芝蘭詩人

 2016-07-07 12:50
堅守理想的李魁賢。(郭文宏攝)
堅守理想的李魁賢。(郭文宏攝)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2016年/第13期】

〈麻雀〉一詩中提到:「我們一群去,一群來/從不在廟堂棲息/也不食瓷杯裡的玉米」,這是在說明人應有:(A)堅守理想的精神(B)自視過高的姿態 (C)委曲求全的身段(D)得過且過的想法

親愛的讀者,以上這一題你會如何作答呢?我想,詩人和我們都會同意這個答案,因為,這首〈麻雀〉(1972)所標舉的情操正是詩人這一生的寫照:堅守理想的李魁賢。

李魁賢的〈麻雀〉一度收錄於《南一版國文課本第二冊》之中,與胡適的〈老鴉〉(1917)並列,兩首詩均是以「我」的口吻,以禽鳥之言語講述自身為人做事的理想。不同於胡適因力陳前現代社會弊病卻遭受抨擊進而以「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自述寧可化身烏鴉,也不肯向人阿諛諂媚,也不願屈服改變的強力宣示。李魁賢則是透過最為平凡渺小的麻雀之口自言:「我們一群去,一群來/從不在廟堂棲息/也不食瓷杯裡的玉米」表現出詩人追求自由自在,不求聞達的生命態度。作為少數能以詩作聞名世界的臺灣詩人,我不禁想,是什麼樣的土地,能淬鍊出這樣平凡卻更見堅韌的姿態。

芝蘭少年苦樂精通英日德語

詩人李魁賢,1937年出生於日治臺北市太平町(今涼州街),後因戰亂而遷回新北市淡水忠寮里祖厝,據詩人族史記載:李氏一族自18世紀後期前來關渡移墾有成,後至淡水北投仔庄購地落戶,而淡水、三芝及石門西半部於清領至日治初期則是歸入名為「芝蘭三堡」的行政區劃之中,或許是因身藏有芝蘭風土之故,

詩人於自傳中有言:因為戰爭緣故,學習「國語」先是兩年日文後旋即換成華語,學習創作初始的兵荒馬亂,雖然熱愛寫作卻深受辭彙不足所苦,這位「芝蘭少年」只好轉向寫詩,將早慧的創作熱情灌注於較為短小的詩句。1953年4月,17歲的芝蘭少年,以筆名「恆心」發表第一首詩作〈櫻花〉於《野風》月刊,自此開啟李魁賢的作詩人生。

由於戰後初期家中經濟匱乏,李魁賢捨棄升學高中,進入臺北工專(今北科技大)主修化學工程。雖讓人詫異於文藝少年的抉擇,卻在詩人身上見諸人生因緣,或許未能如當初預定而行,然而卻引領詩人走向了多元紛呈的創作方向:小學時期,因受兩年日本教育,而有日文基礎,出社會工作,任職臺灣肥料公司,除積極自修日文,因深感於德國科技之先進,一心想前往德國留學,於是開始學習德文。1961年,詩人到臺灣大學夜間班進修語言課程,一周三天,分別學習英、德、日三種語言:英文課著重翻譯,德文課奠定基礎,日文課強調會話。這樣的自我要求驅使詩人走上了翻譯之路:1963年,李魁賢翻譯美籍華裔作家黎錦揚(1915-)的小說《天涯淪落人》連載於自立晚報副刊,後於1968年出版。而引薦德國重量級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進入臺灣更是李魁賢的重要成就,自許為「執迷不悟」的里爾克迷的詩人,先是以中文翻譯英文版的《致青年詩人書簡》,後來得因前往瑞士工作之契機,奮力尋求德文原版的里爾克作品,1969年,李魁賢出版里爾克詩集譯作《杜英諾悲歌》、《給奧菲斯的十四行詩》和《里爾克傳》。其後長達30多年間,詩人除不間斷的翻譯引介德國詩人作品外,更將翻譯觸角延伸至歐陸、非洲及印度,讓我們得以透過詩人的譯著,走向更為遼闊的文學世界。

一生心念 如何在荒地上播種

李魁賢於2013年出版回憶錄《人生拼圖》,曾言其過往人生:由於無法按照設計進行,常常因偶然而改變方向或目標。宛如拼圖散片所麻成的創作生涯,從出身芝蘭三庄的早慧少年,到歷經詩壇動盪決心加入《笠》詩社,從迷戀德國詩人進而瞭望世界,從化學工程師到發明專利剪刀,從翻譯交流進而印度詩人團體三度為其提名爭取2002、2004和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如此跌宕多姿的創作生涯,時至今日,這位出身淡水「石牆仔內」的鄉土詩人,始終一如〈麻雀〉詩中所言:「我們聲音小/卻符合大自然的韻律/在工作中愉快歌唱/即使農夫對我們吆喝/我們還是辛勤地/把種子帶去/播種在偏僻的荒地」正因為自己的渺小平凡,所以我們得以生存茁壯,但是無論外在環境如何險阻,我們還是要努力地去開墾「荒地」,而詩人一生所念茲在茲的「荒地」就是如何運用其詩作引領世界認識臺灣。

李魁賢曾於《但求不愧我心》一書中,提及其人生座右銘即是懸掛於書桌右側後方,由淡水先賢王昶雄為其揮毫的「但求不愧我心」六字。一生致力創作無日間斷,發表詩作千首,獲獎等身的國家級詩人仍是時時惶愧自己面對家國鄉土是否起有正面作用。筆者亦是出生於新北市,隔著觀音山與淡水遙對相望,能為文介紹家鄉前輩詩人,除勉勵自己也要如同「麻雀」一般播種「荒地」,耕耘臺灣文史外,希望藉由此文應答詩人:吾國家土終會如您46年前所言--「櫻花」綻放,太陽終於撥開雲層,驅走了恐怖的黑暗。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