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下一個醫療科技的藍海在哪裡?可能就在「夢」裡。
全台灣失眠人口超過2百萬人,若加上其它睡眠障礙的疾病,每5個人、就有1個睡不好。失眠,不僅是不斷攀升的疾病,而且從少年到老年都是「好發族群」,幾乎是「全民通疾」。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商機」包括蘋果和台灣股王大立光都相中睡眠產業、跨足投資,還有大學設立學程培育新興的「睡眠技師」,立即成職場「高級」新鮮人。
但是,睡不好就等於失眠嗎?什麼程度必須治療?高科技的商品真能買到一夜好眠嗎?本報推出系列報導,解析睡眠障礙和助眠商品,如何能不傷身又不花冤枉錢,就能好好睡覺。
失眠、睡不好的人愈來愈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發現,懂得「求救」的民眾也變多,10年前只有20.2%民眾遇到睡眠問題會找專業醫療建議,如今則大大提高至34.7%,顯見不再諱疾忌醫。
有醫療需求的民眾日增,不過想要到睡眠中心「睡一晚」做檢查,卻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全台灣有52家睡眠中心、通過睡眠醫學會認證的有21家,每家都大排長龍,如果排健保檢查,至少要等3個月,有的醫院甚至要排到1年。各大醫院睡眠中心另推「自費」檢查,不必等,但大約6000元起跳,若是訴求在睡眠中心專人解說報告,免去排門診人擠人的「健檢包裹價」,則要價上萬元。
補空缺隨扣制 不到就換下一位
台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佩玲指出,要排睡眠檢查的確「要等很久」,因此醫院都有設計「隨call制度」,若檢查者臨時取消,會立即通知其它患者遞補,時間較好配合的患者,會比較早做。如果評估需檢查不想等候,或是不符合健保適應症自行提出檢查要求者,有「自費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和「自費簡易型居家睡眠多項功能檢查」等項目可以考慮。簡易型居家睡眠檢查無腦波項目,無法得知是否有在睡覺,適合沒有失眠有呼吸中止的患者。
李佩玲強調,「並不是所有睡眠障礙都一定要排睡眠檢查,前提是經由醫師評估」,主要是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狀,以及白天嗜睡的患者才建議檢查,所以不必一窩蜂的擠向睡眠檢查,不管是醫師或病人都應有這個觀念。大部分的睡眠障礙問題,只要經由專科醫師仔細問診、評估量表,改正不良的睡眠習慣等方式,大部分都可以改善。
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指出,睡眠檢查可以幫助醫師做出科學的診斷。他曾收治一位40歲的女性病患,患者3年前開始嚴重嗜睡,工作到一半睡著,甚至連騎車都會打瞌睡,經由睡眠檢查發現每小時的睡眠呼吸中止缺氧指數高達137次,幾乎是每10秒腦波就醒來一次,形同沒睡覺。
而造成如此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的原因是患者過度肥胖,頸部脂肪壓迫呼吸道造成,最後患者採取微創縮胃手術,減肥70公斤,回復正常體態,睡眠呼吸中止次數降至每小時0.2次,找回好眠,身體的三高問題也解決。這案例讓林嘉謨印象深刻。
全台估計每5人就有1人睡不好。圖/郭文宏攝
睡眠檢查的項目大致包括:睡眠腦波、眼動圖、肌電圖、口鼻呼吸流量監測、胸腹呼吸動作、血氧飽和指數、心電圖、打鼾次數、睡眠呼吸中止指數、肢體活動、睡覺姿勢、錄影監測等。藉此檢測夜晚深睡期、淺睡期、快速動眼 (作夢期) 所占的比例,以及了解是否有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存在。
睡眠檢查如柯南 真的裝的一測就知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睡眠檢查協助許多睡眠障礙的患者找出原因,但是也看過令人莞爾的睡眠檢查結果。
吳家碩舉例,「有位青少年到學校整天打瞌睡,跟家人說是因為晚上失眠。家長非常擔心,自費申請居家型檢測,帶儀器回家測,測2周之後發現,那位嗜睡的青少年並不是晚上睡不著,而是和網友相約半夜起來偷打電動,檢測儀器偵測到亮光,青少年百口莫辯。」
但是,另名高中生則是透過睡眠檢查來證明「清白」。這名上課老是打瞌睡、無法集中精神,學業成績退步的學生,老師覺得他上課不認真,跟家長反映。爸媽直覺也認為孩子「是不是半夜偷上網」,但孩子是自己是「睡不飽」,最後安排到醫院去睡一晚檢查發現,他真的有睡眠呼吸中止的情形,睡眠品質不好、白天沒精神,檢測結果「還他清白」,經治療已改善。
「有的人檢查確認病因、有的人則是檢查確定沒病。」林嘉謨說,睡眠檢查以科學化數據分析,數字出來,清清楚楚。有的病人成天到診間抱怨「睡不好、睡不著」,但是睡眠檢查發現,其實睡眠品質不差,患者只是心理上的感受,看到報告之後安心,「也算另一種治療」。
國人愈來愈重視睡眠品質,對睡眠檢查需求也增加,不過康寧醫院副院長、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德國總會暨台灣分會理長江秉穎認為,國內只有52家睡眠中心,依美國睡眠醫學會標準,每2萬人口至少應有1家睡眠中心。睡眠中心數量太少,造成檢查經常要大排長龍,主要是睡眠檢查不受健保重視,因此醫院多半沒有興趣擴床。
健保給付偏低 專業人員不足
他舉例,照一次「電腦斷層(CT)」健保給付3500-5000元不等,如果是照鼻竇斷層,掃CT的時間大概15-20分,判讀大概不用5分,總共不會超過半小時。但是睡眠檢查,病人約晚上9點入住,到隔天清晨5、6點,少說睡一夜要7、8小時,睡眠醫師和技師等專業人員,要先幫受檢者進行感應器裝置配戴,整夜監測之後,檢查完紀錄資料高達800多頁,「比一本書還厚」,判讀要1-2周,但健保給付一個CASE(病人)從頭到尾只有3600元,明顯偏低。
台北醫學大學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認為,健保給付偏低是睡眠中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另外還有線上專業人員不足的問題。由於睡眠檢查都在晚上進行,負責檢測的睡眠技師容易因家庭或其它因素離開,流動率高,線上人員普遍不夠,如果健保能夠提高給付,或許可增加專業人員投入的誘因。
李信謙指出,「台灣睡眠中心的床數有既寡且不均的問題」,資源大半集中在北中南都會區,東部和鄉間地區的檢查床數少得可憐,有受檢需求的民眾更辛苦。
有鑑於此,江秉穎表示,除了到醫院做睡眠檢查之外,透過讓民眾在家配戴檢測儀器,紀錄一段時間睡眠狀態,再經由雲端傳輸給醫療人員,不必到醫院也能分析睡眠障礙成因,打破時空的籓籬,應該是未來睡眠醫療的趨勢。
睡眠中心隔音、燈光等設備猶如五星級飯店。圖/摘自台大睡眠中心
睡眠檢查是什麼?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睡眠中心
【系列報導】
《之一/蘋果、大立光都跨足 專業「陪睡」技師45K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