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疫情猖獗下從歷史看台灣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疫情猖獗下從歷史看台灣

 2020-04-28 15:23
疫起看台灣,台灣人應該深入地去探討究思索,究竟我們要何去何從?國際局勢,從沒有比此刻對台灣更有利,來自由表達台灣人民的意願。當國際社會,大家都尊稱我們是台灣,但我們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去承擔一個堂堂正正台灣人的責任與挑戰呢?圖為各國政要肯定台灣防疫,取自外交部臉書
疫起看台灣,台灣人應該深入地去探討究思索,究竟我們要何去何從?國際局勢,從沒有比此刻對台灣更有利,來自由表達台灣人民的意願。當國際社會,大家都尊稱我們是台灣,但我們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去承擔一個堂堂正正台灣人的責任與挑戰呢?圖為各國政要肯定台灣防疫,取自外交部臉書

1952年4月28日、68年前的台灣,曾經是世界矚目的焦點。結束二次大戰太平洋戰區的和平條約,於1951年9月8日在舊金山簽署,當時共有51個國家代表出席,與日本簽訂〈舊金山和平條約〉。會議結束時,捷克、波蘭及蘇聯,三國代表拒絕背書簽字。會後哥倫比亞、印尼及盧森堡,三國政府拒絕確認。所以只有45個國家,與日本完全簽約程序,該約於半年後4月28日正式生效。

日本於和約第2條a款,正式承認韓國獨立,二次大戰結束後,由共產與民主兩大陣營扶持。1950年韓戰爆發後,正式分裂成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界,最後於1991年9月17日兩者同時加入聯合國,成為正式會員國,名為大韓民國即南韓,和朝鮮人民共和國即北韓。

日本於和約第2條b款,正式宣佈放棄對台灣及澎湖之治權、產權及債權。第四條b款,日本承認和約第 2 條與第 3 條所述,美國軍事政府對日本與日本國民財產處分的有效性。第23條,正式授權美國為條約所述的主要佔領權國,尊奉和約的授權,美國始終善盡職守保護台澎的安全、穩定、發展與繁榮。

68年的歲月已經悄悄地過去了,當年在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現在都已是七十不惑的老人。他們從二戰時,原本是日本籍的國民,傾刻間被扭轉為中華民國的次等公民,飽受二二八殺戮及白色恐怖摧殘。一直到1971年,蔣家政權在聯合國席次被拔除後,他們才放棄過客的心態,開始十大建設台灣,社會於是有了民權初步的啟蒙。1988年蔣家王朝結束,李登輝也意外地掌舵台灣,在他的苦心積慮的經營下,萬年國代、國民大會一一走入歷史,總統直選、立委改選一一上路。更重要的「全民健康保險」,也於1995年3月1日正式全面實施。

1996年台灣總統直選後,社會變得多元活潑,不再是過去的黨國一家的一言堂,而是人各一嘴議論紛紛的異言堂。總統立委與各級民意代表、首長,有了政黨的競爭,民間社會有有了八點檔的脫口秀,及政論節目輿論制衡。政府的施政除了有議會的監督外,還有各界名嘴的把關、批評和指教。當然也少不了一些加油添醋的謾罵,及危言聳聽的假新聞。好在台灣社會已經逐漸成熟穩定,人民都俱備相當高水準的基本常識及判斷能力,可以明辨是非。

防疫有成 台灣受世人肯定

就在今年初,台灣選民展現了高度成熟的智慧,選出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國家領導人。緊接著大家用同舟共濟的精神,來守護台灣這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在中共病毒武漢肺炎嚴厲的習擊下,蔡英文總統號召企業家響應成立口罩國家隊;唐鳳政委的口罩實名制;陳時中部長帶領大家,解除了鑽石公主號的疫情,用類包機載回滯留武漢台灣僑民;外交部廣範捐贈、援助國際疫情受災區;行政院為了維護社會的正常運作,確保人民的健康作息,批准了清明連假後,現在還要規劃五一勞動節的連續假期,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抗疫成果。

或許生活在台灣的有些人,覺得這有啥稀奇、值得一提再提?當我們放眼全球各國,在應對這次疫情衝擊時,有多少國家、人民,至今還不知要到哪裡才能買到口罩?不知去哪裡測試檢疫?人民居家避疫、足不出戶、學校停課、各行各業停擺罷市,所有活動球賽競取消,想和家人或朋友上館聚餐根本就免談。所以台灣人民現在享有的,看似容易,其實還真不簡單、令人羨慕。

這時全球世人(當然不包括習近平所率領的中國人,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因為他們是見不得台灣好)都希望台灣能很快地參與國際,與世界各國分享台灣的抗疫心得及健言。相信台灣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入國際社會組織。但就是不知台灣還要等多久,才能下定決心,去克服那殘酷不實的心魔。既要自稱、自己是五千年歷史文化一脈相傳的中華民國,主權涵蓋蒙古及中華大地,也捨不得拋棄所有冠以「中華」頭銜的榮光,如中華航空、中華郵政、中國石油甚至中國國民黨。台灣究竟是台灣,或是有朝一日,還要班師回京,去統領九大神州?

站在歷史的時刻,〈舊金山和約〉生效第68週年的今天,疫起看台灣,台灣人應該深入地去探討究思索,究竟我們要何去何從?國際局勢,從沒有比此刻對台灣更有利,來自由表達台灣人民的意願。當國際社會,大家都尊稱我們是台灣,但我們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去承擔一個堂堂正正台灣人的責任與挑戰呢?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