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下一個醫療科技的藍海在哪裡?可能就在「夢」裡。
全台灣失眠人口超過2百萬人,若加上其它睡眠障礙的疾病,每5個人、就有1個睡不好。失眠,不僅是不斷攀升的疾病,而且從少年到老年都是「好發族群」,幾乎是「全民通疾」。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商機」包括蘋果和台灣股王大立光都相中睡眠產業、跨足投資,還有大學設立學程培育新興的「睡眠技師」,立即成職場「高級」新鮮人。
但是,睡不好就等於失眠嗎?什麼程度必須治療?高科技的商品真能買到一夜好眠嗎?本報推出系列報導,解析睡眠障礙和助眠商品,如何能不傷身又不花冤枉錢,好好睡覺。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公布的調查,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1.3%,每10位民眾就有1人深受慢性失眠之苦,醫界估計若加上其它睡眠障礙的疾病,睡不好的人口超過20%,換算起來達4、5百萬人。
一年吃掉相當兩條雪隧長的安眠藥
吃藥,是國人最依賴的治療方式。衛福部食藥署的統計,2014年國人服用安眠藥高達3.3億顆,可以舖成2條雪山隧道的長度。國人濫用安眠藥的問題嚴重,醫師臨床發現,有患者1個晚上要吞12顆安眠藥才勉強睡著。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頒訂的「睡眠障礙診斷標準」,睡眠障礙疾病分成83種,常見的有失眠、睡眠呼吸障礙、打鼾、猝睡症、嗜睡症、腿部不寧症候群、睡眠週期性肢體抽動、異睡症、睡眠週期紊亂、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等。
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指出,舉凡多夢、打呼、磨牙、抖腳、夢遊,白天打瞌睡,這種情形都屬於「睡眠障礙」。睡眠障礙會影響白天生活,由於精神不濟,做事效率不彰,注意不集中,學業和工作表現降低。同時,家屬也會連帶受害,患者就醫,有大半都是另一半或是家長非常擔心,或是被吵到快要抓狂。
「一般成年人平均睡眠時間約6至8個小時,睡眠時間太短、太多都不好。」林嘉謨指出,如果有睡不著、或是睡很久但起床後很快又「沒電」,如此情況超過1個月以上,建議就診,可以考慮接受睡眠檢查,透過腦波、血氧、心跳、神經和呼吸等數值的監測,完整「睡眠體檢」找出原因。
睡眠檢查有助於找出睡不好的原因。圖/新光醫院提供
濫服安眠藥 老人跌倒失能風險增
林嘉謨指出,以前睡不好,患者上門求診,醫生幾乎是開給安眠藥,隨著睡眠醫學的進步,了解到這樣的治療是不科學的,也缺乏效益。現在的睡眠專科醫師都講究「望聞問切」,依據科學化的生理分析,精準診斷、給予個別化治療。
根據食藥署統計,80歲以上老年人是安眠藥最大宗的使用者,其次是60至79歲的族群,上了年紀的人常說「年紀大了睡得少」,大半以安眠藥助眠。但林嘉謨說,老年人隨便用安眠藥會增加跌倒臥床的機率,很多老人家睡不好是因為生理機能退化,睡眠荷爾蒙減少,只要適當補充褪黑激素,不一定要吃安眠藥,就可以睡得很好。
另外,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來說,安眠藥不但會讓呼吸品質更下降,還會造成缺氧情形更嚴重。林嘉謨說,睡眠障礙只要找出原因,對症治療大部分都可以改善,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可藉由戴呼吸器、扁桃腺切除、鼻中膈矯正、改善過敏等方面治療;若診斷為「不寧腿症候群」,晚上睡覺雙腳亂踢擾眠,有可能藉由補充鐵質獲得改善。「一味服安眠藥,只是更加依賴和成癮,藥會愈吃愈重,有害無益。」
衝擊社會經濟 還會增加「離婚率」
康寧醫院副院長、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德國總會暨台灣分會理長江秉穎指出,睡不好與許多疾病相關,精神不濟更會影響社會經濟。美國高公局曾統計,因睡眠品質不好導致的車禍1年高達10萬件,多達1萬7000人受傷,5100人死亡。歐盟也有類似調查,每年因睡不好造成的車禍或其它意外生命財產工作損失高達100億美金。如果可以把睡眠品質顧好,這些損失就會大幅降低。
「此外,睡不好也影響工作品質,工作易出錯,像醫護人員如果睡不好,有可能提高扎針、開錯刀等醫療疏失。」江秉穎指出,尤其輪三班制的人睡眠品質更差,台灣輪班工作的人口高達1/4,竹科就有6萬工程師在輪班工作,族群龐大,普遍睡不好,睡眠問題值得重視。
江秉穎並指出,睡不好導致的「隱形」疾病更是不勝枚舉,失眠在老年人口的比率高於年輕族群,研究發現,老年人常見的高血壓,患者之中有7-8成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只要睡好,血壓可以控制得更好,兩者互有關聯。另外像是失智、心臟疾病等,睡眠障礙者的罹患風險都較高。
台北醫學大學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也指出,睡眠占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塊,與身體健康密不可分,國外甚至有研究指出「打呼會增加離婚率」,顯見睡不好,不只影響健康,還會影響家庭生活。
失眠認知治療 效果比吃藥更好
李信謙指出,這些年來,國人對睡眠的認知有顯著進步、但行為沒進步,大家愈來愈清楚睡眠不是靠藥物就能解決,生活型態的改變也很重要,但國人維持良好睡眠習慣仍未提升,很多人仍太晚睡、睡眠時間過短、妨礙睡眠的行為也沒有顯著改變。事實上,要有良好的睡眠,有大半因素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包括早點上床睡覺、抒壓、學習放輕鬆,遠離會干擾睡眠的東西例如3C產品等,醫療人員只能善意的建議,執行者仍是自己。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失眠有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不見得一定要吃藥,就醫找出真正原因,才能對症,避免錯誤治療。目前在台灣,儘管台灣睡眠醫學會持續在推廣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但有不少失眠仍持續視安眠藥為治療失眠的唯一方法,此觀念是有待調整的。
吳家碩指出,臨床心理師可透過睡眠評估了解個案的不良睡眠習慣、失眠信念等,透過調整睡眠習慣與想法的方法,減緩個案的失眠困擾,也就是「失眠認知行為治療」。
「睡眠醫學回顧」(Sleep Medicine Reviews)於2009年刊登了一篇比較藥物治療與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回顧文章,指出接受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患者在治療結束後,療效持續時間明顯比藥物治療來得長。換句話說,治療結束後,接受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入睡時間變短、總睡眠時間增加等的效果,持續時間長。另外,在已使用藥物的患者,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可協助降低安眠藥的劑量。
吳家碩呼籲,如果「睡不著、半夜醒來、或太早醒來」這3種狀況其中之一,超過30分鐘,一周3天以上,超過3個月,定義為「慢性失眠」,建議積極就醫,尋求睡眠醫學學會認證合格的睡眠中心,或是專科醫師及臨床心理師接受檢查和治療更有保障。
有助好眠的「四不三可」
資料來源:「睡眠職人管理」臉書粉絲頁、吳家碩心理師
【系列報導】
《之一/蘋果、大立光都跨足 專業「陪睡」技師45K起跳》
《之二/到醫院睡一晚自費6千起、健保有的得排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