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持續延燒,近日歐美地區疫情大爆發,目前美國本土確診病例快速增加,累計個案達 12 萬 餘例,居全球之冠。美國從三月初說「戴口罩沒必要,也沒用」;三月中說「沒有 N95 戴外科口罩也可以」;月底了改說「一般人或許也應該戴口罩」令人莫衷一是。
台灣人防疫做得不錯,真的是因爲全民「擁護」口罩的關係嗎?台灣不公開確診病人的身分,大家因為看不到病毒在哪裡,為了安心起見,幾乎人人不厭其煩地在公共場合都戴上口罩,而美國人似乎還是大部分人不習慣戴,雖然在民情及習慣上,他們講話距離比起華人稍微遠一點;說話的一般聲量也比較小,但他們難道真以為咳嗽跟打噴嚏才會有飛沫嗎?更奇怪的是,美國醫師好像也沒有人公開建議民眾在疫情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在人多聚集的地方最好戴上口罩。顯然地,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傳染醫學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差異,甚至種族歧視的問題。可能因為話題敏感,沒有人想去碰。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科醫師林紀穎在Op-Med ,Voices from Doximity network 以「COVID-19: Is Mask-Wearing Really Unnecessary? A Cultural Judgement Call為題,提供他在美國行醫的所見所聞。Op-Med是ㄧ個由臨床醫生提供美國醫學界分享思想,觀點和知識的平台。
美國大多數病人也沒戴口罩
他說,七年前他剛到美國,就對美國在流感季節戴口罩的人數很少(甚至沒人戴)感到驚訝。有人告訴他,在美國只有病情較重的人才戴口罩。現實情況是,大多數病人也都沒有戴口罩。並且,根據他的經驗,即使是在地鐵,飛機或舒適餐廳中的張口咳嗽者和打噴嚏者也不戴口罩。
林紀穎醫師說,確實,在美國在文化和政治上不戴口罩是「正確的」做法,因此戴上口罩實際上可能使您成為「仇外心理相關暴力的目標」(a target for xenophobia-related violence) 。林紀穎醫師指出,最近一名亞裔婦女因為戴著口罩保護自己的健康而受到身體攻撃,儘管這個例子很極端,但不能否認地,許多人不願公開戴著口罩是因為害怕被當成病人。在此關鍵時刻,不願戴口罩很容易使情況更惡化。
林紀穎醫師指出他的親身經歷說:「在周末的一天,就在美國出現了COVID-19之後,我前往距離我住公寓僅六個街區的健身房運動,我知道我會處在人群交織中,在那個周圍都隨時有人聊天,唱歌,咳嗽和隨地吐痰的地方,空氣中的一些小滴和微粒接觸都有可能造成傳染。因此 ,為了給自己提供更多保護,我決定戴上口罩。我碰到一個正在電話裡聊天的女人,當我經過她時,她突然轉過身恐懼地大喊,然後衝了出去。
他表示,日前在JAMA上已發表的有見地的觀點文章,詳細地描述了COVID-19控制在台灣獲得的成功。除了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和創新的技術外,台灣民眾還因其在SARS防疫方面的經驗而擁有更高的健康素養,並不僅僅是在這次的冠狀病毒方面。
台灣人戴口罩原因多種多樣
林紀穎醫師指出,在台灣人戴口罩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保持呼吸道健康,冬季防範冷空氣,一般交通污染物以及季節性流感病毒。在醫療保健機構中,當在住院和門診病人環境中接近病人時,醫生都戴口罩。病人不認為這對醫病有害。戴口罩被認為是一種融洽的關係,實際上,它被視為一種保護病人健康的措施。
他說,我們可以爭論在COVID-19情況下戴口罩的有效性水平,但是目前還沒有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沒有人可以否認口罩確實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護。「我認為應該尊重個人的選擇。不建議對戴口罩的人感到驚慌,或貼上刻板印象和種族標籤。」
國際旅遊十分頻繁,不同種族的人互相交往甚至通婚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的今天,我們經歷過的許多文化差異造成的誤會和諒解,可以說數不勝數。但誰也沒想到,就那麼一件戴口罩的小動作,居然這麼不容易解釋和互相理解,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唯一的解釋是因為恐懼已經進入人心,恐懼喚起人與人之間最大化的防禦;恐懼築起人與人之間的高牆;恐懼也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