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媽祖昇天祭 串聯兩地思鄉情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媽祖昇天祭 串聯兩地思鄉情

大城小事

 2020-10-25 10:30
八德龍山寺是全國唯一的閩東建築風格寺廟,紅牆搭配綠蔭十分醒目。圖/蔡耀徵
八德龍山寺是全國唯一的閩東建築風格寺廟,紅牆搭配綠蔭十分醒目。圖/蔡耀徵

相傳每年農曆9月9日是媽祖得道日,馬祖與桃園兩地都會舉辦「媽祖昇天祭」,透過傳統祭儀與文化交流活動,也讓在桃園的馬祖人一解思鄉之情。

目前旅居桃園的馬祖鄉親已超過5萬人,比居住在馬祖當地的人數多了4倍,有些家庭甚至在台開枝散葉到第三代,桃園儼然成為馬祖人的新故鄉。為了能夠讓在台馬祖人與原鄉維持情感上的連結,近幾年桃園透過舉辦馬祖地區傳統慶典「媽祖昇天祭」,在位於桃園八德的馬祖人信仰中心「閩台宮」和「八德龍山寺」,舉辦傳統祭儀與大型交流活動,為定居桃園的馬祖鄉親消解思鄉之苦,也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馬祖文化。

為謀生勇渡黑水溝

「歷史的發展,有其必然與偶然,馬祖渡台先民選擇桃園為安身立命之處,是時代的機緣也是後天的造就。」八德龍山寺總幹事曹常璧說,1960年代中後期,馬祖漁獲量大減,加上戒嚴時期嚴格的軍事管制,使當地求職、謀生的機會渺茫,整座村莊失去生氣。

彼時一海之隔的桃園工廠林立,蓬勃發展的經濟環境,使馬祖人下定決心離鄉背井討生活。「我們馬祖人說工作是『討食』,意思就是向老天討一碗飯吃。」曹常璧說,勤奮的馬祖人跨海來台,不談薪資、待遇,先問有沒有包吃包住,勤儉地存下每一分錢,希望遠在家鄉的親人可以過上好一點的生活。

「早年離開馬祖就像出國,只能乘坐軍方的裝甲登陸運輸艦,在船艙中搖搖晃晃24小時才抵達台灣,可說是坐一趟船生一場病。」曹常璧回憶,即使渡海航程是流不盡的辛酸淚,但相對舒適的生活條件,仍使馬祖人奔相走告,不只一個拉一個,甚至有整村的人一起搬來桃園。

馬祖移民風潮到1980年代最為興盛,居民們沿著台四線定居,從八德到大溪,都留下馬祖人墾拓的蹤跡,其中移民人數又以八德地區的大湳和更寮腳最多,居民甚至組成「馬祖同鄉會」,彼此互相照應。

龐大的移民潮帶進豐富的閩東文化與傳統信仰,例如廣福路、埔頂路一帶有許多馬祖小吃,八德龍山寺與閩台宮,無論是建築外型或傳統祭儀都獨具特色,也成為馬祖人在台的信仰中心。


1980年代許多馬祖人移民到桃園,也帶入虔誠的閩東信仰。圖/蔡耀徵

此心安處是吾鄉

由於橫渡黑水溝是一趟艱辛的旅途,馬祖居民離鄉前,習慣將天后宮的爐灰裝入香囊,掛在胸前保平安,來台後便將香囊放在香案上,每逢重要節日便拿起祭拜再三,以此遙祭一海之隔的媽祖娘娘。

「其中曹英蓮女士把馬祖南竿的馬港天后宮爐灰帶來台灣,後來放在家中膜拜的馬祖神像爐內,早年許多馬祖人都會到她家祭拜。」閩台宮主任委員陳通寶回憶,由於祭拜者眾多,大家便商量集資蓋廟。

在1974年春天,以鐵皮簡陋搭建的閩台宮落成。曹英蓮將家中的媽祖娘娘迎進宮中供信徒膜拜,由於香火鼎盛,狹小的空間很快不敷使用,隔沒幾年信眾再次集資修建,並捐贈關節可活動的軟身媽祖神像,使閩台宮有今日規模。


閩台宮內供奉少見的軟身媽祖,神像關節可以活動。圖/蔡耀徵

後來信眾又迎來馬祖當地重要信仰「五靈公」,並從最初的私家祭祀,集資修建為八德龍山寺。經過三度整建,如今寺廟外觀成為台灣獨一無二的閩東建築,除了醒目的朱紅正色,其他細節諸如早年為了防風、火災而建造的「封火山牆」,或是希望他方遊子像家燕一樣心繫故鄉的「燕尾鉤」等等,從建築到信仰無一不使馬祖人感到熟悉,才真正達到「此心安處是吾鄉」。


不同於未供奉媽祖的八德龍山寺(右圖),閩台宮因供奉媽祖,封火山牆的線條也格外柔和。圖/蔡耀徵

媽祖昇天祭感念庇佑

由於馬祖各島居民大多討海為生,各村莊均建有「天后宮」,媽祖可說是馬祖最重要的守護神。 有別於農曆三月祭拜「媽祖生」,馬祖居民會在相傳媽祖升天得道的農曆9月9日,舉辦「媽祖昇天祭」,傳達對媽祖捨己助人的感念之情。


八德龍山寺的正門上方有兩條鯉魚,取利的諧音,另外希望學子都能鯉魚躍龍門、行行出狀元。圖/蔡耀徵

在閩東文化中,燕尾鉤提醒奔赴海外的遊子,像家燕一樣心繫故鄉。圖/蔡耀徵

而桃園在五年前開始,藉由舉辦「媽祖昇天祭」為在台馬祖人消解思鄉之苦,也透過文化交流和大型活動,增進台灣人對馬祖人的認識。陳通寶介紹,今年的媽祖昇天祭將在文昌公園舉辦,所有參與者必須依循古禮、身著傳統服飾,並在昇天祭祀大典中,行三跪九叩大禮,除了傳統儀式十分可觀,還會有十多所宮廟的大會師與媽祖遶境儀式。

曹常璧表示,同樣身為馬祖信仰中心,八德龍山寺將派出「家將扛乩轎」參與,乩轎是神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將會以轎腳在案桌上書寫,傳達神令或答覆相關問題。此外,還會組織難得一見的馬祖傳統陣頭「鼓板隊」,以鑼、鈸、鼓等樂器,敲打出只能口傳的古調,為活動增添熱鬧喜慶氛圍。

馬祖美食與陣頭交流

祭典中最特殊的活動非「黑央搶包」莫屬,曹常璧解釋,「黑央」是指孩子造型的大仙尪仔,早年馬祖地區物資缺乏,孩子的日常中少有零食,每逢祭典活動,會做出沒有包餡的甜口味小包子,讓黑央到處扔擲給眾人爭搶,有「吃平安」的涵義。


「黑央搶包」是由被稱為「孩仔」的大仙尪仔,丟出小包子,象徵吃平安之意。圖/蔡耀徵

活動當天同時舉辦馬祖美食文化交流活動,會場周圍會有美食市集,提供芹香魚丸湯、馬祖粽、繼光餅、紅糟肉等在地小吃,想大快朵頤的市民朋友,還可透過區公所報名「食福宴」,千人共同品嚐馬祖經典料理。

「馬祖與桃園隔海相望,但信仰卻將兩地居民緊緊聯繫在一處。」陳通寶感性地說,期待透過即將到來的媽祖昇天祭,加強台灣和馬祖文化的連結,同時讓馬祖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藉此認識家鄉文化,更希望大家共襄盛舉,一同參與馬祖人最重要的傳統祭儀。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64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