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中一中創校百年 台灣人爭取教育主權象徵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中一中創校百年 台灣人爭取教育主權象徵

〈台中一中 百年風華〉系列一

 2015-04-30 18:10
台中一中典雅的早期校門(台中一中提供)
台中一中典雅的早期校門(台中一中提供)

台中一中建校一百週年,在台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性和獨特性。在日治時期台灣仕紳為喚起台人意識及文化傳承,而發起提議籌備,建校經費全由台人捐助。

「吾台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這是國立台中第一高級中學(簡稱中一中)1932年(明治七年)由校友集資設立的「台中中學創立紀念紀念碑」中的開首語。正表示了成立在1915年至今年5月1日建校一百周年慶的台中一中,在台灣教育文化歷史性的重要性和獨特性。

百年樹人和百年風華,獨步全台,難怪分佈在全台甚至世界各角落的中一中校友師生們,懷著熱烈像慶祝百歲人瑞生日快樂的心情,殷盼迎接百周年校慶的到來,又是一個新世紀的開始。回首先賢概捐建校及篳路藍縷之經營演化進步,育我數萬菁英學子,為社會中堅,傳播台灣教育文化歷史,不絕如縷,未來亦將如斯。

為喚起台人意識  籌設台灣人中學

在日治時代早期,台灣總督府規定日人、台人的基礎教育學制,日人小學生讀「小學校」、而台人子弟則讀「公學校」。畢業之後,日本學生有其中學可升讀(例如現今台北之建國中學時為日人中學,名為台北一中),台人則除非東渡日本或西至中國,則甚少有升中學之例外機會。對台人受教育的平等性及未來性相當失衡。時台灣仕紳為喚起台人意識及文化傳承。於是由霧峰林家林烈堂、林獻堂兄弟,及辜顯榮、林熊徵、蔡蓮舫等17位,發起提議籌設台灣人中學,於1913年9月向日本駐台總督佐久間提出申請,11月獲初步應允,翌年即1914年3月正式核定准予設置「台灣公立台中中學校」,於是台灣人第一所中學終於誕生。經積極籌備,於1915年5月1日正式開學,第一期招收台人子弟2班共100人為啓端。

中一中的建校,全部經費皆由台人捐助,沒有用到日本政府一毛錢。其中霧峰林家昆仲貢獻最鉅,林烈堂除概捐全部校地1萬5千坪(現合巿價約200億元)以外,並捐金2萬圓,辜顯榮3萬圓,林熊徵2萬元,林獻堂1萬5千圓,蔡蓮舫1萬元、鄭拱北1萬元,其他5千圓、1千圓、5百圓、1百圓不等,共有204人捐贈24萬8千8百20圓(當時公家會社工員月薪約兩圓)。建設以紅磚和原木為構造的二層樓凵字型校舍乙楝,號稱「紅樓」,是中一中巍巍矗立55年的地標和許多中老一代師生校友的共同記憶,惜在1970年被時任校長段茂廷以改建校舍為由拆除,引起偌大爭議,亦殊為可惜。

日人讀的台中二中  曾要求一中讓名

中一中在日治時代共由總督府派任7位日本人校長,首位校長為田川辰一,他具有教育家胸襟,奠定學校初基,以及中一中優良學風;次任者為小豆澤英男,為日本東京帝大哲學系畢業,為人豪爽俠氣,很受師生敬重。在他任內有發生所謂「爭名風波」,即1922年11月,供日本人子弟升學就讀的台中二中成立,官方認為日本人子弟所讀的中學,應該叫「一中」,遂要求中一中「讓名」,中一中當然堅持不肯,該事還鬧到東京,小豆澤校長以去留相爭,終保住了「一中」校名。至於亦有相當歷史的台南一中,在日治時代稱「南二中」,是台人子弟所讀,直至二戰終結,才改名南一中。

在小豆澤校長任內的1923年12月4日,後來任昭和天皇時為皇太子來台,𦲷臨中一中訪問,台中各校師生齊集中一中歡迎,中二中以其為日本人學校,師生應排在第一排,但中一中則以校席為由,當場引發爭議,後來還是由中一中師生列隊在最前面,保住了「一中」的顏面,不因是台人子弟學校而屈居二中之後。小豆澤校長因勇於任事和擔當,贏得中一中師生的欽佩和懷念。

第三任校長下村虎六郞在1925年6月到任,據傳聞是個典型帝國主義者,趾高氣昂,輕蔑台灣人,在1927年5月即發生「炊事事件」,偏袒日籍伙夫,強迫高年級學生遷出學寮(宿舍),引發學生不滿而罷課,以致於學校停課,風波平息前後退學了31名學生,加上不滿而自動退學者共60多人。不久後下村即下任轉往台北高校任教職,後接任校長。

末任日人校長田中惠一  最受師生歡迎

末任日人校長則為田中惠一,1940年8月到任,英文造詣頗深,師生感情融洽,直至1945年8月二戰終結而離台。田中校長領校期間,據評為一中人的「黃金時期」。他和第二任小豆澤校長成為一中師生最歡迎的校長。

日治時代中一中的學制原是四年制,畢業後很難銜接上大專學校。但在1922年4月,總督府因倡導「日台共校」,故允日生入一中,台生亦可入日本學校,學制亦改為五年,較利繼續升學,但在二戰時,為利徵兵,又改回四年制。據統計,中一中在1915年創校時,只招收兩班,每班50人,畢業時多在六、七十人間。一直維持到1936年才増為3班,亦各50人。據統計,日治時代卅年間,中一中畢業生共有2441人,平均每年級畢業81人,殊屬嚴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一中第一期畢業生謝文達,是台籍人士第一位飛行員,1920年10月,協助林獻堂等耆老組成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團」,駕駛飛機至日本首都東京上空散發請願傳單,轟動東京和全台。謝文達亦曾駕機,飛臨母校上空盤旋數圈,成了學弟們心目中的英雄。

前副總統謝東閔  中一中第八期學生

另位屢占台灣人鰲頭的是中一中第八期入學生謝東閔,彰化廳北斗支廳二八水人。原名謝進喜,在中一中讀了一半即二年學程,據說因不滿日人統治台灣的現實狀況,尚未畢業即離校取道日本轉赴中國,之後進上海東吳大學,再轉廣東中山大學政治系畢業。二戰終結後,以接收代表身份返台,歷任官派縣長、省府祕書長、省議會議長等要職。在1972年蔣經國組閣時,任命謝東閔為首位台籍省主席,打破了27年來省主席皆由中國籍人士及上將軍人把持省政之慣例。六年後蔣再拔擢謝為台人首位副總統,皆創國府來台後之新猷,其後才有李登輝等台籍政治人物的跟進,甚至登峰總統大位。

二戰終結後,國民政府接收。1945年11月改制為台灣省立台中第一中學,學制改為六年制,即初中部及高中部各三年。教育廳派金樹榮為戰後第一任校長,制度變了,人事變了,語言變了,一切都變了。由於金校長及大量由中國來台的教師進入一中,中國式的處事方式、語言及習慣不同,不免產生溝通不良和摩擦。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學生們把校長及外省籍老師及眷屬,集中安置在學寮中央保護,防止激進民眾侵擾。學校也因而停課達20天。而稍後軍方21師自中國來台展開「清鄉」。台中地區許多中學師生被軍方逮捕(如台中師專校長洪炎秋等),軍方也曾派軍用大卡車架著重機槍,從一中後門闖入,欲搜捕學生,金樹榮校長挺身而出釋明,軍方才撤離。

位於校門口的「入德之門」公共藝術(中一中提供)

二二八事件  校友菁英多人受難

二二八事件,在學校部份雖未直接牽連,但畢業校友遍佈社會全為精英份子,故因此事件而受難者不在少數。例如第3期畢業的國大代表暨省參議員林連宗律師、14期施江南醫師與張宗男醫師、14期東京帝大林旭屏、25期台大電機林麗鏘……,沒有詳細之名單與數字,但初估至少有數十人,實在是社會時代之悲劇。

即至1948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派員來台考察,將中一中與北一女中列為全台唯二辦學優良學校,各頒獎金二千元。學校利用此獎金勒石「毋負今日」石碑於光中亭,現移於校門旁菁菁草地上,時時提醒學子毋負今日,有充實的今日,才有美好的明天和未來,此語發人深省。

中一中第二任校長由宋新民接任,任期六年。第三任則由黃金鰲擔任,任期七年,皆是一中資深校友耳熟能詳的學校領導人,均能貫徹「創校精神」:承襲日治時代台灣文化協會和櫟社(詩社)等創校先賢所欲提升台人教育文化傳承,校風自由、自制和自動。據校友回憶,黃金鰲校長出身北師大教育長,簡直把一中當做北師大在辦學,幾近「無為而治」,可見一斑。

中一中原是設初中部及高中部各三年的六年學制,初、高中之間除了有「直升」的管道外,均需經聯考重新洗牌。而高中部因學生學業優異,由教育部特設「保送制度」,畢業年級畢業總或績在前三名者,均可獲保送大學學系,據悉絶大多數都選擇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就讀,譬如目前全台最大的長庚醫療集團最高顧問吳德朗教授,就是中一中畢業保送台大醫科的佼佼者。而當時台灣各男生名校,以中一中、建中、南一中、竹中、彰中、雄中、師大附中……等,均有不等的保送名額,怪不得台灣醫界醫師,出身於這些高中者占3/4以上,其來有自。

在1967年校制有了大變動,政府推行九年國民教育,廢初中考試而改為免試升國中:「省辦高中職,縣市辦國中」。中一中如同其他學校一樣,在1967年以聯考方式,招收最後一屆的初中新生,該屆學生在1970年6月畢業後,「初中」即成為絕響。中一中即全部辦理高中部,而原屬縣市立而有高中部之公立學校,則改辦「國中」。只有私立學校不變,原「初中部」改為「代用國中」,高中部仍續存。此學制的改變造就了許多私立中學的「大翻身」,由少人問津而成為所謂明星學校,此乃後話。

毋負今日紀念碑(中一中提供)

「和尚學校」傳統  維持了81年

中一中自創校始,即是專收男學生的男校,即是一般戲稱的「和尚學校」。在學校校園中,除了女教職員外,幾乎看不到任何女性,比起比丘師父主持的寺院,應該更「清一色」,因為寺院除了善男外,還有信女,男校則幾乎只有約百分之一的女教職員,「女學生」則不用談了。只比早期的軍營幾乎百分之百是男生好一點外,實是陽剛之至。

中一中的「和尚學校」傳統,維持了81個歲月,比台灣的男女性平均壽命年齡還要長,但終於在1996年打破了。社會觀念多元化,促使中一中在1996年增設「美術班」,開放女學生可以報考(這班首招21名女生,9名男生,女多男少,和外班顛倒)。這在校史是第一遭,也在當時的一中校園,引起相當震撼的波浪。不過,應是歡迎開放的聲勢壓倒性的取得上風,倒是首批考進中一中美術班的女同學,在學校雖是萬綠叢中一點紅,但在3千多名男生的傳統男校中,只有21位女生,尤其是國中階段是讀女校的女學生,備感壓力和不習慣,所幸,中一中有良好的傳統校風,同學們也大多是讀過男女合校的國中而入學的,所以,也不至於把極少數的美術班女同學當「異形」,而是敞開胸懷接納歡迎,女同學也很快融入和適應。後來,在2003年全國首創「語言資優班」,亦是男女生兼收,但至2007年停收女生。另外,2009年又增設「科學班」,同樣開放女學生入學。如此,校園中更多元和繽紛起來了,女同學當然是學校各社團極力爭取的對象,有些社團還以「本社團有女同學」為招徠號召,可見一斑。

在日治時代,既有中一中的男校,那女生呢?較中一中稍遲於1919年設立的「公立台中高等女學校」,是純粹女校。剛開始,學制只有二年制,兩年後,才改為和一中同樣的四年制,(但中一中曾再改制為五年制,與日人中學同,但在二戰時,又改回四年制),通稱台中一女中,有別於後來又加設的台中二女中(現之中二中,二戰後改成男校)。光是幾十年中,日治和國府時期,台中幾個公立中學名稱和學制換來換去,令人大有滄海桑田之感。

中一中在日治時代卅年間,共有7任日人校長,據說台籍教師僅有兩人,殊屬鳳毛麟角,也可推論出台灣總督府「心胸狹小」,否則以一中畢業生留日獲各種大專學位回台者,大有人在,如果不是心存岐異,怎麼沒有更多的台籍教師之延攬?況中一中為台人完全出資建設興辦的學校。

二戰終結後,陳儀軍政府接收台灣,因失政失德,一年多就爆發二二八事件,台人死亡數千,傷者逾萬。中一中在校生雖有部分參加校外「地方自衛隊」和「二七部隊」行動,學生也將自中國來台的首任校長金樹榮和教師及眷屬們,集中於學寮中間「保護」,未受外面風波波及,然陳儀軍隊仍從後門衝進學校,欲搜捕學生,賴金校長挺身解說,軍隊才退出。校內如此,校外可大不一樣,中一中畢業生多為社會各界菁英,在事件中多有參與治安維持委員會或調解會議,卻被株連受害,有些則是被挾怨報復而寃死,自是中一中校史上慘痛不堪回首的一頁。

位於雙十路側門的光中亭,該處原為校內神社(中一中提供)

創校百週年  中一中校友踨跡滿天下

國府接收後,中一中改為六年制,即初、高中各三年,原為台灣省立,至1999年因精省而改隸教育部管轄而成為國立。四年前台中巿縣合併升格為院轄市,如按台北巿建國高中、北一女中或新北市的板橋高中、高雄市的高雄中學、高雄女中之例,院轄巿的國立高中職應再改為市立,但因教育經費龐大,台中市、台南市、桃園巿三院轄市都無意願接辦市轄內的國立高中,於是形成「一國兩制」,雙北及高雄市公立高中職為市立,其他院轄市仍維持國立不變。看來短期內難全台一致,主要在於經費負擔的現實問題。

二戰後,中一中至今共歷任12位校長,按序1945年12月起為金樹榮(9年)、宋新民(6年)、黃金鰲(7年)、周封岐(3年)、段茂廷(12年)、湯孝彬(6年)、陳繼統(8年)、陳時宗(4年)、蔡瑞榮(1年)以上9位為教育廳或教育部直接派任;2000年起實施校長遴選新制,蔡炳坤經遴選為第10任校長(8年)、郭伯嘉繼之(4年),2012年遴選現任校長陳木柱接長中一中。若細算二戰終結經前六後三年的兩種學制,共度過70年寒暑。

中一中創校百周年矣,作育人才六、七萬人,畢業後蹤跡遍及海內外,開葉散枝滿天下。服務貢獻社會,領先群倫,無愧亦無負於出錢出力之台人前輩先人之殷盼期望。驀然回首,校歌猶餘音繞耳:「雲霞燦爛  絃歌鏗鏘  濟濟多士  聚首一堂  礪爾學  敦爾品  景前賢而思齊  合群力  集群智  光吾校而恢皇     鵬程萬里兮 乘風飛揚  育才為樂兮  大道是彰⋯⋯」。

(本文轉載自5月1日出刊《民報文化雜誌》第六期

 

創校紀念碑(中一中提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