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中國的《五四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中國的《五四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從《義大利文藝復興》談到推動《台灣文藝復興運動》第三部

2019-02-08 19:30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使日本從一個僅具備現代國家雛形的小國,銳變成為日後強大規模的開化期,是這個亞洲第一個現代化強國誔生的《關鍵時代》。(西鄉隆盛為日本明治維新重要志士之一)圖/維基公有領域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使日本從一個僅具備現代國家雛形的小國,銳變成為日後強大規模的開化期,是這個亞洲第一個現代化強國誔生的《關鍵時代》。(西鄉隆盛為日本明治維新重要志士之一)圖/維基公有領域

 中國《五四運動》既不是《文藝復興運動》,也不是《啓蒙運動》(余英時)

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潮與制度,以及繪畫、文學、音樂、哲學等人文的創作與興起,都與起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有關。當義大利人重新找到古希臘、羅馬的人文精神,重新認識《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開始了 文藝復興運動(Cultural Renaissance)之後,不但西方的人文精神,充沛於各種領域的文化創作,也給歐美各國帶來了文化的黃金時代,同時也逐漸地把西方帝國主義思想與皇帝制度徹底地剷除了。但是在東方的中國與台灣從未有過類似,西方人文主義再生的大規模底《文藝復興運動》。中國雖然有過1919年,提倡《賽先生》(Science)與《德先生》(Democracy)的《五四運動》,但是中國人文大師余英時卻説:「五四運動既不是文藝復興運動,也不是啓蒙運動」,而白話文的革新,只是語言改革,並沒有觸及中國人生命底層的人文精神,因此帝王思想仍然瀰漫在中國的大地上。台灣雖然在政治制度上已經民主化,超越了中國,但因為從未經歷過義大利式的大規模的《文藝復興運動》,因此基本上仍然是政治掛帥的國度。

日本《明治維新》讓日本成為現代化的文明國度

司馬遼太郎在他的著作《坂上之雲》的開頭説:「一個極為弱小的國家,即將迎接她的開化期。」,也就是説日本明治時代所發生的《明治維新運動》,使日本從一個僅具備現代國家雛形的小國,銳變成為日後強大規模的《開化期》,也就是說從江戶二百多年的《幕府德川將軍時代》過渡到《明治天皇時代》的《幕末時期》,就是這個亞洲第一個現代化強國誔生的《關鍵時代》,因此幕末維新的時代,可以說是日本的《啓蒙時代》,和歐洲的啓蒙時代源自公民社會的覺醒、中産階級的興起的環境不同,日本的啓蒙,是因為1853年培里率領的美國「黑艦」的外來壓迫,帶來的民族主義覺醒,而在時代洪流影響之下,這股民族主義覺醒所欣起的浪潮,從開國、鎖國、尊王攘夷到全盤西化等路線的選擇上,也曾經經歷過一番激烈的拉扯與掙扎,最後明治天皇在1968年正式即位,維新志士們親眼目睹了進步的西方世界後,他們終於決心把西方國家的文化,當作自己的文化,徹底推動《明治維新運動》,不但學習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也學習西方文明國家的《典章制度》《法律警察》《文化美學》《醫學教育》等等。

明治政府成立後,1869年聘請荷蘭學者柏貝克(Verbeck,1830-97)做顧問,在他的建議下,為了引進西方文明,政府在1871年12月23日,派出了日本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岩倉使節團」46位官員與60名留學生,在19發禮砲的祝福下,浩浩蕩蕩地坐《美利堅號》從橫濱到舊金山,這支身負著「引進西方文明」重責大任的使節團,平均年齡30歲,包括大使岩倉具視,副使: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山口尚方四位,日後都成為《明治維新》的重要人物, 他們考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義大利、瑞士等12國,歷時一年九個月,1873年9月13日才返抵橫濱港,經這一趟西洋文明之旅,日本不再走回頭路,全力吸取西方先進文明,終於促成了《明治維新》,使整個國家脫胎換骨,最後在1894年甲午海戰,打敗満清中國,又在1904年在《日俄戰爭》中獲勝,而成為 亞洲 第一等強國。

《明治維新》的志士,大致可以分為《政治、軍事維新》志士和《文化維新》志士兩大類,前者《維新三傑》是指木戶孝允、西鄕隆盛和大久保利通,加上急智多謀的坂本龍馬,可以說是促進《明治維新》的四大功巨,是木戶孝允和坂本龍馬兩人合作,促成《薩長同盟》(長州藩和薩摩藩原來是敵對的),這場日本近代史上最有想像力的合作協定,他們二人為《薩長同盟》作了見證簽名,才促成改變日本歷史的《明治維新運動》。維新成功之後,木戶孝允當上了重臣,提出《五箇條御誓文》梳理朝政推動版籍奉還強化中央權力,更當上了《岩倉使節團》的副使,他幾乎奉獻全部心力在跟同志們一手創建新國家,45歲就積勞成疾而去世。

西鄕隆盛是坂本龍馬之外,最受歡迎的維新志士,下級武士出身的他,帶領薩摩走向維新之路,他揮軍東進,讓幕府軍節節敗退,成功談判江戶無血開城,統一日本。維新之後,他的改革方向主張與政府主流派的大久保利通不同,因此屢屢發生衡突,最後在他主張的《征韓論》衝突中下野。他的最終反彈,就是領導對時局不滿的武士,對他一手建立的明治政府發動反叛,最後,他在這場被稱為《西南戰爭》的戰役中失敗而自殺,結束他不平凡的一生。

大久保利通可以説是日本的俾斯麥,兩人都是《鐵血宰相》的典型,大久保利通參加《岩倉使節團》做副使時,曽拜會德國俾斯麥,二人惺惺相惜,談的非常投機,他也是薩摩下級武士出身,本來是西鄉隆盛的親密戰友,二人合力打敗幕府,促成《明治維新》,但是維新成功後,二人卻因為對改革方向的不同主張,尤其是西鄉的《征韓論》,而翻臉甚至兵戎相見。這位維新政府初期最重要的大臣,以俾斯麥式的《鐵血手腕》,推動太多衝擊社會的改革,最後在1877年在東京被島田一良所刺殺,在去逝當時留下《為政清明》的墨寶給友人,他可以説是以激烈改革為真理的奉行者,但是他的後繼者伊藤博文,仍然繼續他的國家現代化的腳步快速地往前者,袛是手段比較溫和。

大久保利通採用德國憲法、重用軍人、日後日本走向俾斯麥和希特勒式的軍國主義路線,可能與大久保利通有關。跟耶蘇基督一樣坂本龍馬在33歲就死在暴力之手,他一生沒有離開過日本,卻在日本各地東奔西走四萬六千公里,他以無比的熱情,為新時代找出路,以一介平民之身,四處奔走,結交志士,增廣見聞,一心想推動心目中理想的《新國家》,他的單純的理想主義與討人喜歡的性格,成為《明治維新志士》中,最讓人懷念和最受歡迎的一位。他是出身土佐下士的年輕武士,卻不拘泥於時代的壓迫,四處奔波、廣結善緣,促成《薩長同盟》,又獻上《船中八策》,推動了《大政奉還》,促成了新日本的誔生,他在《大政奉還》前夕,在京都的《近江屋》遭到刺殺,當場死亡,因為他年輕時就去逝,後來局勢發展,都變得與他無關,因此他可以保留永遠純粹理想主義的形象,無需背上木戶孝允、西鄕隆盛之痛,或是大久保利通不被理解之苦,成為創造新時代的永恆民族英雄。

日本四位《文化維新志士》

《明治維新運動》中,除了上述四位重要的《政治維新志士》之外,也產生了影響更為深遠的《文化維新志士》,現在我祗介紹其中最重要的四位:吉田松陰、大隈重信、福澤諭吉和新島襄。

(1)吉田松陰:説來慚愧,今年四月與大學同學一起到日本遊歷,參觀《松下村塾》,才知道有這位長州《文化啓蒙者》吉田松陰的存在,沒有長州藩,就沒有後來的《大政奉還》與《明治維新》,而在這波㦨壯闊的時代中,吉田松陰創立的《松下村塾》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啓蒙者角色,他讓塾生,產生積極進取的狂氣,種下了倒幕維新的火種,他的學生中包括佃農之子伊藤博文、醫生之子久坂玄瑞和維新三傑之一木戶孝允等;當吉田松陰從他的啓蒙師父佐久間象山那裡,知道美國總統是人民直選,不論出身如何,都可以領導國家這樣的觀念,因此他一方面收了不少,窮苦出身,卻胸懷大志的年輕人,另一方面,他自己偷偷登上1854年二度來日本的培里軍艦,意圖偷渡美國,學習新知, 但卻因為失敗而入獄;後來他因為密謀暗殺幕府重臣而被處死,那時他還不到30歲,但是他短暫而叛逆的一生,所留下的追求《文化維新精神》跟坂本龍馬一樣,永遠為後世所懷念。

(2)新島襄:在日本嚴禁國人出國的時代,吉田松陰比較倒楣,偷渡失敗;但是新島襄比較幸運,偷渡成功,到達美國之後,先進入麻州有名的《Phillips Academy》就讀,學習英文與美國文化,並且信了基督教。最後從名校《Amherst College》獲學士學位,成為日本人第一位在外國拿到學士學位者;畢業後,在美國跟當時《岩倉使節團》的木戶孝允等人見面,並加入了使節團的後半段歐洲行程。

後來新島襄向美國教會申請,想以《宣教師》身份回日本傳教,結果教會給他一筆大錢,要他在日本成立第一所基督教大學。日本在幕府時代,以迫害基督徒而出名,明治政府在1870年確立日本的神道教的國教地位,因《岩倉使節團》在世界各國抗議日本宗教信仰不自由,終於在1873年明治政府才正式宣布,開放基督教信仰自由,新島襄在1875年返國後,立刻在京都成立日本第一所基督教大學:同志社大學,這是関西地區最好的四所私立大學之一,他以美國母校Amherst College 為模式,是一所重視人文教育與尊重個人自由的大學,跟台灣的長榮中學有密切的關係,培養了無數台灣人的精英人物如林茂生、鄭兒玉等,而新島襄的夫人新島八重,可以説是日本新女性主義的先驅,她也在哥哥山本覺馬和丈夫的協助下,創立《同志社女學校》,後來也變成《同志社女子大學》,兩所學校互相輝映,都成為大時代中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而新島襄夫婦也成為《明治維新文化運動》中,優秀教育家的典範人物,永遠為後代所懷念。

(3)大隈重信:這位早稻田大學的創辦人,可以説是時代的幸運兒,出身佐賀藩的大隈重信,起初也是蘭學校的學生,後來因蘭學沒落而轉學習英語,維新之後,他的𠎀出的英語和談判能力,受到當時的英國公使帕克斯的高度肯定,因此在明治政府的官位跟著水漲船高,先後出任參議、財務大臣、外務大臣等重任,1872年底,他積極推動《陽曆改制》,使政府可以少花二個月薪水,並進入現代化國家的制度,與亞洲鄰國們不同。1878年,大久保利通遭到刺殺,不久明治維新的功臣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又先後去世,大隈重信便領導年輕官員如伊藤博文、井上馨、山縣有朋等人,便成為大時代擔當重任者。大隈重信和富澤諭吉比較傾向自由民主派的英美憲法,而伊藤博文和井上馨比較傾向對自由民主有所保留的德國式憲法,他們可以說是大久保利通的信徒,最後明治天皇在1881年10月11日,決定站在伊藤博文這邊,並且要大隈重信自請下台,這時他便決心裸退,完全離開政府,第二年在民間成立《立憲改進黨》,並深深覺悟到,民主自由的關鍵,仍在於國民的教育水準,於是1882年他便全力投入《東京專門學校》的籌備,也就是日後的《早稻田大學》,台灣的史明和日本的村上春樹都畢業於此校,是日本維持自由主義傳統的名校,與福澤諭吉創立的慶應義塾大學互相輝映,直到今天仍然是東京兩所最好的私立大學。

(4)福澤諭吉(1835-1901): 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東方第一個現代化國家,而在明治維新中,以福澤諭吉為中心人物的《文化維新》居功最偉,他終身不做官,一直以智識份子自居,他可以說是江戶時代後期至明治時代的日本思想啓蒙大師,雖然出身貧窮武士家庭,從小就顯露其超群絕倫的才華,他極端不滿日本封建時代的頑固社會,對西方的新學問充滿好奇與求知欲,他年幼時學漢學,接著到長崎進入有名的學者《緒方洪庵》門下學會荷蘭語,並且透過荷蘭語,瞭解不少西方科學知識,1858年23歲的諭吉受到藩命,到江戶成立蘭學校,也就是後來慶應義塾大學的前身,25歲到橫濱,發現英語才是當時最流行的外語,才決定放棄荷語,改學英語,1860年因為他的外語能力,他有機會三度赴歐美各國長期考察,為了讓日本人瞭解外國的現況,他撰寫《西洋事情》(1866),結果立刻成為日本人手一冊的暢銷書。六年後出版的《勸學》,更成為明治維新時期的教科書暢銷七十萬部,知識分子幾乎人手一冊,在此書中,福澤諭吉,一再鼓吹日本國民:「自由平等的思想、獨立自主的精神,先有獨立的國民,才有獨立的國家。」1875年出版的《文明論之概略》,對日本成為一流的文明之國,影響亦頗大,1898年出版五卷《福澤全集》,去世前二年(1899)再推出暢銷多年的《福翁自傳》,可能比中國的胡適《四十自述》與蔣孟麟《西潮》產生的影響力更大。

福澤諭吉本人儒學素養相當不錯,但是他全力從事翻譯西學,他的慶應義塾祗教現代文明的西學,不教腐朽的儒學,他說:他人生的三大理想:(1)我希望全國男女的氣質日益高尚,而成為真正文明進步國家的國民。(2)希望能以宗教(佛教、基督教或其他宗教)使民心祥和寧靜。(3)投下大筆資金,以資研究有形或無形的祟高學理。

1885年,福澤諭吉在他創辦的《時事新報》,發表《脫亞入歐論》,主張脫離亞洲主流文化的中國專制獨裁貪汚腐化的傳統,進入歐洲近代的人文主義傳統,因此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讓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脫胎換骨的文明國度,最主要是因為《福澤諭吉》、《大隈重信》、《新島襄》等人推動的《文化維新運動》,深深地影響整個日本社會,1984年,日本政府發行新鈔,以《福澤諭吉》、《新渡戶稻造》、《夏目漱石》三個文化人,取代原本舊鈔上的聖德太子等政治人物,象徵日本已經進入文化大國。我們台灣何時才能在鈔票上,進入文化大國,也需要靠全體國人的努力。

福澤諭吉在1901年去逝,享年66歲,與帶領台灣現代化的馬偕同一年去逝,記得1993年南加州《台灣文化之夜》, 陳水扁時代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説了一句我永難忘懷的銘言:「我們台灣寧願產生一位像奧國的莫札特那樣的音樂天才,去征服世人的心靈,而不要像拿破崙那樣用武力去征服其他國家。」,這點19世紀的富澤諭吉,還是像拿破崙的思想:「比較文明的國家,用武力去征服比較落後的國家,是對的」,因此他認為《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的勝利,是官民全體的光榮,他的喜悅之情難以言喻,像中國的梁啓超一樣,不斷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挑戰的富澤諭吉,相信如果他活在20世紀,也許他會改變這種《武力的征服》(把自己國家的光榮建立在別的國家的痛苦上)的想法,而同意陳師孟《心靈的征服》的觀念。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