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好文精選】巴掌仙子媽媽 許瓊心、張瑞幸為早產兒家庭製造幸福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好文精選】巴掌仙子媽媽 許瓊心、張瑞幸為早產兒家庭製造幸福

67歲的許瓊心「救治」成癊,捨不得退休;當上主任的張瑞幸,24小時不關機

 2017-02-05 14:25
許瓊心(左)、張瑞幸(右)像早產兒「巴掌天使」第一個媽媽,看著這些孩子健康長大、讓早產兒家庭由悲淒轉為歡樂 ,為他們帶來「幸福感」,是她們最大的幸福。圖/楊惠君攝
許瓊心(左)、張瑞幸(右)像早產兒「巴掌天使」第一個媽媽,看著這些孩子健康長大、讓早產兒家庭由悲淒轉為歡樂 ,為他們帶來「幸福感」,是她們最大的幸福。圖/楊惠君攝

她們的雙手幾乎是另一個母親的「子宮」
讓還未被孕育成熟的生命二度「熟成」
送入正常的成長軌道
最大的成就是看著其他家庭由悲淒轉為歡樂
為他們帶來「幸福感」

台灣在新生兒、早產兒照顧的進步,幾乎是近20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健保開辦帶來醫療品質與生命人權提升的縮影。馬偕醫院的新生兒團隊,是帶頭起跑第一棒,1978年成立全國最早的新生兒加護病房 (NICU);隔年,馬偕第一位由住院醫師培養起的女醫師許瓊心,也成為第一代新生兒科的生力軍。

2006年起,許瓊心開始擔任新生兒科加護病房專責醫師,直到2年前、65歲時退休回聘,名義上已非「專責」醫師,但大家都知道,她依舊是那個「沒有下班時間」的7-11醫師。不僅半夜還查房、遇有孩子狀況不穩定就「睡病房」。

搶救回危急的孩子 是會「成癮」的

曾經,她一人獨撐25床的NICU,一天工作近20個小時。什麼力量如此投注照護工作?許瓊心形容,「把危急的孩子救回來,是一種會『成癮』的工作。但我也感謝我媽媽把我生得很強壯,年輕時可是大著肚子、穿著高跟鞋也能跑急救。」

一回,由外院轉來的新生兒,被診斷是心房中膈缺損合併心衰竭和肺炎,但臨床症狀與用藥反應,她研判是靜脈回流異常,把孩子直接推到手術房、幾乎是「押著」原本對動手術有點遲疑的小兒心臟科醫師開刀,「孩子不開刀就會死,開刀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成功、但就有活下來的機會。」

結果手術成功,孩子活下來了、動刀的醫師也格外有成就感,許瓊心說,「這個家庭是三代單傳吶,看著他們開心的保住孩子,真是高興;而我們不只把自己的知識運用出來、孩子也給我們回饋,告訴我們:『我好了、你們做對了!』」

另一個被她形容:「他是我的最愛!」的重度海洋性貧血的孩子。母親懷孕時被檢驗人員誤報數據,未被及早診斷出來,孕期中幾度危急、兩次進行胎內輸血;孩子出生後肺高壓,許瓊心想到以三酸甘油治療,把這個幾乎難以存活的孩子救了回來,靠著輸血和打排鐵劑,現在長得很好。許瓊心說:「這讓我開心到不行、這就是會讓人成癮的原因。」


許瓊心是7-11醫師、沒有打烊時間。圖/楊惠君攝

早年付不出醫藥費只有棄養和送養

早年,台灣在早產兒照顧上與國外落差很大,孩子能活、不能活,只能聽天由命。健保開辦之前,產下體重1000公克左右的早產兒,每天住加護病房的費用要1、2萬元,家長不是要賣房,就是只能送養國外。

「曾有一個孩子,父母是低收入戶,最後母親留下一罐手摺的『365顆小星星』離去,馬偕那時有太多收不到的醫療欠費,但我不曾接過一通電話說『妳們新生兒科太賠錢、不要再治療』,催帳的人員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許瓊心說,投入這個領域40年甘之如飴,就因為醫院文化讓她太感動。

她驕傲,馬偕由早年前輩黃富源、何文佑、高信安醫師奠下基礎,醫院全力支持,擁有全國唯一的新生兒獨立檢驗室,護理師做腳底抽血又快又準;還有專職的心理師、社工師、復健師,「這是一個超強的團隊,不是只有醫師,每一個人都非常投入和專業。讓我們現在600公克以上的早產兒存活率,完全不輸給美、日。」

許瓊心更是為新生兒護理師說話,「其實她們比醫師更辛苦,醫師還能坐著打病歷,她們有時一個晚上一刻都沒辦法坐下來,便當叫了一口都沒吃、水也沒喝,多少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做這樣的工作?」過去更常在健保給付會議中為提高護理費發聲。

加入這個團隊19年的現任新生兒科主任張瑞幸,當年申請住院醫師時,曾有相較五大科、更有生活品質的其他科別機會,就是被這個團隊前輩們樹立的風範吸引而來。她說:「這是一個特別需要耐心的科別,我們看一個孩子不是一、兩眼,新生兒的照護是很全面的,每一個器官功能都要去照顧,注重他們的成長、發育是不是正常,也和家長的關係特別深。」

照顧一陣子卻救不起來 是心裡最痛 

因為這些孩子非常小而脆弱,一個照顧、一個決策,就可能是生與死、歡笑與淚水的極端結局。也讓醫師們「沒有一天可以安穩睡好」,一般科的醫師,升到了主任,不必再值班;而新生兒科的醫師,沒有資深、資淺之別,小病人有什麼狀況,三更半夜也得爬來醫院。

在許瓊心和張瑞幸的心裡,不只有那些「長大」的孩子,還時時掛心放不下那些「沒能長大」的孩子。許瓊心說:「我最痛恨,照顧了幾個月大,最後還是讓孩子走掉的狀況,有時現在還會想到,以最新的設備和藥物,那個孩子,可能就能活下來了。」

張瑞幸最近才接到一個出生24周、600多公克的孩子,父母非常珍愛他。「這孩子非常可愛,總睜著一雙大大的眼睛,讓人憐愛,雖然腦部沒有受到什麼傷害,但肺部功能一直很差,從一出生就得使用極高的氧氣設定和呼吸器治療,而這個治療本身又可能再傷害她的肺,這是很大的挑戰,經過3、4個月的救治,最後仍然沒有把她留住,父母傷心、我的無力感也很大,常常要檢討,有沒有什麼地方,下次可以再改進。」

她們的手機,24小時不能關機,有時連假日和自己孩子聚會都沒辦法放心,也得早晚來醫院查看那些狀況不穩的病兒。不過,有時看到因為高齡不孕好不容易盼來的孩子,度過早產危機,漸漸健康成長,「看到家長日後把孩子帶回來追蹤、檢查時那張開心的笑臉,就覺得,能為別的家庭帶來『幸福感』,如此也覺得這樣的工作有了幸福的感覺。」張瑞幸說。


張瑞幸認為,給每一個手裡照顧旳孩子家庭能帶來幸福感,是工作最大的成就。圖/楊惠君攝

屆齡退休前留下「祕笈」傳承

張瑞幸手裡照顧最大的孩子、和她自己的孩子同齡,都是高中生了。「孩子大了、很健康,其實不必再來門診看我了,但媽媽已把我當成朋友了,也會帶弟弟來給我看看,甚至她妹妹的小孩也成了我的小病人,這是一種特別的緣份。」

被家人形容是「生活白癡」的許瓊心,3、40年來,照顧的每一個小病人的名字卻全都記得,先生形容:「因為妳的腦子裡只有妳的病人。」全家人都得配合她的看病人時間表,除夕團圓飯、母親節聚餐,全選在馬偕對面的國賓飯店,今年母親節,女兒和男友訂好了位置,因為一個小病人臨時有狀況,許瓊心差點無法赴約。最後孩子狀況稍微穩定,還是護理人員把她「推出去」吃大餐,「否則下回國賓要來病房裡辦桌了。」

依規定,屆齡70歲時,許瓊心便得真的退休。NICU裡的年輕醫護打趣說:「到時候,我們加護病房的門要換鎖、窗子也要上鎖,否則許大夫可能爬也會爬回來偷看孩子吧!」

許瓊心也自我調侃,自己真有「退休焦慮」,所以她更積極做「傳承」工作,把所有照顧過的病人檔案製表、建立了「許瓊心重要病人,勿刪」文件,簡直如同新生兒科的「九陰真經」祕笈似的,把每個病兒的狀況、用藥、劑量、處置詳細記載,供後輩查詢參照。

雖然,她們就像所有「巴掌仙子」第一個母親,也用盡自己的心力,「拉拔」每一個進入她們生命裡的孩子。但是許瓊心和張瑞幸也都呼籲,早產兒是可以預防的,像是人工受孕不要一味製造「雙胞胎」,而真的周數太小、體重太輕的孩子,也該經由產前諮詢深切思考最適切的作法,家長不僅要評估自己照護的能力、也要顧及孩子成長的風險。


許瓊心的退休計畫,就是為馬偕留她畢生的救治檔案。圖/楊惠君攝


馬偕醫院早產兒回娘家活動。圖/馬偕醫院提供

【台灣的母親系列專題】
《台灣的母親專題一》台灣民主媽媽 田孟淑
《台灣的母親專題二》棄嬰媽媽 解慧珍
《台灣的母親專題三》菊島護士媽媽 鄭明滿
《台灣的母親專題四》老孩子的媽媽 郭宇心
《台灣的母親專題五》共好媽媽 顧瑜君

原登載於民報​2016-05-11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