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將邁入高齡化社會,意味著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0%,超過480萬人,高齡已成為普遍的現象。但隨著平均餘命逐漸延長,「老化」同時成為各國迫切面臨的新挑戰。
「健康老化」、「活躍老化」、「成功老化」、「有貢獻的老化」……,近幾年老化的定義不斷被翻轉,並被賦予更積極的內涵。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第一份老化與健康報告就指出,健康老化不只要免於病痛,還要維持身體功能,不失能、失智,就連心靈層面也要健康,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對社會有貢獻。
歐盟老年醫學會前理事長米契爾(Jean-Pierre Michel)、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研究所前所長鈴木隆雄及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在《康健》2016「Vision2025智慧樂高齡•共創大未來」高齡國際趨勢論壇提到,觀念的翻轉最關鍵,但也是最困難的部分。
陳亮恭:老人寧胖點、好過太瘦
「要想健康地老化得從中年開始準備,但中年人還無法深刻體認老後的樣貌,以致真正能實踐的不多,」鈴木隆雄說。
陳亮恭在醫院觀察到,台灣的健康照護過度偏重疾病控制,長輩也很依賴醫生、藥物解決問題。但真正重要的其實是飲食與運動,這些得從個人生活面實踐,但多數長者卻很難做到。
高齡者比例提高,政府醫療費用的支出相對之下也會不斷增加。鈴木隆雄提及,日本現在已面臨國家40%的財政支出是用在醫療支出,其中15%用在高齡照護。未來,福利支出只會愈來愈大,是需要面對的挑戰之一。
另個問題是,現有醫院健康檢查都是以健康成人為基準來評估,並未發展適合高齡者的指標。陳亮恭提醒,長輩反而應多吃點、寧可重一點也不能過瘦,血壓低也不見得比較好。
抗老三功課:多吃蛋白質、規律運動、不抽菸
專家也提及,多吃蛋白質、規律運動、不抽菸這三樣「抗老三大功課」。鈴木隆雄表示,自己從20歲就開始養成運動習慣,每周都會游泳1000公尺,他自認在養生方面是個「優等生」,不喝酒、不抽菸。為健康老化做準備。
米契爾提醒,減少久坐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攝取適當的營養,對預防肌少症、衰弱症、甚至減少失智的風險都有正面效果。陳亮恭補充,除了維持身體功能外,心情愉快也很重要。
歐盟老年醫學會前理事長米契爾(右一)、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研究所前所長鈴木隆雄(左二)
及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左一)圖/康健雜誌提供
文章提供: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x民報】 「Vision 2025 智慧樂高齡、共創大未來」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