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催生籌設「杜聰明紀念館」林媽利當年奔走「細說從頭」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催生籌設「杜聰明紀念館」林媽利當年奔走「細說從頭」

翻轉一甲子不公不義!「高醫轉型正義促進會」【影音】I.

 2016-06-06 14:19
林媽利南下高雄發起「高醫轉型正義促進會」。(記者林崑峯攝)
林媽利南下高雄發起「高醫轉型正義促進會」。(記者林崑峯攝)

「學者和政客相爭,就等於是雞蛋丟到石頭上,粉身碎骨…」林媽利說:「那是杜聰明老師在畢業典禮上致詞的一段話,當時已經是鬧了很厲害的時候,那一段話她印象深刻」…

為什麼?高醫附設醫院變成是中和紀念醫院?中和大樓為何不是杜聰明紀念大樓?為什麼是其陳家祖先的像,而無杜聰明…林媽利說:「對我來講,這是沒有正義,社會上需要有公義」…所以她當年就奔走催生籌設「杜聰明博士紀念館」,和陳田植董事長當時的對話是:

「當我向陳田植董事長表示,要設置該館,免得被說是忘恩負義,我們不能作忘恩負義的人時,陳不是很高興的回問我“那妳要把我父親(陳啟川)放在哪裡”」?林說:「我告知陳田植,杜聰明老師是我們的老師,所以我們要記念他(杜),你父親(陳啟川)“我不太認識”不知如何回答…」當時也講得非常僵硬、尷尬…。

提到台灣血液研究,學界都會想到林媽利,高醫第五屆校友、有「台灣血液醫學之母」的馬偕林媽利是高醫「杜聰明博士紀念館」的催生者,林媽利昨(5)日南下高雄參與發起「高醫轉型正義促進會」接受本報訪談與談其當時奔走籌募設置「杜聰明博士紀念館」的過程。

林媽利回憶這段過程時表示,當時要籌設「杜聰明博士紀念館」,肇因約2000年時,“一代醫人杜聰明”作者楊玉齡向其告知:「高醫現在學生沒有人認識他…」,讓她非常驚訝!所以她就返回高醫尋找杜老師的衣物、桌子、字畫…並積極和校友會長發起籌募款項,總數約逾四百多萬。

林10606.jpg
高醫第五屆校友、有「台灣血液醫學之母」的馬偕醫院林媽利(右),南下高雄參與發起「高醫轉型正義促進會」進行小組討論。(記者林崑峯攝)

她說,當時原想再繼續籌募到五百萬,在當時蓋現在的中和大樓…最頂樓的一層樓,惟最後他只同意在最老的三棟二層樓房中的一棟的房間…她笑說:最後還多了校史館、還有陳啟川紀念館…

此外「陳家當時捐11甲地」林媽利笑說:「那不算甚麼!我們家當時有45甲地,結果耕者有其田,最後也都不見了…換成一張水泥公司股票,我祖母每天都在哭,氣的要命…」,她認為不能以現在土地市價來衡量,當時不太一樣,林媽利說,如果當時是我們捐地興學,也就可以了嘛!(意籲:不會有目前紛爭)

※林媽利簡介:

國際知名的血型專家、分子人類學家,生涯發表的英文期刊論文超過160篇,學術研討會摘要超過200篇。早期因研究台灣人的特殊血型,及建立台灣捐、輸血制度等重要成就,被尊稱為「台灣血液之母」。

1938年生,高雄湖內鄉人,長期從事輸血醫學的研究,是台灣輸血醫學能躍上國際舞台的重要推手,主導建立台灣的捐血系統及建全醫院的輸血作業....

其致力於基因的研究,對台灣的族群做全面性的研究及分析,貢獻於台灣族群的尋根,最受矚目的論理就是以臺灣人血液成分斷定臺灣族群的來源,她曾比對全球人種DNA的相關學理研究成果提出,台灣原住民祖先是在1萬5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菲律賓、印尼)等地遷徙至台灣,在台灣島內經過幾千年長期的隔離,形成相似及一致的基因結構。

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成為台灣第一位入圍「Helena Rubinstein獎」的傑出女性科學家。被天下雜誌評選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兩百人」。2001年,與台灣文學界大老鍾肇政,同時獲頒「榮譽台灣文化博士」。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