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傳唱一段吉笠故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傳唱一段吉笠故事

大城小事

 2021-01-24 10:00
長期關注在地文化的賴郁臻認為,每個來自地方的故事都值得被記錄。圖/林冠良
長期關注在地文化的賴郁臻認為,每個來自地方的故事都值得被記錄。圖/林冠良

斗笠,曾經支撐起坑子社區與小檜溪的許多家庭,而今鮮有人擁有手工編製斗笠的技術。這項消逝的傳統工藝,透過一些人的努力,重新被看見。

「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斗笠是農村的一道風景,桃園蘆竹的坑子社區,曾是全台灣主要的斗笠生產地之一,過去以農耕為主的小檜溪也有著「斗笠庄」之稱。如今不僅盛況不再,隨著時代變遷,也少有人知曉這段在地的故事。

串聯在地記憶的笠書

「想到過去,斗笠撐起過溪仔,阿嬤和阿姆,囝仔揪阿姨…。」笠書《一本好冊》,是一群桃園的年輕人,試著認識一起在小檜溪生活的人們,而唱出的歌。

「過溪仔」,就是現在的小檜溪,位於桃園市桃園區,曾經因為家家戶戶的婆婆媽媽都會編製斗笠,當時甚至被稱為「斗笠庄」。在以農為本的年代,家中男性外出耕種,女性在家煮飯、帶孩子,並利用空檔時間編製斗笠賺點外快,很多人靠著斗笠撐起一個家。

笠出於竹,撿取並處理桂竹筍籜,然後「過劍門」,調整竹篾厚度,爾後在笠模上,以六角孔編法編製成笠胎,收邊固定,接著在笠胎上編織竹籜葉,再用縫線固定竹籜。這說來簡單的過程卻十分精巧,初學者可能1天編不出1個斗笠。手工繁複,價格又無法與機器製作或進口斗笠相較,時至今日手工斗笠產業式微,一手絕活的老人家不敵時代,過溪仔不再製作斗笠,這段故事也慢慢地鮮為人知。

一群桃園出生、外地念書工作,數年後回到桃園的年輕人,成立「桃滔藝文工作室」,各自發揮音樂、設計、文字、影像等專長,以不同的形式說著家鄉的故事。創辦人賴郁臻4年前回到家鄉,以文字專長記錄桃園的點滴,也因此與「斗笠庄」的故事相遇,不禁感嘆,「原來,我的家鄉這麼有趣!」她蒐集資料、訪問社區的阿嬤,書寫這段故事,藉著斗笠的故事串聯小檜溪的曾經與現在。

每個人的人生都很重要,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記錄。」賴郁臻堅定地說,有一位受訪阿嬤在2020年過世了,如果當初沒有透過訪談留下阿嬤和斗笠的故事,這些在地記憶也就永遠消失了。


不論是坑子社區的「吉笠」美稱,或是小檜溪曾經之為「斗笠庄」,即使產業式微,仍有不同的人,以不同方式留存斗笠的精神。圖/林冠良

來自桃園的吉笠事

不只撐起一個家,斗笠更可說是台灣農村的縮影,過去幾乎人人都有一頂以上的斗笠,遮陽擋雨,是下田耕種、上山採茶的必備品。「我的婆婆很會編斗笠,還有人專程登門拜訪下訂單。」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長莊秀美這麼說,「現在因為社會型態轉變,農村裡戴斗笠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大量進口的斗笠物美價廉,傳統手工斗笠逐漸式微。」

在蘆竹區的坑子社區,日治時期曾是全台灣主要的斗笠生產地之一,全盛時期,全村每天產出超過百頂斗笠,依工法與材料,有粗工與細工之分,土地公坑的粗工斗笠,以及赤塗崎的細工斗笠,以精湛技藝編製出品質極佳的斗笠,被冠上「吉笠」的美稱。這樣的「美笠之鄉」隨著周邊茶園減少、林口窯磚廠逐漸停工歇業,90年代之後不復見編織斗笠的情境。


桃滔藝文工作室以斗笠精神發想「笠書」,融入斗笠元素,說著小檜溪的故事。圖/林冠良

坑子社區發展協會為了活化這道農村風景,曾辦理推廣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土地的故事。此外,4位來自不同地區的共學媽媽,陳怡君、王瓊瑩、吳虹潔、李文婷,因為在坑子社區租了一塊地種菜,以不同角度認識這塊土地。她們說,「我們帶著孩子們種菜、觀察植物昆蟲生態和步道探險!」不僅如此,「蘆竹坑子社區雜學堂」,除了食農教育很受歡迎,在傳統聚落探險中,拜訪保留完整的百年古厝、尋訪社區昔日的斗笠、木炭窯等傳統技藝,也另闢蹊徑,讓大人小孩得以聽聞觸摸坑子社區的斗笠故事。

坑子社區透過環境教育小旅行以及斗笠彩繪等體驗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社區的歷史和過往。莊秀美說,「從事社區營造之前,必須先找出在地DNA。」站在文化的角度,傳統工藝和技術具有保存價值與意義,更可以結合環境教育,像是龍潭的三和社區,結合客家的米食文化與自然生態旅遊,規劃許多有趣的輕旅行和各式體驗活動,可以玩上一整天。而透過社區營造補助計畫,政府部門可以鼓勵社區、社群組織及個人,傳承在地記憶,甚至進一步創造新的價值。


以六角孔編法編製成笠胎,看似簡單,實則精巧。圖/林冠良

編製斗笠的工具,如今已十分少見。圖/林冠良

讓傳統文化發揮最大價值

「製作斗笠的過往,是小檜溪的特色,也是閩南社會的精神。」賴郁臻認為可以運用「斗笠」做為符號延伸,讓斗笠以全新的形式復甦,她指出,「像是笠詩社,就是以笠為名,將農村意象與精神留在文學之中。」以此延伸,以斗笠六角形編織基底為造型的地瓜糕餅、製作斗笠形狀的麵茶口味手工餅乾等,融入許多具有代表性的閩南元素,推出「笠書」聯名產品,製作出一本「可食用的故事書」,讓更多人認識小檜溪。

這樣的在地敘事與創新形式,除了進入市場,市府也以不同方式提供協助。「我們站在教育視角規劃課程,或是安排見學行程,提供提案者學習和交流的機會。」莊秀美指出,市府每年巡迴各區辦理社區補助聯合說明會,提案人提出計畫後,市府根據計畫內容進行評估、給予意見,補助可執行的計畫,包括提供場地等資源,莊秀美說,「政府扮演媒合角色,協助提案者取得各種資源。」透過政府、社區和個人三方之間的整合,將傳統工藝文化以不同精神保存傳承。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67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