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崗山後月世界,百年古厝呂家庄;
土角石頭紅屋瓦,九十二間最古香。
月世界裡紅瓦屋, 山繞鷹飛啼斑鳩;
隔去紅塵數十里,白雲紅瓦共悠悠。
――〈田寮呂家古厝〉
台灣歷史四百年,最悠久,最有歷史意義的古宅,不是各地紳商紅磚彩繪豪宅,而是高雄月世界荒山中,格局完整,面積廣大共92間的土角紅瓦厝――田寮呂家古厝。
台灣居民住家,平埔原住民最早居住的是竹編草屋。1603年陳第〈東番記〉說:「地多竹,大數拱,長十丈。伐竹搆屋,茨以茅。」茨後來台語寫成厝,就是房屋。
鄭氏清代福建廣東人移民來台,最先居住的,也是編竹作牆蓋茅草的竹管厝,和用泥漿做成土角(土磚)砌牆蓋茅草的土角厝。
呂家古厝立面圖。圖/呂自揚提供
約1800年代清嘉慶道光年間起,新建土角厝漸多改蓋窯燒的紅瓦,窗戶和門框也用紅磚,叫土角紅瓦厝。有的土角壁外牆抹石灰,有的外牆中、下堵或全部,貼紅色薄壁磚(台語壁仔),叫金包銀。
日本時代,新建紅瓦厝牆壁漸多全部或部分用紅磚,開始流行在前面外牆下堵貼黏白碎石(叫洗石仔)。引進灰黑色水泥瓦(俗稱黑瓦)蓋機關學校與宿舍,很多新建竹管厝,也改蓋水泥瓦,台南以北較多。較好的竹管厝,窗以下的下堵牆砌紅磚。
建築型態,分一條龍(單列)、三合院和三合院外加護龍,各自獨立或多座相連,類式金門閩南式風格。
到1960年代,土角與竹管草屋漸消失,各種單列和三合院的土角、紅磚紅瓦厝和竹管黑瓦厝,仍散佈在各地街市鄉鎮村落。三百多年來,全島人民居住,最普遍最長久,最有鄉土風情與感情的,是挖自己土地的泥土做土角,在自己土地興建居住的各種土角紅瓦厝。
台南白河竹管黑瓦厝。圖/呂民揚攝影
土角與紅磚紅瓦厝和竹管黑瓦厝,老舊都會牆破屋漏,須常維修。1960年代之後,或拆除或廢棄,越來越少。從城市到鄉村,新建的都是各式鋼筋水泥洋房、公寓大樓和越來越多的鐵皮屋。
二、三十年來的報導,各地仍保存或面臨被拆的古厝,幾乎都是日治時代興建的紅磚紅瓦厝,三合院一進或二進,只約100年左右,年代和規模,皆不如高雄田寮呂家清代就有的土角紅瓦古厝。
光禿荒山後的村落為南勢湖 圖右為南二高中寮隧道北出口。圖/呂自揚攝影
呂家古厝位於高雄大崗山東方田寮鄉,中寮山(舊名烏山)西麓,月世界惡地形偏僻荒山中的南勢湖,離最近街市古名阿公店的岡山,約17公里。其歷史特色:
一、清代田寮是平埔原住民領域。呂家祖先在清乾隆年間約1775年,就來此「深山林內」,依入墾「番社」土地規定立契,向當地水蛙潭社購買山林耕墾,世代在此定居已有200多年。呂家古厝約分建於1830年至1855年,已有180年歷史,是台灣現存年代最悠久的清代庶民紅瓦古厝。
二、呂家古厝依山坐東向西,由高而低,前後2落(二進)三合院。後落正身7間,前落門廳3間,過水間相連,構成前後2落正身皆7間對齊。後落伸手3間,前落伸手6間,左右(南北)各二列長護龍,每列14間,總共92間。四邊整齊,面積廣大,格局完整,是台灣傳統閩南式住宅,少見「九包五」與「七包三」格局中的「七包三」大厝,也是台灣面積最廣大,房屋最多間的紅瓦土角厝。
三、呂家古厝92間房間,都是就地取材,挖自家土地的泥土混稻草,做成長12寸寬8寸厚4寸的土角,所砌建的房屋。外牆下堵砌溪邊撿的石頭,屋頂大小橫樑皆自種的龍眼木、刺竹、長枝竹。土角牆先塗抹攪稻殼、牛糞的泥漿,再抹白石灰。巷道皆鋪石頭。可說是台灣鄉村庶民順應環境,最典型之簡陋樸實住家的土角石頭紅瓦厝。
呂家古厝前落的伸手與護龍。圖/呂自揚攝影
四、呂家古厝是初建後落三合院時,就規劃好2落三合院和2排長護龍各14間的完整格局,由六房子孫之後依分得房間,各自先後興建。經各自多次整修,門窗材料皆不相同,土角外牆有的黏長11.5寸寬7.7寸的紅色薄壁磚,有的無。門框有的用竹枝木材,有的用紅磚,大小門有竹編也有木板。數十對窗戶,有竹木也有紅磚,皆任由不同土水師做成不同花樣的窗花。有一對窗用紅磚砌成雙「喜」字窗花,最為古色古香。最早建後落三合院第一次蓋的屋瓦,是呂家自己築窯燒的瓦,之後才外買。古厝本無堂號,現存前落三間門廳外牆拱門砌磚,屋脊彩繪和寫有堂號「河東堂」,是日治初年整修才有的。
磚砌的雙喜字窗花。圖/呂自揚攝影
呂家古厝這樣簡陋的土角石頭牆壁,紅瓦屋頂,簡陋多樣的門窗,流露著台灣鄉村貧苦庶民,克勤克儉的樸實生活中,仍含帶著風雅與藝術之美的生命情懷。對照全島各地商紳,像霧峯林家、板橋林家等古宅,都是財富雄大時,專業設計同時興建,內外皆精緻磚牆瓦頂與彩雕門窗,完全不相同。這些商紳豪宅與台灣四百年的庶民生活,並無實際關係和感情。
竹枝編做的古竹門。圖/呂自揚攝影
台灣四百年開發耕墾史,廣大庶民皆住在小鎮鄉村,呂家是單純的平凡家族,祖先可能是原住民改漢姓或來自福建廈門。呂家在180年前,就在此平埔原住民領域的偏僻荒山中,興建如此龐大規模的土角石頭紅瓦厝。至2000年代,古厝全貌仍保持相當完整,流露著台灣庶民在這塊土地,耕墾定居,蓽路藍褸、胼手胝足,克勤克儉,「雙手挖土飼囝大漢」,以繁衍子孫的最佳歷史身影,實至難能寶貴。
呂家古厝空照圖。圖/譚中興,呂自揚提供
1993年4月,聯合報有一篇〈人間厝――百年古厝人未識〉報導,附一張古厝空照相片,說:「高雄縣田寮鄉七星村有座進落分明的百年古厝,不但外界人士不知道,田寮鄉民也不知道,連縣府古蹟文獻也沒記載。」新聞報導後,深山林內,古色古香的田寮呂家古厝,立刻成為遊客觀光景點。
田寮國中師生鄉土教學探訪呂家古厝。圖/呂自揚攝影
南勢湖除呂家大座古厝之外,另有後建的其他三合院和獨列紅瓦厝。家族人口增加,荒山生活困難,清末與日治時代以來,子孫先後外遷,到2019年,仍長住者不到10戶。古厝房間有的被拆毀重建,有的整修抹水泥,蓋鐵皮屋頂,有的無人居住失修傾毀,已失去許多原始風貌。幸喜整座古厝的廣大格局還在。
南勢湖空照圖 右上呂家古厝 取自呂自揚著《文學情緣 土地情》圖/齊柏林攝影,呂自揚提供
很幸運的是1993年,有齊柏林等攝影的空照圖,美好清楚地留下180年歷史的呂家古厝,深藏在月世界惡地形之山谷中,四面環山,山園起伏,綠樹環抱,紅瓦斜頂,古色古香的完整影像和景觀,記錄著台灣四百年庶民移墾開拓生活,曾有如此歷史悠久,簡陋樸實,格局廣大而美麗壯觀的土角紅瓦古厝。
鄉村人家,每一戶或二戶就有一座磨米的石磨。圖/呂自揚攝影
高雄田寮呂家古厝,可說是台灣傳統庶民住家,格局最完整,面積最廣大,風格最鄉土簡樸而美麗壯觀的土角紅瓦古厝,也是台灣四百年鄉土文化,年代最悠久,最有歷史意義和代表性的土角紅瓦厝,深刻含帶著台灣四百年來之子民,在這塊土地之自然環境景觀中生活,與原住民互動及隨著社會而變遷的歷史。
鄉村用鉛線水泥糊造的大甕缸。圖/呂自揚攝影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