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國內爆發十年來最嚴重的蛋荒,迄今還是未能徹底解決,近日俄烏戰火更推高飼料價格,讓原本預計可於4月中緩解蛋荒的日期,恐怕又要延後,不僅民眾要四處找蛋,市售雞蛋價格也節節攀升,加以物價上漲(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6個月超過通膨警戒線)讓消費者和商家叫苦連天。對此主管機關雖提出數點原因包括:冬季日夜溫差大,禽流感肆虐,飼料原料上漲,養雞數量減少等等,然而民眾更想問的是缺蛋不會一夕發生,農政機關每年編列上千億的預算,其中農產品產銷調節及農產品價格維穩,一直是蔡政府強調的施政重點,為何連一顆雞蛋都管不好,讓民眾食不安穩,缺蛋問題監管部門確有疏失。
動態精準掌握農業基礎資料是農業監管的根本,依據「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等規定,農民想取得現金救助及補助,事先均需向地方政府申報養殖之種類、數量、放養日期等資料。農政機關若能精準掌握放養量,應該及早知悉國內蛋雞飼養數量有無變動,至於接下來的天候異常、禽流感疫情及進口飼料原料上漲等資訊,都是影響產量及價格的重要變數,農政機關理應充分掌握並精準研判可能產生的影響,尤其從2021年11月國內雞蛋批發零售價格,開始出現大幅波動,透過農政機關先前宣稱已建立的「農產價格預警機制」(包括價格預測模型),應該可以預判問題的嚴重性,提早做危機處理,卻沒有為之,反而配合行政院穩定物價政策,限制蛋價上漲,提油救火,終於讓問題爆發,造成廣大民怨,透露出農政機關施政和現行的農產品監控暨預警機制,確實存在缺失(監察院前即糾正農委會對蛋荒反應慢半拍),需全盤檢討改進,才不會讓農產品市場價格暴漲暴跌的慘況一再發生,民不聊生!
考量到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彈性相對較小,容易受到種植面積、異常天氣和集中上市等因素影響,加以易腐損、具週期性(如季節性、循環性等),想有效監管,建立能發揮農產品預警功能的機制,關鍵在於精準掌握農產數據、專業判讀解析及提出最即時應對措施,具體作法包括:1.實施強制性農民(含種苗生產業者)申報及查核機制,並予農民福利措施掛勾;2.蒐集篩選正確有用的農業生產數據,建構數據結構框架,避免瞎子摸象或以偏概全(數據也是人工智慧運作的基礎);3.邀集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專業農民等成立「農產監管暨預警」國家隊,幫助數據解析和政策擬定:4.培育農業大數據解析人才,並透過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遙感、5G、區塊鏈等技術運用,提升資料處理和分析技術能力;5.建立專業化的農產品市場分析模型,定期研判產銷形勢並發佈準確的預警信號,引導市場預期和農民生產意向;6.實施農產品供需平衡表制度,實現對市場供需形勢的超前預警;7.透過異業結盟;鼓勵有意願的民間企業與試驗研究單位和學術機構合作,設立農業大數據服務平臺,活化農業基礎資料,幫助農及時作出生產決策。中國官方了解到穩定農產價格,對提高農民生產意願和增加農家收入的重要性,正積極建構農業全產業鏈監測預警機制,並透過「保險+期貨」為農民提供生產端和價格端的雙重保險,成為新的農業風險管理模式,而台灣實施農保的覆蓋率仍然偏低,需加強。
「農雖舊業,其命維新」,面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多變,隨著新科技的創新和研發(如人工智慧可提供風險預測和作物建議,區塊鏈技術有助於提高農產供應鏈的透明度等),有更多的施政工具來穩定農產品產銷和價格,農民能享受數位紅利。台灣農業施政卻還是落入選舉思維,偏重在讓農民立即有感的福利措施,用於農業新科技研發及新商業模式建立的經費偏低,研發動能明顯不足,農業科研無法滿足農民實際需求,農業科研無法滿足農民實際需求,研發動能明顯不足,蔡政府應該從缺蛋事件獲取教訓,導正扭曲性政策,大幅提高智慧農業科技研發經費及人才培育,以因應加入區域經濟合作帶來的衝擊。畢竟人民的小事是政府的大事,一個不懂民間疾苦的執政黨,即便握有絕對權力,終將難逃改朝換代的命運!
缺蛋不會一夕發生,農政機關若能精準掌握放養量,並考量天候異常、禽流感疫情及進口飼料原料上漲等資訊,理應可以充分掌握並精準研判可能產生的影響。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