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外籍作家布勞:誰說「部落觀光」必須道歉?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外籍作家布勞:誰說「部落觀光」必須道歉?

 2017-04-04 19:20
部落觀光載歌載舞表演,有助保存原住民傳統文化。圖片友善取自/外媒《凱達格蘭媒體》網站
部落觀光載歌載舞表演,有助保存原住民傳統文化。圖片友善取自/外媒《凱達格蘭媒體》網站

常在部落旅行的外籍作家約書亞·塞繆爾·布勞(Joshua Samuel Brow),2月9日在台裔美國人創設網站《凱達格蘭媒體》,發表一篇親身在台灣原住民部落旅行的自述文章,內容指出:去年1家作者常投稿的雜誌要我寫一篇,關於在台灣部落旅行的輕鬆小品。這個想法吸引我的原因有二:其一、蔡英文於2016年8月1日「原住民日」,代表台灣這個國家正式向原住民道歉,因此關於原住民主題,這期間推出,時機很合適。其二、今年年初,我拜訪台灣部落之際,剛好巧遇滿滿一整台巴士,來自中國廣州的觀光客。

這項部落觀光,從原住民的烹飪教學開始,接著排演歌舞曲目,最後則是我與廣州遊客們,倉促穿戴部落原住民頭部飾物,個個擺好姿勢做出自拍動作。僅管這場「觀光活動」是透過宜蘭南部泰雅部落,一些親切和藹部落成員所安排的活動,我卻經驗到些許不敬;當時覺得該向部落朋友說聲抱歉的感覺,不由自主萌生開來。

中客縮減反而有助深度旅遊

透過上述經驗,作者寫了一篇專文,題目叫做「部落觀光不必道歉」(Tribal Tourism Without Apologies)。結果,該雜誌編輯,不想依照文章原貌刊登(不有趣?或太過批判性?讀者可自行解讀);真正的原因是,雜誌主管認為談起原住民議題,關於「政治」、「酒精」等討論元素,都該迴避。於是作者,將該專文轉投《凱達格蘭媒體》(Ketagalan Media),該網路媒體向來力挺台灣與亞洲之間的觀念交流與趨勢流通。

作者指出:我近來打算出版的旅行研究書籍名為《福爾摩沙月亮》(Formosa Moon,主題是關於「愛發現它自己」),基於這項寫作計晝,讓我有更多機會,深入接觸從台北到台東的原住民朋友。有一次機緣,台東的阿美族女性們,把我的同伴史蒂芬妮(Stephanie),打扮得無比出色,我也跟著穿上她們的部落服飾,還佩戴絕項好看的原住民頭飾,接下來我們一起登上一座石頭堆,著手新一輪的部落文化拍照活動。

這類「少眾化」、「特色化」的額外服務,是一車一車湧入的中國觀光客所享受不到的。隨著中國觀光客由過去的龐大人潮,到蔡英文當選總統之後,剩下涓滴細流(莫非是中共清清楚楚的惡意打壓!)我跟同伴史蒂芬妮才能獲此「特別服務」良機。老實說,我發現原住民的招待者,並沒有因為陸客減少,導致地方觀光收益減少,而怪罪到蔡英文頭上,也沒有因此大發雷霆之怒。反倒讓我看到的是,一些舉止有禮的觀光客增多了;這對原住民部落而言,也是個受歡迎的正面現象!

那次離開台東阿美族的部落之後,讓我遠比過去更加強烈感覺到,部落觀光總體上可以在文化保存、原住民自治,以及尊嚴等層面,扮演重要角色。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部落觀光無須避諱

蔡英文是台灣史上統治者,第一位公開向原住民道歉的首例,等於承認數百年來台灣或外來政權,皆對原住民強加殖民的事實。蔡英文政權跨出重要一大步,形同承認過去歷史上原住民遭惡待,並將擬訂歸還原住民傳統生存領域(土地)計畫,並允許原住民擁有文化自治權。蔡英文的道歉說,強調原住民,做為台灣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過去如此,未來更是不可或缺的台灣主體有機構成。

觀光產業日愈成為台灣原住民社區,經濟活動的一環。對於外國觀光客而言,台灣素以親切聞名;如今搭配原住民文化,台灣的觀光名氣,更加不逕遠走。對於嚴肅的旅行者而言,如果未曾深度造訪台灣,那麼他的旅遊經歷,就算不上完整。事實上,早在16世紀葡萄牙手水,首創「美麗島嶼」( Ilha Formosa)一詞,形容台灣之前,台灣人早就用「美麗家園」來形容這塊土地。

親身體驗分享

「觀光有益於原住民部落」,這是完全正確的看法;卻不只停留在觀光帶給部落急需的生活收入來源,這類淺碟實用觀點;透過觀光更能激發部落年輕人,演練保存自己的文化傳統。回顧10年甚至更久以前,人們常常聽到部落家長們抱怨說道:原住民青少年因為欠缺就業機會,被迫前往都市討生活。近來情況有所改觀,原住民青少年基於收入誘因,開始試著製作部落餐具,學習傳統工藝例如編織,並演練部落特色歌舞;這些手藝或技能,如不透過演練傳承,有朝一日將遭滅絕,或在時間洪流沖刷下被遺忘。

部落拜訪,有利不同文化之間的雙向文流,甚至發展出長遠的友誼關係。然而,觀光表演也會帶給部落重複習慣動作,造成「創意疲倦感」;久而久之,原住民很容易被描繪為,只為了娛悅觀光客的「諷刺性」漫畫人物。另一方面,觀光客基於好奇心使然,對於原住民的理解,可能有失準或歪曲之虞;結果導致刻板偏見與誤解;甚至會進一步「污名化」原住民形象。基於跨文化之間的欣賞與尊重,個人提供如下數點意見,聊供有意深度探索原住民文化者參考。

「飲酒」是個高度敏感話題,因為原住民社區失衡的酒精問題,早就引發諸多相關疾病(世界各地原住民,大概都有類似通病)。儘管如此,飲酒的確是許多原住民文化傳統的一部份;特別是儀式或祭典期間,主人往往會邀請賓客共飲;一旦受邀,務必共飲一杯,否則會讓主人覺得你瞧不起他;例外的情況是,除非個人行為(或宗教)準則,有飲酒禁忌。

其二、婚宴場合,不要跟新娘的父親外出飲酒「續攤」(譯註:台灣話用詞),不論當下的行為情境如何?一旦發生糾紛,賓客必敗無疑。

其三、務必拜訪原住民地方部落的展覽館、餐館,以及原住民經營的店鋪。

其四、沒有被邀請,不要擅自進入部落村民屋內。這種事情並非罕見,一些外來訪客,每每抱持部落就是觀光博物館之類的輕忽態度。蘭嶼雅美族的一位朋友告訴我:曾有訪客未受邀請進入家屋;當她嘗試使用屋內的女性個人化妝品之際,被我喝令要求離去。

做為常在外地的旅行者而言,「態度如何」將帶來重大改變。許多數部落社區的觀察發現,一些外來者似乎抱持「家長式」(paternalistic)指導性態度,甚至是文化上的優越感。專文內容指出,一旦認為自己居於高級文化地位,最好的治療挑戰,就是試著花上1週時間,跟原住民領隊在中央山脈登山健走;並學習跟原住民一樣,如何依靠土地山林資源,讓自己存活下來。假如這類求生體驗,還無法治癒心中盤據的文化優越幻覺,那麼鐵定,神仙下凡也治不了你的病情。需知,部落人文景觀是台灣文化眾多鬚根之一;他們更是台灣「前漢人」時期的歷史主人。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