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大溪,走進老城區,眼前所見連綿不絕的華麗牌樓立面,讓初次造訪的人們為之驚豔。從1918年最早的立面完工至今滿百年,大溪老城區保留了百年風華,引領旅人走進時光隧道。
「這裡是桃園的隱藏版世界。」達文西瓜藝文館長、在地文史工作者黃建義認為,大溪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從桃園台地往山區望去,位於大漢溪畔低位河階上的大溪老城區是無法看到的,同時也透露出大溪與大漢溪之間緊密的關聯。
淡水河是台灣少數有航運之利的河流之一,大漢溪是它最長的支流,水運也最為發達。清末桃園、新竹山區的茶葉、樟腦等山林資源受到重視,多仰賴大漢溪將物資運往台北盆地輸出,大溪位於水路要衝,成為快速崛起的繁榮城鎮,桃、竹山區的呑吐口。有了大漢溪才有大溪,大溪的舊名「大嵙崁」,也是來自大漢溪的舊名「大嵙崁溪」。
因茶葉、樟腦等山林資源而繁榮的大溪,到了日治初期仍為桃園地區最繁榮的城鎮,在1912年名列總督府實施的「市區改正」計畫中,大溪是第一批進行改正的地方市街。市區改正即今日的都市計畫,改善清代台灣市街道路狹小彎曲、缺乏下水道導致的環境䨼亂問題。
戰後初期的大溪和平老街,連綿不絶的華麗牌樓立面是最大特色。
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黃士娟指出,1912年桃園廳長西美波向台灣總督府提出市區改正計畫,工費及下水費由公共衛生費支用,道路費由勞力寄附,預計7年完成,拓寬後統一寬度為3間(1.8公尺)。市區改正主工程完成後,各戶亭仔腳工程則由居民自行負責,大嵙崁街重要街道原本就有軒下通道,但這次市區改正統一通道寬度與地坪高度,各屋主自行興建牌樓立面,在1918到1919年間,各屋主也陸續整修街屋。
市區改正讓街道店家外觀不僅煥然一新,也能依照屋主意願建造想要的樣貌。雖然牌樓立面的建造所費不貲,幾乎是一幢房屋的價值,商家士紳們還是紛紛投入,洗石子立面搭配廟宇匠師巧手點綴,不僅能做為店家招牌,也是自身財力的象徵。
1918年,位於今中山路上的「蘭室」與「燕居」牌樓立面落成;隔年,位於今和平路上的牌樓立面紛紛完工,街道門面仿巴洛克式藝術卻融合了東方文化元素,例如祥獸花果等精湛工藝裝飾,讓大溪老城區注定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位於中山路的「燕居」三開間,目前其中一間已改造為「新南 12 文創實驗空間」。
「大溪人很認同自己的文化。」黃建義肯定地表示,這也是大溪老城區至今還能保存大量牌樓立面的原因,這樣的文化氛圍,也吸引著人們來此傳承牌樓老屋與在地文化。
「來到大溪工作後愛上這裡,便在此買下老屋開店。」在中山路12號「燕居」三開間之一的「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老闆鍾佩林已融入當地成為新大溪人。燕居昔日是傅祖鑑醫師所開設的大溪醫院,立面以洗石子搭配紅色面磚加上西洋式圓柱為最大特色,在修復、保留老屋原貌後,開設文創實驗商行,多角化經營咖啡廳、販售文創商品、書店與民宿。
中山路13號的「蘭室」,起初為大溪聞人呂鷹揚與其子畫家呂鐵州居所,蘭室立面不僅華麗也具規模,其中央上方有展翅老鷹,以及「辰野金吾式」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風格,顯示其仕紳地位與該立面最早落成的示範作用。現今已易主開設「蘭室茶坊」並做為藝術展覽場所,「做為名人故居且保存完整,我們將其規劃為藝術場域以符合歷史空間。」蘭室茶坊董事黃任維這麼說。
上:昔日為大溪聞人呂鷹揚居所的蘭室,現為古色古香的「蘭室茶坊」並用作藝術展覽場所。
下:1918年落成的蘭室,牌樓立面是東西合璧的代表作之一。
位於和平路88號的「淑氣」立面最特別之處,在於此二字以黑陶剪黏傳統工藝製作,裝飾圖案中西合璧,卻無違和感。從小在和平老街長大的傳統工藝師傅劉清剋,自20年前開始承租「淑氣」立面這間老屋,致力於維護老屋、參與「街角館」,並開設「下街四十番地工房」,為大溪研發獨一無二的在地工藝特產。
「大溪有很豐富的歷史文化,希望大家走入大溪就是走進博物館,讓每個人發現這裡蘊涵的百年生活文化。」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長陳倩慧說,木博館與大溪居民正實踐著共同參與經營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在原來的場景裡說故事,不僅有陸續修復完工開放的大溪警察日式宿舍群、武德殿等,也透過博物館與居民的共學過程,鼓勵在地人整備開放空間,成為展演自己文化故事及傳承產業的「街角館」共24間,居民即是導覽員。
「淑氣」立面所在地「下街四十番地」,現由傳統工藝師傅劉清剋經營 工作室及街角館展示在地文物。
位於月眉地區的李騰芳古宅,是桃園唯一的國定古蹟,也是木博館的一部分,當時宅院建成後正逢李騰芳中舉而得名,保存十分完整值得一探究竟。而位於大漢溪旁的大慶洞原是桃園台地前往大溪的必經之路,在武嶺橋完成後改為人行步道,內部的在地景觀彩繪,已成為大溪漫遊時拍照打卡的熱門景點。
造訪大溪的最佳時節,是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誕辰的慶典,大溪人都會在此重要時刻回鄉參與,有「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之稱,由在地超過30個「社頭」組成遶境隊伍,其成員大多是源於同業聯誼或地方社區性質,為了神明事義務投入慶典活動,已持續超過百年不間斷,並登錄為桃園市無形文化資產。
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誕辰慶典,老城區動員全城歡慶,社頭遶境與神同巡大溪老街。
今年,關公慶生適逢大溪街區改正百年,特別策劃7月14日至8月5日「大溪大禧-關公生」系列活動,希望以慶典文化為基礎,結合設計、音樂創作或文化劇坊等方式,邀請大家來體驗獨一無二的大溪關聖帝君慶典及遶境文化。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