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我的一期一會】風災下的福爾摩沙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我的一期一會】風災下的福爾摩沙

2016-07-23 16:05
台東海岸。圖/黃稔惠
台東海岸。圖/黃稔惠

今年2月6日凌晨,南部發生6.4地震。那是除夕的前一天,也是遊子返鄉的最高峰。可是強震迫使高鐵全日取消台中以南的班次,台鐵列車成為一票難求的搶手貨。災報傳開後,高速公路奔馳著南下救災的各路人馬,全台幾大客運站也湧現無數的民間志工,人人背著救難工具,就是要前進災區。地震重創台南永康,可是高雄、屏東的長輩紛紛打電話叮嚀外地的孩子們:「家裡平安!可是許多人急著搭車去台南救災,你不要跟著搶車位,過幾天再回來!」這就是台灣最傳統的美德;遇見他人有難時,總是奮不顧身,且不趁人之危,更約束自己不要干擾別人救災。這種台灣特有的同理心,才符合「一家親」的字面意義。

今年首颱「尼伯特」(Typhoon Nepartak) 7月8日重創高雄、屏東幾個重要農區。首當其衝的台東街道更是一片狼藉,轄下蘭嶼及綠島也不敵風災肆虐宛如孤島。這次台東出現17級強風的紀錄,凡是有記憶的高雄人最能感同身受。1977年7月賽洛瑪颱風登陸高雄,16級暴風的威力引發海水倒灌,市區瞬間汪洋一片。當時許多民眾、車子在街道逃竄,四處躲水,我們光著腳丫,在街上幸運跳上高雄客運而一路狂奔旗山的外公外婆家。當時旗山老街傾盆大雨但沒有淹水,讓我們躲過賽洛瑪侵襲。然而40年前的驚恐至今仍鮮明,因此與「金都飯店大火」、「美麗島事件」並列為高雄人難忘的三項記憶。而這個尼伯特風災後整整一周,報紙或電視新聞都是震撼度極高的驚悚畫面,雖然目前大致整頓完畢,可是仍有許多建設等待復原。所以令人不捨:為何同為這片土地的一員,卻無端替我們承擔大自然的暴怒侵襲。為此我們不僅要向台東致意,更要善待他們,且持續不斷關心。尤其更不能忘記,台東還有蘭嶼、綠島!

這個風災下,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是同為災區的高雄和屏東,在完成自家的市容整頓後,轉向台東,協助救災行動。7月10日高雄、屏東兩地縣市府各集結人力、大型機具、卡車、聯合軍隊、警消團隊前往台東救災。此外台南、嘉義、台中、新竹、桃園、新北、台北、宜蘭等縣市府也各組成救災團隊挺進台東。在遍體鱗傷的災區,人飢己飢的精神以及超越政治的同理心,令人動容。

第二件是風災下,許多民眾加入救災行列,在柔腸寸斷的災區徒手清理堆積如山的瓦片或鐵皮招牌,即使渾身灰土仍奮力不惜,這真是難忘的畫面。身為台灣的一份子,由衷地為你們喝采!你們真的了不起!此外也要肯定台灣的企業家們,平時訓話歸訓話,可是遇到天災地變時,不僅捐款豪邁還給予祝福:「祈願美麗的台東早日復原。」用意周到,十分溫馨。

這次風災,台灣社會大眾所展現的同理心與日本共同體社會強調的「思いやり」(omoiyari)不謀而合。「思いやり」(omoiyari)即是恰到好處地表達「體諒、同情、體貼」的社會禮節。這是日本文化中,感人最深的細膩部分,源自500年前茶聖·千利休(Sen no Rikyu)規範的茶道禮節。現今日本社會不一定每人都以茶道、花道為修身養性,更不等於醉心茶道的人就比較有教養。但茶道精神仍是日本社會秩序的根本,而「思いやり」(omoiyari)就是日本文化的原點。例如「日製產品」之所以受到信賴的原因就是以此為設計主軸,因此方便使用,也超越抗日情緒而轉為爆買樂趣。總之,失去了「思いやり」(omoiyari)這個基本教養,凡事自私自利者,不過是擁有日本護照或國籍的人物而已,根本沒有資格以日本人自居而招搖撞騙!如前述,「思いやり」(omoiyari)的精神在茶道世界最為明顯,日本茶道的意義,不在於止渴或聚會玩樂,而是強調人與人的相互關係,以及茶道世界獨具的處世文化。「一期一會」即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每次與人見面時都當作一生只見這一次的心情對待,以「思いやり」(omoiyari)的心意互相珍惜。2011年3月發生311東北大地震時,生活環境瞬間化為人間煉獄,但日本人卻能在災難中嚴守秩序的美感,展現「一輩子就只有這一次的情緣,互相幫忙」的生命意義。

這個風災下,屏東、高雄以及許多縣市以一生一次的情緣協助台東,無論政府或民間的付出都是那麼真實、毫無私心。這個風災下,台灣式的「思いやり」(omoiyari)令人真實感受;這才是真正的一家親。

再次提醒,1968年台大宋文薰教授調查台東長濱鄉而確定八仙洞遺址約兩萬年。2009年中研院史語所臧振華副所長調查後發表該址距今應有兩萬至兩萬五千年以上。換言之,台灣最具代表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在台東。若喻「台灣的神祖牌就在台東」一點都不為過。台東是目前還沒有被財團大肆濫墾的人間仙境。台東人長年守護家園,十分用心。同為這片土地的一員,此時聲援台東只不過是應盡的本份。而真正愛台灣的人也都會持續不斷關心台東,更不會忘記,台東還有蘭嶼、綠島!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本報純粹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