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病平台】赤道那邊來的天使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病平台】赤道那邊來的天使

文/曾道雄(台北歌劇劇場藝術總監)

2016-08-26 11:45
即使我們的長照制度實施了,但若抽離了這些辛勞、甚至犧牲青春的赤道天使,醫病雙方和社會都將承受巨大的壓力。圖/取材自 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即使我們的長照制度實施了,但若抽離了這些辛勞、甚至犧牲青春的赤道天使,醫病雙方和社會都將承受巨大的壓力。圖/取材自 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編者按】從今年六月開始在「醫病平台」發表的文章裡,除了郭文好女士(民報20160715)與周照芳/陳榮基教授(民報 20160719)的兩篇文章以外,似乎都沒有特別提到病人照護方面的問題。郭女士由教育界退休以後,其先生「蘇老師」因為癌症接受化療,發生嚴重併發症,她如何在長達一年的住院期間,利用自己從小成長於醫師家庭,耳濡目染之下所學到的醫護經驗與機警,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向醫護人員提出問題,使得忙中有錯的醫院工作人員及時更正,讓心愛的家人得以脫險。

周/陳兩位教授所呼籲的醫院設立「全責護理」的政策,是有鑒於醫院醫護人員工作負荷量太大,而目前大多仰賴沒有受過護理訓練的家人或雇來的幫傭,來補足醫院普遍人手不足的的照護工作,實在很難提供安全的醫院照護。然而,病人能夠有如郭女士這樣受過醫學訓練的全程照顧家屬實在少之又少,而要等到台灣醫療政策全面推動「全責護理」,恐怕也都還要一段時間。希望曾道雄教授懷著感恩的心情所寫的這篇文章,可以促使大家秉持感恩之心,對台灣目前不少的外籍照護不辭辛苦照顧我們生病的家人,給予他們應得的感謝與待遇。

赤道那邊來的天使

今年一月,我在國家戲劇院,推出了一部編自春秋左傳典故的歌劇「鄭莊公涉泉會母」。在首演的酒會上,我沒有刻意去介紹與會的文化部長,但我特別請全心照顧我內人的印尼小姐溫達(Winda),站出來接受貴賓們的掌聲。

我們的子女遠在國外,雖經常回來,但路途的確遙遠,平常如果沒有溫達的幫助,我一個年逾七五的老人,實在無法隻身照料生病的家人,更遑論要製作如此動員三百多人的大型歌劇了。

內人因為感染而必須注射抗生素,有一段時日,要每天兩次往返醫院的內科醫療室去打針,而週末兩天,就得到急診室或找私人診所來幫忙。

在住院期間,醫師和護理師們看出溫達的聰慧,把她訓練成了居家的護理。在出院後,她定時為內人量體溫、血壓和配藥,更重要的,她能作好消毒和注射,免除了我們每天來回醫院的奔波。而本來半年該替換的人工血管(PICC),也因溫達消毒得宜,麻醉科醫師認為還可延用一個月。

我和內人相信,溫達是老天從赤道那邊派賜給我們的天使,而我也覺得,在「醫病雙方的平台」上,應該留有一席,給予這些看似卑微,卻給予我們莫大助力的凡間天使。

有一天,內人與我語重心長地跟她說:「溫達妳回國後,可試著再去護專學校進修,妳會是一位十分優秀的護理師 !」但她說:「我有一位高中同學,成績跟我一樣好,她到醫院做了兩年的護理師,但後來還是到韓國的工廠去做女工,因為收入差太多了!」她的回答讓人十分沮喪。她們的國家,有的是森林、石油、礦產,和豐富的海洋資源,但國民卻得要到國外打工討生活。

在病房中,我們結識到很多不同的「室友」,連帶地,也看到不少照顧病患的印尼小姐,她們因服務的雇主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遭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必須辦退院的高齡老人,八個子女沒一個要來繳費辦出院,那位照顧他的印尼姑娘,就像李爾王身邊那位不離不棄的弄臣,一直為老人說笑解悶。她說:她的曾祖母是一位上空的土著,有一天她在一棵鳳凰木下乘涼睡著了,一隻小羊就過來吃她的奶,而曾祖母夢中還帶著微笑,直到一個農夫路過,才把她叫醒…。

這是我所聽過最美的故事,那老人躺在病床上終於破涕為笑,而我們在旁聽著,卻哭了。這就是赤道那邊來的天使,帶給我們的喜悅與幸福。

人在艱困中,才更能聽到其他靈魂的悲歌。透過溫達,我也看到這些外籍看護的辛酸處境:

一位年輕的印尼女孩,新婚不久就來台北當看護,他的郎君也到彰化當漁工,他倆懷著未來的憧憬,希望一起在台灣辛苦工作三年之後,就可回去在鎮上買個店鋪,過他們穩定的生活。

在台灣的他們,有時也趁假日相約見面,但不慎,她在例行體檢中,被驗出了身孕。台灣政府依規定必須將她遣回。他們的計劃變了調,註定要相隔兩地。她被遣回的那天,她的先生因出海未能來送她。她孤獨地坐在候機室,轉身發現有一雙明亮、卻略帶愁悵的眼睛望著她,那是一個秀氣的印尼女孩!交談之下,她們發現兩人被遣返的理由一樣,不同的是,那女孩未婚,而事故發生是因為她的雇主!

另一位印尼女孩,受雇在新莊,她的女主人年紀大,住透天厝,她給這印尼女孩有做不完的工作,稍有空閑還叫她去打掃她女兒的家;但老太太給女孩吃得很少,有時,只叫她一起各吃半個茶葉蛋當早餐。鄰居一位老公公,私下給女孩一些餅乾,卻被眼尖的老婦人看見了,兩人都被她痛罵一頓。這女孩終於忍不住脫跑了。

她逃到淡水,偷偷在一個小餐廳打工,但最後還是被警察逮到,把她送到了宜蘭的移民署外勞收容所。她的姊姊也在台北幫傭,知道了消息,籌了三萬元,坐了火車到羅東去探監(若繳不出錢,所方會安排她們去打工,等累積足夠工錢才遣回,政府和仲介不可能負擔這些款項,包括機票)。妹妹一見到親人就泣不成聲,一再請姊姊原諒,她知道那三萬也是姊姊近兩個月的薪水。

姊姊免不了也責難她幾句:Sahra,妳是我們姊妹中最乖、最老實認真的,為什麼會落逃?

「姊姊,我餓!」

妹妹的一句話,兩個女孩一時淚崩,相擁大哭,沾濕了彼此的頭巾。

還有一個印尼的年輕看護,她受雇在基隆,照顧一位半身不遂的老人。基隆雨多,好天氣她就用輪椅,推著老人到公園曬曬太陽。一天,老人的兒子好像嗑了藥,跑來公園要錢,老人說他沒錢,兒子竟出手毆他,這女孩機警地,不停地轉動著輪椅的方向,保護老人不受攻擊。

到了夜晚,那兒子持刀,猛力要敲開女傭的房門,她怕得發抖,連忙用手機報警求救,但對方只叫她:把門窗鎖好。好不容易地,她戰戰兢兢地把工期做滿了。那位聲稱沒錢的老人,在這女孩臨走時,用他半癱顫抖的右手,努力地從他腰邊,掏出了兩萬元的新台幣,塞給了這個與他長期共相患難的外籍看護。這女孩雙手拉著兩個行李,卻不時停下來擦拭淚水,她頻頻地回首,直到搭車離去…。

今天,即使我們的長照制度實施了,但若抽離了這些辛勞、甚至犧牲青春的赤道天使,醫病雙方和社會都將承受巨大的壓力,一些病家也可能就會崩解。那麼,我們對於離鄉背井的她們,是否應再多點體恤、尊重、與關懷;對於她們的付出與奉獻,是否也更應多些感恩與報償。

延伸閱讀
【醫病平台】賴其萬:重建彼此的尊重與信任
【醫病平台】曾道雄:基隆港都的老醫生
【醫病平台】侯文詠:告白與同意
【醫病平台】嚴長壽:請握著病人的手
【醫病平台】黃富源:請不要「罵跑」年輕醫師
【醫病平台】陳景松:病、醫皆情緒?同理的溝通是良善醫病關係的關鍵
【醫病平台】黃瑽寧:繞著地球跑 還是台灣最好 
【醫病平台】蔣理容:輕重緩急?自己的病最重、最急!
【醫病平台】陳永興:當醫師面對親人的死亡
【醫病平台】施惠琪:如何與醫療人員合作讓家人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
【醫病平台】胡涵婷:台灣的智決醫療在哪?基層照顧醫師的重要性
【醫病平台】野人:醫師變成病人時
【醫病平台】章魚醫師:在醫療前,大家都是 VIP
【醫病平台】郭文好:醫病配合之我思 
【醫病平台】周照芳、陳榮基:以全責護理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促進醫病和諧
【醫病平台】戴正德:醫病彼此間的同理心 
【醫病平台】王金龍:有快樂的醫生才有快樂的病人 
【醫病平台】劉惠敏:態度 決定關係的第一步 
【醫病平台】廖博文:同理心,由誰開始呢? 
【醫病平台】Chua:「先生緣」 是病人對醫師的信任 
【醫病平台】蔡淳娟:年輕醫師,請別躊躇 
【醫病平台】吳清英:家屬的心痛 治療能否為病人減輕苦痛? 
【醫病平台】張志偉:醫病一家人  
【醫病平台】黃春明:人文素養沒落、商品化社會的醫病關係 
【醫病平台】陳榮基:如果他是我的親人,我會做什麼樣的選擇?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本報純粹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