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震災引發恐慌,當地居民餘悸猶存,身旁親友可能會覺得陷入不安、緊張,以及對週遭環境變得較為敏感,出現睡不著的情況,這臨床心理師林宛玲、諮商心理師沈孟筑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指出,透過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霍布福爾(Steven Hobfoll)所提出的心理安定五步驟「安、靜、能、繫、望」,可以協助自己與他人,循序走出震災所帶來的創傷與焦慮。
心理師也強調,若緊張、不安或是失眠的情況仍長期持續存在,甚至影響到自身或親友的生活、學業或工作,仍建議應主動前往身心科接受心理諮商專業協助。
步驟一、促進安全感(safety)
透過確保自身與環境安全,且避免過度接觸會引發不適的資訊與畫面,可促進安全感,降低因地震帶來生理上的創傷壓力反應,減少災難性認知(如:整個世界都是危險的)。
步驟二、促進穩定與平靜(calming)
從事促進正向情緒的活動,例如:腹式呼吸、靜坐、緩和運動、聽音樂等放鬆活動,可促進內在的穩定與平靜,減輕因地震帶來的創傷焦慮,降低因焦慮引發的強烈負向情緒,與日常生活功能表現(如:睡眠、飲食等)。
步驟三、提升自我與集體效能感(personal-& collective efficacy):
透過從事讓自己感覺有價值和能力的事情,產生「我有能力做到」的效能感,增進抗壓的能力。
步驟四、促進聯繫(connectedness)
尋求社會支持,透過親友的陪伴與支持,因地震創傷經驗帶來的情緒能夠被瞭解接納,同時也有助於獲取災難應變相關資訊,達到實際問題解決。
步驟五、灌注希望(Instilling hope)
對於已發生之災難,避免不必要的自責,專注在可協助個人達成目標的資源與力量,找到未來希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