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你拜好兄弟 誰來祭拜保鄉衛土的無名英雄?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你拜好兄弟 誰來祭拜保鄉衛土的無名英雄?

 2016-08-17 21:00
八卦山乙未戰爭紀念館及保台烈士神位。圖/陳婉真
八卦山乙未戰爭紀念館及保台烈士神位。圖/陳婉真

17日是農歷7月15日中元節,每年的這一天,很多寺廟、商家、市場,以及民間的家家戶戶,幾乎都準備豐盛好料,好好款待「好兄弟」。

彰化縣政府也不能免俗,下午在縣府中庭舉辦中元節普渡祭典,由縣長率各局處一級主管與縣府全體同仁一同祭拜,並順勢宣導推動紙錢減燒、紙錢集中、網路祭拜、以糧代金及減香等環保祭祀;也請廟宇鼓勵民眾祭祀時,以福壽麵取代燃燒紙錢等方式,但滿街祭拜燒紙錢的煙燻味依舊彌漫整個空氣中。

彰化人流傳說,由於121年前的乙未抗日戰爭中,八卦山一帶死了太多人,接著又是瘟疫大流行,台灣人及日本人死亡人數都不少,因此,無論如何,普渡祭典一定不能省,非要讓這些保鄉衛土的無名戰士,至少每年都能飽餐一頓。

而每年農曆7月,八卦山總會發生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怪事,日前就發現有一位不良於行的老翁在八卦山區失踪,警方調閱監視器,發現老翁走路的樣子和平常很不一樣,竟然能健步如飛,快速往森林裡走去,搜尋多日後找到的是他的遺體,於是八卦山有「魔神仔」的說法再度被熱烈討論。

早在1965年縣府整治八卦山時,在坑仔內發現抗日烈士遺骸679具,目前由縣府於八卦山上設置「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將遺骨供奉於其中。

比對史書記載,這些發現的遺骨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根據日本人統計,在台灣戰場被抗日軍民擊斃的日軍將近1500人,尚不包含病死及意外事故死亡者;而台灣人的死亡人數難以數計,勉強估算,至少有14000人。因為那是一場我方腹背受敵,勉強「竹竿鬥菜刀」,迎戰擁有現代武器之正規軍的悲慘戰役啊。

根據吳德功的《讓臺記》中記載,彰化城是在1895年8月29日(農曆7月9日,就是這個月份!)被攻破。日軍費了好大一番功夫,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親自帶隊,兵分三路,分別由川村少將經大肚溪河岸國姓井、茄苳腳進入;山根少將率隊由渡船頭涉溪進入大竹圍一帶;另由內藤從八卦山後的坑仔內、番仔井一帶指揮襲擊,於前一晚各掩旗襲紮近城各莊,於雞鳴展開攻擊。

台灣人在八卦山戰役中戰死較知名的有黑旗軍統領吳彭年、營弁李士炳、沈福山;吳湯興戰死東門外,其妻投水而死。

這許多死亡的人士,有的有姓名事蹟可考,有的只是一般士卒,很難查證。由於日本統治台灣50年間,對於台灣人的反抗史當然不願多所著墨,但畢竟日本人不像中國人毁史滅族,當年文人如吳德功、洪棄生等人都留下不少珍貴史料,卻因為另一個外來統治者更加粗暴的湮滅台灣歷史,以致許多可歌可泣的台灣人保鄉衛土的故事鮮為人知。

唯有彰化八卦山,因為發現遺骸,加上前任縣長接受文史工作者的建議,除了乙未保台紀念公園之外,另在原文化局的閱覽室,外加原神社下方日人挖掘的防空洞,設置一間紀念館,但因主管機關為城市及觀光發展處,顧名思義目的在提供前來八卦山的觀光客另一處景點,對於歷史事實的描述有限。

手持令旗的黑旗軍士兵。圖/取自維基百科

去年正逢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七十週年,彰化縣長魏明谷接受民間人士的建議,在縣內巡迴舉辦多場戰爭史料及文物展,當時民間人士就曾建議,除了乙未戰爭的史實應該讓國人記住之外,二次大戰期間彰化人被徵兵到南洋、到滿州國,甚至到中國戰場而死亡者,估計超過3千人,日本靖國神社供奉的就有超過2800人,這些有名有姓的台灣戰魂,應該設法迎回祭拜,魏明谷口頭同意,卻至今無下文。

這不禁讓人感慨,國民黨到台灣之後,所有日本人建的神社幾乎全被拆除改建「忠烈祠」,地方首長每年要主持春秋兩次的國殤祭典,祭拜的對象是諸如「黃帝軒轅」、「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等和台灣不相干的神位,反倒是為了保衛鄉土奮戰而死者,如乙未戰爭,以及二次大戰戰殁的英靈,卻至今無人聞問。

經常出國觀光的人士都知道,世界各國對於二戰的歷史景點都很重視,德奧等國都把納粹集中營保留下來,成為自我反省及教育來者的重要地點,也成為觀光客爭相前去參觀的景點。

美國首都華府對於歷次重要事件,甚至讓美國人顏面盡失的越戰,都設有紀念碑或紀念園區。

日本人在被丟原子彈的長崎和廣島分別設置國家紀念園區,經常性的舉辦各項紀念活動、各級學校都會帶學生去參訪,71年來連續不斷做各項史實的搜集,包括挨家挨戶比對每戶死亡者的姓名年齡等相關資料。

只有台灣,以前是國家對這些史實刻意抺煞,現在依然冷漠以對。

如果魏縣長在今天的普渡祭典時,也能率主管到八卦山上擺供桌祭拜這些乙未亡靈;如果他真的把流落在日本、在新幾內亞、在南洋諸島,甚或沈没在太平洋海底的二戰亡靈迎回故鄉,這樣的普渡祭典,才算是比較圓滿的結局吧?八卦山的「魔神仔」應該就不會在每年鬼月出來「抓交替」吧?

乙未戰爭紀念館。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